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01)
2023(10733)
2022(8955)
2021(8612)
2020(7207)
2019(16804)
2018(16731)
2017(31804)
2016(17224)
2015(19572)
2014(19421)
2013(18886)
2012(17337)
2011(15882)
2010(16045)
2009(14655)
2008(14262)
2007(12370)
2006(10885)
2005(9813)
作者
(49508)
(41220)
(41027)
(39229)
(26347)
(19601)
(18562)
(16148)
(15848)
(14532)
(14229)
(13944)
(13351)
(13242)
(12985)
(12838)
(12205)
(11981)
(11757)
(11531)
(10495)
(10160)
(9985)
(9522)
(9262)
(9150)
(9099)
(8683)
(8295)
(8291)
学科
(75413)
经济(75335)
管理(42914)
(38356)
方法(34232)
数学(31411)
数学方法(30866)
(30370)
企业(30370)
中国(24792)
(17765)
(16145)
(16040)
(15103)
(14607)
贸易(14598)
(14243)
地方(13717)
业经(13305)
(12001)
(11701)
银行(11672)
(11393)
金融(11386)
理论(11368)
(11320)
农业(11016)
环境(10562)
(9599)
(9552)
机构
大学(243637)
学院(241957)
(105164)
经济(103088)
研究(90857)
管理(89093)
理学(76757)
理学院(75817)
管理学(74177)
管理学院(73743)
中国(69716)
科学(55256)
(53508)
(46353)
(46086)
研究所(42309)
(39960)
中心(39785)
财经(37181)
业大(34873)
(34535)
北京(34226)
(34207)
经济学(34030)
(33794)
(32138)
师范(31773)
农业(31465)
经济学院(30622)
财经大学(27881)
基金
项目(165704)
科学(131509)
基金(122930)
研究(118071)
(109436)
国家(108683)
科学基金(92331)
社会(76434)
社会科(72654)
社会科学(72639)
基金项目(63631)
(61449)
自然(59865)
自然科(58596)
自然科学(58577)
自然科学基金(57529)
教育(54563)
(53776)
资助(52108)
编号(45324)
重点(38354)
(37574)
成果(36989)
(35758)
(33709)
国家社会(33146)
课题(32944)
教育部(32026)
科研(31876)
创新(31826)
期刊
(110436)
经济(110436)
研究(75085)
中国(48560)
学报(39444)
科学(37497)
(35609)
(34005)
管理(33065)
大学(30053)
学学(28499)
教育(25706)
农业(24332)
技术(21002)
(20842)
金融(20842)
经济研究(20069)
财经(18852)
(16463)
问题(16129)
业经(15901)
(14338)
统计(14030)
(13335)
世界(13138)
(12227)
国际(11941)
技术经济(11573)
资源(11295)
决策(11111)
共检索到360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学华  张学良  李鲁  
文章在经典模型拓展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政策分析框架,运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统计数据,阐释了我国城市住房、交通、户籍和人口等方面的制度或政策影响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路径模式,并研究了政府外部干预和市场内在驱动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进的经验事实。研究结论是:(1)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偏向"中心城市"增长、城市首位度偏低等典型特征;(2)受城市行政层级、城市规模控制和户籍制度等政府干预因素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大、中、小城市的路径选择有别于先发国家城市化实践和城市经济学文献的相关结论;(3)中国城市化"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亟须调整,未来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及城市体系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新运,李望,尹建中,余锦,李玉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段七零  
运用分形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首位度指数表明,江苏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已开始从首位型向序列型转变。Hausdorff分形维数表明,规模结构仍相对松散,首位城市仍具一定垄断性但已不是绝对垄断地位。空间关联维数表明,江苏城市体系具有明显的交通轴线分布特征。牛鸦维数比显示,江苏城市体系的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各城市间联系较为紧密。集聚维数显示,江苏全省、南部区域、北部区域城市体系空间分布都呈集聚态;但南部区域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均匀分布格局,而北部区域的空间分布集聚程度却较高。在上述基础上,对江苏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景志慧  杨永春  夏建国  张鹏山  
运用首位度、等级规模法则、关联维数和聚集维数,分析2014年、2017年、2019年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特征,揭示四川省城市体系规模、空间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体系有分形特征。规模结构方面,四川省城市体系仍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结构,超大城市、Ⅰ型大城市缺失。空间结构方面,乌鸦和乳牛关联维数均大于1小于2且随着时间逐渐增大,表明随着时间增加,四川省城市体系中城市大部分集聚在一条地理线上,如高速路或者高铁沿线;牛鸦维数比,2014年为0.915 6,2017年为0.938 2,2019年为0.950 1,牛鸦维数比随着时间逐渐增大且接近1,表明四川省城市体系随着时间增加,城市间接近直线连接,交通网络更好,城市间关联性更高。以成都为中心城市的聚集维数2014年为0.854 3,2017年为0.923 7,2019年为0.978 3,都小于1,离理想值2差距大,说明四川省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是从成都向周围逐步递减的,对于一个总行政区域面积不变的研究区,随着城市数的增加,城市体系的聚集维数是增大的,逐渐接近理想值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静  焦华富  宣国富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其特征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规模级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的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运用统计数据,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安徽省现状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首位度偏低,规模效应不明显;城市规模总体偏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育不足,中等城市突出;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在安徽省城市体系动态变化过程中,等级规模结构相对稳定但不断趋于集中,首位城市发展潜力较大,同时各规模级城市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皖江城市带的建设、促进皖北城市群的发展、提高皖南中等城市和中心镇水平等优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朝林,胡秀红  
近15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增长、本文利用完整资料.对中国城市体系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伟  
城市间的航空运输活动是城市相互联系的最高表现形式.航线运量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对外职能.城市及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直观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分布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通航城市由139个增加至175个.占地级城市数量的60%以上.通航城市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的城市体系特征。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民航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假定和计算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从通航城市分布的统计特征、等级划分、网络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了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货运业务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呈集聚特征.三大枢纽城市比重始终过半;从城市累计...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松林  刘修岩  
本文针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特有的困难,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作为城市规模测度数据,在行政区域、随机区域以及空间俱乐部区域三个细分维度上,考察了中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特征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并不服从齐普夫定律,而是呈现出典型的扁平化特征,且这一扁平化趋势在不断加剧。小城市高速增长及中等规模城市相对增长停滞是上述典型性事实出现的统计学成因,其背后的经济学机理可以从因市场互动而形成的"借用规模"现象加以解释。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构建以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相连接的多中心城市网络可能是中国未来城市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松林  刘修岩  
本文针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特有的困难,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作为城市规模测度数据,在行政区域、随机区域以及空间俱乐部区域三个细分维度上,考察了中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特征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并不服从齐普夫定律,而是呈现出典型的扁平化特征,且这一扁平化趋势在不断加剧。小城市高速增长及中等规模城市相对增长停滞是上述典型性事实出现的统计学成因,其背后的经济学机理可以从因市场互动而形成的“借用规模”现象加以解释。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构建以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相连接的多中心城市网络可能是中国未来城市体系重构的重要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雪峰  王桂新  
以2000—2013年河南省17个城市市辖区的非农业产值为城市规模的特征量,运用城市首位度指数、基尼模型和分形理论对河南省城市体系的经济规模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河南省城市体系呈现出首位型和位序-规模型的分布特征。首位城市郑州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城市,经济迅速向首位城市集聚,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在经济规模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在郑州以下,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规模差距并不很大,这主要因为其它高位次城市的经济规模不很突出,没有发展成和其高位次相对应的大城市,而中小城市相对比较发育。但城市经济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小城市,正在形成较为合理的经济规模等级结...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钱振明  
良好的城市治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治理,其目标体系、组织体系、过程体系、制度体系、绩效体系都有别于现行的城市管理。建设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必须对现有的城市管理模式进行大幅度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从表层的组织结构、体制、政策和深层的文化、理念等多方面着手。在理念上确立和体制上保证政府自身首先以可持续发展为行动导向,以有效的"强政府"代替全能的"小政府",推动非政府组织发展,激发和扩大公众参与,创新政策以激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白彩全  李政通  吴启焰  廖文强  
在城市规模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环鄱阳湖城市间距离、城市规模、创新扩散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城市的规模可由规模大于它且距离它最近的城市的规模以及两城市间的距离解释,两者都对此城市的规模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城市间距离的影响更大。然而,环鄱阳湖城市体系中,城市间距离的位序差异对城市间距离差异没有明显的解释作用,即环鄱阳湖城市体系中城市间距离和距离位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与城镇位序规律相一致的内在定量关系。此外,为进一步发现环湖城市体系内城市的创新扩散是否影响稳定的城市位序—规模体系,引入创新扩散因素分析了环鄱阳湖城市体系创新扩散的特征以及创新扩散与城市规模、城市位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城市体系各城市的创新流强度等级与各城市规模等级基本对应,其创新扩散主要呈现出由大城市扩散到次级规模城市再扩散到小城市的等级扩散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顺毅  
运用2006-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就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水平呈现"倒U型"变化,即结构相对协调的城市体系与过度分散或过度集中的城市体系相比,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更高;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体系结构的集中程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倒U型"关系会被进一步强化。认为在结构上过度分散或过度集中的城市化战略都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路径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一个地区总体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巍  汪明峰  
"互联网+"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强动力,其影响已经遍布各个领域,不仅促进了创新和创业,而且带动了旺盛的新消费。面对新经济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国城市正在快速转型,并导致城市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动。旨在探讨"互联网+"产业的空间逻辑与专业化特征,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与趋势。通过结合有关城市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基于"互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区位数据,对中国城市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城市的"互联网+"进程加剧了新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导致少数大城市主导了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城市体系中的空间极化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应用也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一些城市借助互联网正在迅速崛起,而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政  陈钊  陆铭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到大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到大港口(香港或上海)的地理距离存在"∽型"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距离区域性的大城市越近,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省际行政边界的存在降低了区域性大城市对外省城市的吸纳效应,这也证实了省际市场分割的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