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96)
- 2023(14204)
- 2022(12289)
- 2021(11768)
- 2020(9564)
- 2019(22350)
- 2018(22129)
- 2017(41989)
- 2016(22942)
- 2015(25867)
- 2014(25901)
- 2013(25548)
- 2012(23540)
- 2011(21489)
- 2010(21202)
- 2009(19364)
- 2008(18709)
- 2007(15933)
- 2006(13956)
- 2005(12292)
- 学科
- 济(92775)
- 经济(92663)
- 管理(61284)
- 业(54868)
- 企(44383)
- 企业(44383)
- 方法(40745)
- 数学(35555)
- 数学方法(35197)
- 中国(29359)
- 农(23446)
- 学(21430)
- 财(20658)
- 地方(19230)
- 业经(18849)
- 贸(17940)
- 贸易(17932)
- 易(17418)
- 制(17026)
- 农业(15349)
- 理论(15160)
- 环境(14957)
- 和(14594)
- 银(14183)
- 银行(14137)
- 融(13885)
- 金融(13877)
- 行(13612)
- 技术(12860)
- 体(12832)
- 机构
- 大学(325767)
- 学院(320767)
- 济(131177)
- 经济(128345)
- 管理(124868)
- 研究(116952)
- 理学(108242)
- 理学院(106889)
- 管理学(105105)
- 管理学院(104526)
- 中国(86277)
- 科学(72479)
- 京(71525)
- 所(58898)
- 财(57229)
- 研究所(54132)
- 农(51861)
- 中心(50976)
- 业大(47870)
- 财经(46432)
- 北京(45748)
- 江(44681)
- 范(44419)
- 师范(44015)
- 院(43099)
- 经(42504)
- 农业(40832)
- 经济学(39822)
- 州(36217)
- 师范大学(36216)
- 基金
- 项目(224656)
- 科学(176763)
- 基金(164204)
- 研究(163256)
- 家(144486)
- 国家(143355)
- 科学基金(122114)
- 社会(103186)
- 社会科(97775)
- 社会科学(97749)
- 基金项目(87587)
- 省(84548)
- 自然(79563)
- 自然科(77740)
- 自然科学(77718)
- 自然科学基金(76290)
- 教育(74165)
- 划(72985)
- 资助(67246)
- 编号(65326)
- 成果(53493)
- 重点(50263)
- 部(50028)
- 发(47724)
- 创(46012)
- 课题(45585)
- 创新(43043)
- 国家社会(42958)
- 教育部(42693)
- 科研(42673)
- 期刊
- 济(140940)
- 经济(140940)
- 研究(98571)
- 中国(61465)
- 学报(52888)
- 科学(49090)
- 农(46591)
- 管理(45022)
- 财(40610)
- 大学(39488)
- 学学(36897)
- 教育(36889)
- 农业(32796)
- 技术(26270)
- 融(25190)
- 金融(25190)
- 经济研究(23314)
- 财经(22081)
- 业经(21008)
- 问题(19770)
- 经(18952)
- 图书(17911)
- 业(17442)
- 科技(15550)
- 贸(15187)
- 理论(15101)
- 资源(14971)
- 技术经济(14605)
- 世界(14585)
- 版(14489)
共检索到470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超 陈小杰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与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等方面,对国家尺度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现状特征、演变过程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据此得出:当前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虽较多,但仍需深化和完善;基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安全的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较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而城市体系空间格局优化理论与合理性评价研究较为缺乏,系统模拟与优化模式研究则更为薄弱。因此,未来应在深化和完善现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强化中国城市体系的生态安全格局、资源环境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空间耦合研究,加强中国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优化理论、合理性评价方法、系统模拟方法、优化模式及优化对策研究,并形成综合集成体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叶浩 濮励杰 张鹏
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璐
结合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从古典区位论到关系区位论、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从等级结构到网络体系等阶段性演进,结合已有研究主要进展以及今后拓展重要方面,从研究维度、广度、深度、方法四个方面论述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定量测度,并结合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空间战略规划关注重点从空间邻近性到网络连接性的转变,立足中国情景以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从等级化和网络化协同发展的视角,提出我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方向展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伟
城市间的航空运输活动是城市相互联系的最高表现形式,航线运量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对外职能,城市及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直观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分布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通航城市由139个增加至175个,占地级城市数量的60%以上,通航城市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的城市体系特征。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民航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假定和计算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从通航城市分布的统计特征、等级划分、网络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了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货运业务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呈集聚特征,三大枢纽城市比重始终过半;从城市累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伟
城市间的航空运输活动是城市相互联系的最高表现形式.航线运量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对外职能.城市及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直观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分布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通航城市由139个增加至175个.占地级城市数量的60%以上.通航城市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的城市体系特征。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民航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假定和计算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从通航城市分布的统计特征、等级划分、网络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了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货运业务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呈集聚特征.三大枢纽城市比重始终过半;从城市累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锦宗 朱瑜馨 曹秀婷
通过考察人口在各级别城市的分布,利用位序-规模法则验证,对各省城市体系类型聚类分析,考察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变化,分析人口经济总量的分布现状及其演变,发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呈现出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的事实。城市体系演变的趋势是城市体系由低级向高级、低水平向高水平、由不平衡向平衡型的演变。整体看我国城市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看,东部地区相对快速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我国城市等级规模及人口经济规模分布极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分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今后国家城市建设应当集约利用土地,重点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国家在投资鼓励、区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劳昕 王彦博 沈体雁
本文综合运用交通网络和经济网络来研究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城市体系网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为中心的菱形城市网络基本骨架,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依次递减的空间圈层结构;相对而言,交通网络有助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经济网络则有助于形成经济集聚,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曹清峰 倪鹏飞
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欧洲已经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群网化的城市体系,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是决定欧洲城市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中国应通过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群网化的城市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降低要素和产品流动的空间成本,进而促进城市体系的网络化;打造一批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优化城市体系的层次格局;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产业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金融服务发达的中心城市;塑造城市间链网化分工体系,推动多中心、多层次、群网化城市体系的形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巍 汪明峰
"互联网+"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强动力,其影响已经遍布各个领域,不仅促进了创新和创业,而且带动了旺盛的新消费。面对新经济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国城市正在快速转型,并导致城市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动。旨在探讨"互联网+"产业的空间逻辑与专业化特征,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与趋势。通过结合有关城市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基于"互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区位数据,对中国城市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城市的"互联网+"进程加剧了新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导致少数大城市主导了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城市体系中的空间极化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应用也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一些城市借助互联网正在迅速崛起,而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城市转型 城市体系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政 陈钊 陆铭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到大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到大港口(香港或上海)的地理距离存在"∽型"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距离区域性的大城市越近,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省际行政边界的存在降低了区域性大城市对外省城市的吸纳效应,这也证实了省际市场分割的存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海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一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形成的进程中,首位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浦东开发、香港回归和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在我国北、东、南、西四方,已形成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四大首位城市。重点建设京、沪、港、渝和以其为核心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四大城市群,可以形成发达、完善、均衡、有序的全国城市体系,有力引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京沪港渝 首位城市 城市化 中国城市体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正元
21世纪 ,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速度问题 ,其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是建立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 ,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确立合理的空间依托。本文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三个基本结构形态 ,剖析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晓娟 甄峰 常恩予
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改变了城市传统商品交易模式,对城市间联系和城市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发展的空间格局日益反映出信息时代的我国城市体系空间特征。通过计算全国289个地级市间的电子商务势能和城市联系值,探讨城市间联系及其格局,并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该格局形成机制。结果显示:东部大城市主导现象依然存在,但是东莞、温州等一些中小城市崛起,一些传统大城市位序下降。同时,B2B城市体系等级性强,B2C等级性较弱。对形成机制的研究表明:1互联网使用和物流服务水平对电子商务城市体系形成有显著影响。2经济和地理空间因素仍然有影响,对不同类型城市体系的影响不同。B2B主要受行业、地域等因素影响,B2C主要受消费相关变量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春山 叶昌东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结构面临关键转型,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数量不断增多,深度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相关研究的差距。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统计,将其划分为3个主要的研究时期:①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引入期及国内实证研究的起步期;②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积累期;③21世纪初至今,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及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的多元化时期。在对各个时期主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比当前国际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点研究领域应当集中于: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的探讨,新城市空间现象的深入探讨,节约型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深层机制的分析,中、微观尺度研究领域的开拓,新研究方法的应用等6个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