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95)
2023(9572)
2022(8107)
2021(7674)
2020(6518)
2019(15492)
2018(15031)
2017(28573)
2016(15605)
2015(17972)
2014(17899)
2013(18236)
2012(17301)
2011(15865)
2010(15847)
2009(14728)
2008(14856)
2007(13186)
2006(11354)
2005(10203)
作者
(46448)
(39046)
(39042)
(37567)
(24943)
(18843)
(17879)
(15288)
(14876)
(13631)
(13510)
(13171)
(12419)
(12385)
(12344)
(12321)
(11831)
(11469)
(11328)
(11276)
(9681)
(9630)
(9529)
(8898)
(8849)
(8818)
(8608)
(8344)
(7862)
(7783)
学科
(76897)
经济(76834)
管理(39187)
(35081)
方法(33614)
数学(30727)
数学方法(30528)
(25793)
企业(25793)
中国(23460)
(17941)
(15595)
(15363)
贸易(15358)
(15060)
(14928)
地方(14449)
(12109)
业经(12014)
农业(11742)
环境(10870)
(10542)
银行(10518)
(10144)
(10047)
金融(10045)
(10001)
城市(9550)
(9109)
(8442)
机构
大学(235847)
学院(231182)
(104661)
经济(102580)
研究(87949)
管理(85014)
理学(72909)
理学院(71919)
管理学(70769)
管理学院(70321)
中国(66730)
科学(53215)
(51428)
(45393)
(44986)
研究所(41251)
(39790)
中心(39431)
财经(36915)
经济学(34597)
(33792)
业大(33780)
(33197)
北京(32975)
(31732)
农业(31622)
经济学院(31434)
(31395)
师范(31133)
财经大学(27506)
基金
项目(154700)
科学(122400)
基金(115804)
研究(109684)
(102248)
国家(101537)
科学基金(85750)
社会(72160)
社会科(68551)
社会科学(68531)
基金项目(61592)
(56119)
自然(55041)
自然科(53783)
自然科学(53765)
自然科学基金(52798)
(49602)
教育(49310)
资助(47533)
编号(41851)
(35972)
重点(35601)
成果(34187)
(33927)
国家社会(31366)
(30952)
中国(30753)
教育部(30516)
科研(30055)
课题(29311)
期刊
(110340)
经济(110340)
研究(72018)
中国(41880)
学报(36922)
科学(35325)
(34613)
(33753)
管理(27635)
大学(27303)
学学(25804)
农业(23431)
(19957)
金融(19957)
经济研究(19089)
财经(18528)
教育(18156)
技术(17238)
问题(17040)
(16074)
业经(14953)
(14306)
(14005)
世界(12651)
国际(12308)
资源(11993)
技术经济(11786)
统计(11673)
(10639)
现代(10497)
共检索到341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三百  孙鹏  张可云  
住房及其不平等是中国居民自古以来所关注的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更需重视。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的个体微观数据计算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均住房不平等程度,并运用空间统计和回归分析发现城市住房不平等呈现显著的时空演化特征。总体上住房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但四大板块、南北方和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住房不平等程度最低。东北和华北地区城市住房不平等有显著的低值集聚特征,东南沿海地区有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但具有空间集聚特征的城市逐渐减少。同时,经济发展与住房不平等呈“倒U型”关系,而不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与住房不平等的相关性样式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梦冰  李实  
随着中国城镇住房分配体制的转型,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住房的不平等状况。基于2002年和2013年的城镇和农村的住户调查数据,本文从住房面积和房产价值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不平等的总体状况。研究发现,在住房市场化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从财产所有权上的住房均等化有所提升,家庭居住面积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人均居住面积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却进一步扩大。房产价值的不平等分析表明,虽然这一时期居民的住房财富高速增长,但城乡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房产差距都急剧扩大。基于回归分解的方法考察住房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区域差异、收入差异和人力资本是造成居民房产价值分布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米娜  杜俊荣  
笔者基于CGSS2005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住房不平等对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区域差异;城市居民住房的绝对不平等影响了其幸福感,住房数量显著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而住房面积对幸福感呈现倒U型的影响;居民住房的相对不平等对幸福感具有显著负向效应;区域住房不平等(住房基尼系数)与幸福感呈现出倒U型关系,临界点在0.325左右,当低于临界点时,区域不平等的扩大会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超过了临界点则导致居民幸福感的下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唐莉  姚树洁  王建军  
当GINI系数按组(如职业,性别,区域)分解时,它可以分为组内、组间和层迭项(overlapped)三个组成部分,从文献检索来看,GINI系数的分解方法已有许多,但大多数分解方法不仅不易于理解而且计算非常繁重。本文应用Yao和Liu(1996)提出的四步分解法克服了其他方法存在的缺点,并以中国2003年的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为例,说明这个新方法可以容易地应用于研究中国各地区城市居民间收入的不平等状况。本文在许多以前的研究未能认识到的层迭带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易淑昶  孙久文  柳青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本文依托Roemer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理论,采用事前参数法,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测度近年来我国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对机会不平等进行了分解,分析了户籍、家庭、性别等因素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程度,探讨城市规模、城市的区位差异和行政等级差异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呈上升趋势,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存在明显上升的地区差异,在城乡、性别和年龄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且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直辖市、省会等高等级城市倾向于有更低的机会不平等水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川川  
经济理论表明收入不平等影响城市房价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本文基于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城市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住房可及性的影响。经验研究表明,城市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会显著加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成本负担,显著降低其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在控制自身收入的影响后,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仍然存在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住房产品的差异化能够对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起到缓冲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梅  
使用CHNS调查数据,从人口年龄分布和收入差距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角度考虑,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布不平等按人口特征进行分解分析,得出结论:年龄不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老年人中的贫富差距更为明显,贫困的老年人生活堪忧,而高教育程度的人老年后的生活水平高;地区差异是年轻一代的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社会养老保险对缩小地区间老年人的收入差距有一定的贡献,建立全国范围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冬梅  李昕  刘春晓  孙伟增  
21世纪以来,房价的快速上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利用2002—2016年中国2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房价与犯罪率的关系,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房价上涨对城市犯罪率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的房价上涨将导致本城市刑事犯罪批捕率与起诉率分别上涨0.16%和0.099%,在使用工具变量后影响效果仍然存在且有所提升。第二,房价对犯罪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和时间异质性,在房价水平更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2008年以后,房价对犯罪率的影响更大;第三,房价上涨会显著加剧本地居民家庭的财富不平等,从而导致犯罪率水平的提升。第四,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房价上涨对城市犯罪率的刺激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全面理解房价上涨的社会影响以及相关住房市场政策的制定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义  李梦玄  
本文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福利思想和阿特金森的广义均值不平等测度理论,构建了一种考虑分布不平等影响的中国城市社会福利指数和组成福利指数的子维度指标体系,论证了该指数具有"子群一致"和"路径独立"的特性,并对2000—2011年中国城市社会福利水平进行了实证测度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不平等对我国城市社会福利影响显著且有逐步扩大趋势;我国城市社会福利指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子维度福利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城市社会福利更快增长的主要障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江求川  任洁  张克中  
本文探讨机会不平等在中国城市居民个人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区域间的机会不平等差异,并通过对机会集的分解研究不同因素在机会不平等中的偏效应。通过研究中国城市居民1996~2008年的个人收入数据,我们发现:城市居民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机会不平等,且机会不平等上升的速度大于收入不平等上升速度;机会不平等存在累积效应,在同一时点上,高年龄组人群比低年龄组人群面临更严重的机会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在女性的收入不平等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与东部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机会不平等更严重;家庭背景引起的机会不平等呈现出上升趋势。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夏庆杰  李实  宋丽娜  
本文使用1995、2002、2013等年份的CHIP城市数据考察中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不平等问题。根据基尼系数测算的城镇消费支出不平等由1995年的0.33减少到2002年的0.32,但2013年又回升到0.36,这一变化趋势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前者变化幅度更大一些。然而,百分位数点比值p90/p10显示消费不平等程度一直在增加。此外,食品消费的不平等程度远小于总消费的不平等程度,它对总消费的不平等程度的贡献度由1995年和2002年的20%减少到2013年的13%;它在总消费中所占份额由1995年的34%下降到2002年的30%,并进一步降到2013年的24%,在这三年的任何一年里,该份额随着家庭收入上升而不断下降。住房消费的不平等程度远大于总消费的不平等程度,但是在不断下降,它对总消费的不平等程度的贡献度由1995年和2002年的35%增加到2013年的40%;它在总消费中所占份额由1995年的23%增加到2002年的30%,并进一步增加到2013年的38%,在这三年的任何一年里,该份额随着家庭收入上升而不断上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翔华  赵亿  
在我国住房改革的过程中,住房不平等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基于住房基尼系数,从住房不平等的权利不平等、空间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三个方面,总结国内外住房不平等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应由住房权利不平等、住房空间不平等转向住房财富不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金双华   王静雅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住房财富积累具有较强的中介效应,其再分配机制对住房财富水平有显著影响。为此,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引入结构方程模型和不平等回归分解法,对其影响路径进行系统性研究发现: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对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群体的住房财富积累具有稳定的正向再分配效应,对住房财富不平等的贡献较高。按照公积金的代际支付转移及分配差异的负反馈循环机制,这种不平等远未达到其最大影响。未来通过政策调整和结构优化,在公积金制度公平性和财富分配方面还蕴含着巨大的改善空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将伟  寇宏伟  黄燕芬  
本文通过CGSS2015数据和有序Logit模型,从"租购不同权"带来的住房权利不平等、住房财富效应导致的家庭资产不平等和区域异质性三个维度论证了住房不平等对居民社会地位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权利不平等和住房财富不平等对居民社会地位认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东部地区十分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居民单位性质与住房分配状况的交互项不显著表明,住房市场化改革使得以单位为基础的福利分房对居民社会地位认知的影响不复存在。未来应当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抑制房地产投机带来的住房分配不平等现象,以租购同权破除当前基于住房产权的城市公共资源享受资格权利不平等现象,防范和化解住房分配不平等导致的社会地位认知分化风险。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卢建新  苗建军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1997-200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动态特征,并考察了城市因素对房价动态参数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有:中国城市房价具有强序列相关和弱均值回归特征;住房使用成本、地区市场化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及其变化对序列相关系数有显著影响;真实收入及其变化、建造成本、地区市场化指数对均值回归系数有显著影响;各城市的房价动态参数拟合值几乎全部落入震荡收敛区内,东部城市房价的波动振幅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1999年后35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波动振幅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尤其是2007年的房价波动振幅出现了非正常增长,但波动频率变化幅度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