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48)
- 2023(15673)
- 2022(13331)
- 2021(12388)
- 2020(10218)
- 2019(24141)
- 2018(24040)
- 2017(45668)
- 2016(24667)
- 2015(28341)
- 2014(28493)
- 2013(28406)
- 2012(26765)
- 2011(24478)
- 2010(24844)
- 2009(22736)
- 2008(22555)
- 2007(20026)
- 2006(17721)
- 2005(16253)
- 学科
- 济(114271)
- 经济(114169)
- 管理(65620)
- 业(61153)
- 方法(47029)
- 企(46687)
- 企业(46687)
- 数学(42125)
- 数学方法(41491)
- 中国(35543)
- 农(30894)
- 地方(28528)
- 财(22991)
- 业经(22942)
- 贸(22464)
- 贸易(22446)
- 学(22219)
- 易(21748)
- 农业(20641)
- 环境(20027)
- 制(19563)
- 银(18162)
- 银行(18131)
- 行(17496)
- 融(17468)
- 金融(17465)
- 和(16554)
- 发(16127)
- 理论(15862)
- 技术(14927)
- 机构
- 学院(356420)
- 大学(355978)
- 济(151813)
- 经济(148563)
- 管理(133003)
- 研究(128616)
- 理学(113252)
- 理学院(111831)
- 管理学(109751)
- 管理学院(109066)
- 中国(99395)
- 京(78224)
- 科学(78110)
- 财(67315)
- 所(65630)
- 农(60028)
- 研究所(59371)
- 中心(58687)
- 江(54640)
- 财经(52829)
- 业大(51253)
- 北京(50360)
- 范(49578)
- 师范(49121)
- 经(47790)
- 经济学(47026)
- 农业(46911)
- 院(46447)
- 州(43723)
- 经济学院(42331)
- 基金
- 项目(232194)
- 科学(182477)
- 研究(170404)
- 基金(167462)
- 家(145934)
- 国家(144758)
- 科学基金(123435)
- 社会(108116)
- 社会科(102542)
- 社会科学(102514)
- 省(90582)
- 基金项目(87811)
- 自然(78431)
- 教育(78203)
- 划(76812)
- 自然科(76594)
- 自然科学(76576)
- 自然科学基金(75147)
- 资助(69764)
- 编号(69070)
- 成果(56341)
- 发(54704)
- 重点(52787)
- 部(51368)
- 课题(49011)
- 创(47824)
- 创新(44953)
- 国家社会(44912)
- 科研(44189)
- 发展(43974)
- 期刊
- 济(171704)
- 经济(171704)
- 研究(109844)
- 中国(76659)
- 农(54981)
- 学报(53099)
- 科学(51165)
- 财(50889)
- 管理(48442)
- 教育(40871)
- 大学(40117)
- 农业(37544)
- 学学(37343)
- 融(35091)
- 金融(35091)
- 技术(32725)
- 经济研究(28275)
- 业经(27782)
- 财经(25701)
- 问题(23943)
- 经(22219)
- 业(21527)
- 贸(19698)
- 统计(18841)
- 技术经济(18457)
- 图书(17962)
- 资源(17541)
- 世界(17468)
- 国际(17354)
- 策(17011)
共检索到549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林昌 付加锋
环境问题、全球变化已经危害到人类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可持续发展观旨在追求低碳、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协调,但现实中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往往被忽视,鲜有研究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此,设计了城市低碳环保发展评价模型,并以环保模范城市为样本,进行了城市低碳环保发展指数的评价。然后,依据低碳指数、环保指数和发展指数排序之间关系揭示了城市低碳、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环保模范城市低碳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并不好,低碳与环保、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更差,这应引起城市管理者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环保模范城市 低碳 环保 发展 协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亮雄 才国伟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改善人居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探讨与审视创模活动的减排效果成为深化创模活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先厘清的问题之一。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了创模活动的工业二氧化硫的减排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创模活动总体上能使每万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三分之一强;在城市创模活动过程中,城市减排效果显著,而在评上模范城市后,却不能保持显著的减排效果;在创模活动中,东部城市的减排效果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晓丽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有效方法,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努力创造优势,积极促进企业经济形态的转变,使其向循环型、低消耗型转变,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保 协调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闫军印 秦延芬
以典型的矿业城市——唐山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评价模型,对1998—2010年唐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测评。结果表明: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呈上升趋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呈下降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演变速度具有非同步性,其中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稳步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先降后升、城市发展
关键词:
矿业城市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弓 叶蜀君
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中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以城市群为单位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两横三纵"的城市群架构,通过连笔纵横,实现全国城镇化。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诸多失衡与失调,如人口转移与土地扩张不匹配、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迁移不同步、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发展失衡等。对上述不协调现象的探索,学者们多从空间、人口、产业城镇化进程的内部找原因。本文提供另外一个思路,由于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要素层面有千丝万缕的勾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探讨三者的协调性有积极意义。据此,本文以中国21个城市群为研究样本,选取相关指标,建立经济增长、金融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锦园 金晓斌 张志宏 项晓敏 陆昱颖 周寅康
将土地、人口与资本等作为资源投入项,将地价增长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地价水平与居民收入合理性等社会经济效益作为产出项,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综合分析2009—2013年五个国家级城市群县域尺度下居住用地市场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并探究城市群内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分异及规模收益状况。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总体偏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仅为最优水平的59.3%、82.7%和71.8%;(2)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高值区多分布于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轴向线和核心发展圈内,但各城市群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张纪录
低碳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国内外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践行低碳理念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可归纳为"哥本哈根模式"、"伦敦模式"、"伯明翰模式"、"东京模式""保定模式"、"上海模式"等。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低碳发展不能千篇一律的复制和模仿,而必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本文将中国城市的类型和特征与其低碳发展模式的选择相结合,从人口规模、区位、资源禀赋及工业化阶段等角度对我国城市进行类型划分,并认为任何一类城市的低碳发展都必须依据自身特征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同时,对武汉市的...
关键词:
低碳城市 低碳发展 模式选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冉淑青 裴成荣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大遗址保护 协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静 李雪铭
以大连市为例,基于协同学系统分析思路,深入分析城市化系统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间交互胁迫的作用机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化评判。结果表明,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自1999年以后持续并显著呈现低度协调化发展趋势,协调程度由1999年的"优质协调"下降至2005年的"濒临失调"的危险程度。对此,本文针对大连高城市化发展水平、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却出现了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低度协调化发展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
大连 城市化 城市生态环境 协调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斗 闫昱睿
推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落实低碳战略的具体实践,剖析其实施效果可为识别低碳战略的实施价值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支撑。基于2005—2019年284个地级城市的数据,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低碳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发现低碳战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三条路径能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分组回归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因城市区位、资源禀赋及人口规模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提升人力资本能显著增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反映出低碳战略与人力资本的协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而应以低碳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低碳战略部署;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导向,充分利用低碳政策工具;以区域差异性为依据,精准助力低碳目标实现。
关键词:
低碳战略 低碳城市 城市经济 生态环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王绮 丁四保
针对中国人多地少,且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客观现实,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相对缺乏合理性评价,存在重实证轻理论,重个案缺规律,重特大、发达城市轻一般城市的不足,本文从城市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基础理论问题着手,构建非协调性评价体系,并以2009年中国24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对其扩展规律进行总结;然后从微观层面的行为主体博弈、要素流集聚扩散及制度安排反馈视角讨论了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空间扩展效率低下,表现在区际功能匹配性差,城市化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内在"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全国平均值为1.192,其中大于1的城市占26.42%,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城市的功能地位与铁路干线对其影响大,呈现出地级市以上城市>地级市,铁路干线城市>非铁路干线城市;通过机理分析揭示出,"产权区域"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出于实现自身行为目标函数(政府绩效和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最大化的考虑,而在制度安排的框架下,通过对要素流的做功而传导出来的制度反馈效应:现有制度安排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扩散冲动";在政策建议部分,基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函数提出修改完善现有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非协调性 机理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刘羽晴 朱永明
构建经济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究了2011—2018年沿黄城市耦合协调度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11—2018年,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下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中上游地区,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上游表现最为良好。(2)经济与生态二者发展水平等级对应程度较弱,存在时空上的差异性,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流域整体处于中度协调水平。(3)耦合协调水平受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4)从预测结果来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短期内保持平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提升与演进的速度较为缓慢,处于中、高度协调过渡阶段,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刘羽晴 朱永明
构建经济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究了2011—2018年沿黄城市耦合协调度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11—2018年,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下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中上游地区,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上游表现最为良好。(2)经济与生态二者发展水平等级对应程度较弱,存在时空上的差异性,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流域整体处于中度协调水平。(3)耦合协调水平受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4)从预测结果来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短期内保持平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提升与演进的速度较为缓慢,处于中、高度协调过渡阶段,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安徽省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以肥西县为例
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以南京为例
职业教育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低碳生态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协调度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中国省域旅游发展与综合环境协调性的时空演变分析——基于CCDM-ESDA模型
基于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13市为例
基于改进水生态足迹的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