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43)
2023(8831)
2022(7354)
2021(6851)
2020(5467)
2019(12825)
2018(12138)
2017(22503)
2016(11980)
2015(13526)
2014(13275)
2013(13284)
2012(12392)
2011(11617)
2010(11330)
2009(10495)
2008(10238)
2007(8683)
2006(7842)
2005(7105)
作者
(35120)
(29241)
(29194)
(27677)
(18576)
(14095)
(13274)
(11557)
(11347)
(10123)
(10020)
(9830)
(9322)
(9259)
(9171)
(9100)
(8769)
(8403)
(8336)
(8294)
(7311)
(7073)
(6912)
(6585)
(6573)
(6473)
(6316)
(6204)
(5866)
(5840)
学科
(62205)
经济(62154)
管理(32230)
(25324)
方法(24617)
数学(22329)
数学方法(22125)
中国(21152)
(19428)
企业(19428)
地方(16382)
环境(14850)
(12719)
(11487)
贸易(11479)
(11156)
(11076)
业经(10604)
(10429)
(9546)
(9501)
地方经济(9299)
(8777)
(8697)
农业(8546)
(7806)
金融(7805)
(7522)
银行(7518)
(7327)
机构
大学(179748)
学院(176603)
(82261)
经济(80754)
研究(69223)
管理(66311)
理学(57464)
理学院(56703)
管理学(55816)
管理学院(55485)
中国(52304)
科学(41438)
(40166)
(34381)
(33406)
研究所(31706)
中心(29873)
财经(27357)
经济学(26859)
北京(25769)
(25684)
(25484)
(25193)
(24939)
师范(24768)
经济学院(24278)
(23608)
业大(23439)
科学院(21580)
师范大学(20741)
基金
项目(124544)
科学(100362)
基金(93674)
研究(90024)
(82545)
国家(82011)
科学基金(70394)
社会(61415)
社会科(58493)
社会科学(58475)
基金项目(49246)
(45319)
自然(43799)
自然科(42769)
自然科学(42758)
自然科学基金(41934)
(39754)
教育(39598)
资助(38049)
编号(33214)
重点(28835)
(28576)
(28545)
国家社会(27469)
成果(26124)
中国(25627)
(25179)
教育部(24341)
创新(23894)
课题(23842)
期刊
(86107)
经济(86107)
研究(55447)
中国(34444)
科学(26060)
学报(25180)
(23183)
管理(23072)
(21346)
大学(19200)
学学(18065)
农业(15575)
教育(15473)
经济研究(15208)
技术(14500)
财经(13258)
问题(13023)
(13007)
金融(13007)
资源(11802)
(11651)
(11057)
业经(10938)
世界(10142)
统计(10003)
国际(9740)
(9731)
技术经济(9094)
(9004)
(8351)
共检索到260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云彬  吴伟  刘勇  
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数据筛选出与人居环境有关的29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不同区域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的分布及其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偏低,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的城市只有119个,只占城市总量的41.6%。各城市之间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差别较大,最高综合得分与最低综合得分相差近5分,大部分城市综合得分集中在宽度为1的区间(-0.5,0.5)内。在地域差异方面,东部和西部城市优于中部城市,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差异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车晓翠  郭聃  张平宇  
针对吉林省城市化水平"虚高"现象,从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4个方面构建了综合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使用均方差法和线性加权法,对2000—2010年吉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不高,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格局保持稳定。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表现为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东、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具有低水平上的一致性;社会城市化水平东部地区较高,向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地理环境差异、区位和基础设施、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城市化历史基础是吉林省城市化区域分异形成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针对吉林省城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娜   张广来   张宁  
文章基于2011—2018年我国28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依据空间组织形式、自然灾害分布情况,考察不同城市群、地震带、海岸线城市韧性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上升趋势;头部城市韧性水平较为稳定,但东北地区城市回落较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增长势头更强;东部地区城市群整体城市韧性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城市群内部城市韧性存在联动效应;地震带城市、海岸线城市韧性水平显著高于非地震带、非海岸线城市,但地震带城市韧性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海岸线城市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兵  刘志彪  孔令池  
优化营商环境是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实现新时代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基于熵权TOPSIS法,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开放环境、法治环境、公共服务6个维度构建了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和评估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省域营商环境综合水平,并对营商环境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剖析。结果发现:(1)各省域营商环境综合评价等级的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2)各省域营商环境综合水平存在较大的省际和区域差异,整体呈现出时空上的梯度演化特征。(3)各省域营商环境与理想营商环境之间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研究认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治理型评价体系,对标找差修复各省域营商环境短板,着力缩小东中西区域营商环境综合水平差距,是构建一流营商环境的可行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维国  冯云  
综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国内37个代表性城市的人居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研究,总结了影响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仍是决定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城市综合宜居水平仍然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秀琼  彭韵妍  吴小节  李双玫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在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基础上,文章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五个方面,构建了中国31个省市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3年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全面优等型、全面偏优型、全面中游型、全面劣势型;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文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海燕  李闽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13个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南向北逐步降低;(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苏北地区。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地价杠杆、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奖惩机制等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石敏俊  逄瑞  郑丹  杨晶  
文章应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GPCA),基于地级行政单元数据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产业空间分布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核心区率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发展;北部沿海核心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滞后于东南沿海核心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处于从重化工化向加工化过渡的阶段;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重点开发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文章进一步检验了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转移对各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发现制造业转入会加剧地区环境污染。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旺  周跃云  邹毓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庄大方  刘纪远  
本项研究工作直接应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项目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取得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研究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极地”模式,并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经度、高程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海鹏  张俊飚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把握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规律,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途径,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评价指标,并利用该指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时序特征,发现1985~2005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线性增长特征、阶段加速特征和农资污染为主特征。文章分析了2006~2007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中国存在3类污染区域:农资污染区、畜禽污染区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区。根据时空特征分析,该文给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严婷婷  
论文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五"时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从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能源高效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1~2005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差异、三大地域间差异和地域内差异均呈上升趋势;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价格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所表示的技术水平对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雪铭,刘敬华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特点,气候是构成这一系统最为密切直接的自然地理因素,也是人们评判城市适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从人适应气候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对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气候适居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娜  夏永久  
在提出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了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的持续性及其系统的协调状况,并据此对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忠暖  高权  王帅  
以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各省市的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省际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综合城镇化水平超前和滞后的省域在东西部之间交错分布,并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化超前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滞后的空间分异格局;②省际尺度上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空间依赖性;③空间计量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以及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省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模型的系数值为负,表明省域之间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跷板效应"。因此,在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下,政府应适当提高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间的配置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