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1)
2023(9509)
2022(7766)
2021(7152)
2020(5615)
2019(13017)
2018(12471)
2017(23968)
2016(12073)
2015(13789)
2014(13524)
2013(13689)
2012(12907)
2011(11924)
2010(11740)
2009(11080)
2008(10517)
2007(8897)
2006(8228)
2005(7583)
作者
(34330)
(28781)
(28737)
(27665)
(18580)
(13544)
(12899)
(11177)
(11054)
(10280)
(9890)
(9375)
(9203)
(9102)
(9089)
(8940)
(8476)
(8287)
(8163)
(7646)
(7182)
(6804)
(6711)
(6709)
(6508)
(6452)
(6031)
(5737)
(5714)
(5592)
学科
(80394)
经济(80327)
管理(32081)
(27463)
方法(25875)
中国(24045)
数学(23460)
数学方法(23373)
地方(19645)
(19483)
企业(19483)
(15237)
(13239)
贸易(13231)
地方经济(13159)
业经(13147)
(12831)
(12325)
(12297)
环境(11357)
农业(10732)
(10721)
(10091)
(9825)
金融(9825)
(9290)
银行(9284)
(9052)
关系(8639)
(8544)
机构
大学(187462)
学院(184699)
(100123)
经济(98589)
研究(73530)
管理(68139)
理学(58416)
理学院(57697)
管理学(57129)
管理学院(56759)
中国(56050)
(41794)
(39818)
科学(38226)
(35590)
经济学(34674)
财经(34017)
研究所(32081)
(31269)
中心(31199)
经济学院(31109)
(26268)
北京(25710)
财经大学(25503)
(24705)
(23651)
师范(23528)
(23248)
科学院(22386)
研究中心(21575)
基金
项目(120967)
科学(98239)
基金(93269)
研究(89951)
(80809)
国家(80249)
科学基金(69344)
社会(65075)
社会科(61991)
社会科学(61979)
基金项目(48550)
(41544)
自然(40516)
自然科(39645)
自然科学(39638)
自然科学基金(38965)
教育(38779)
资助(37326)
(36194)
编号(32259)
国家社会(29647)
(28918)
(28153)
重点(27349)
中国(26804)
成果(25956)
教育部(25704)
人文(24769)
(24571)
发展(24048)
期刊
(113371)
经济(113371)
研究(66796)
中国(33590)
(30098)
管理(26158)
科学(24797)
学报(22598)
(21138)
经济研究(20863)
财经(18420)
大学(18236)
学学(17466)
(17451)
金融(17451)
问题(16656)
(16283)
农业(14491)
业经(14127)
(14043)
技术(13827)
世界(13321)
国际(12490)
技术经济(10947)
教育(10853)
统计(9784)
经济问题(9210)
现代(9023)
(8392)
(8239)
共检索到286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本建  张立龙  
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世锦  蔡颖  王子豪  
集聚效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通过对我国300余个城市近20年人口集聚水平的变迁分析发现,伴随着人口流动与人口集聚水平提升,整体上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收窄,分布更为均衡;对人口集聚水平与产出效率间的规律探索显示,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与产出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全面地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人口稠密率”指标作为对城镇化率评价的重要补充,进而将“人口稠密率”纳入经济增长预测模型,对2022—2030年不变价GDP增速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0年我国GDP年均复合增速约在5.03%左右。从空间分布深度挖掘人口集聚红利,协同驱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因此,要逐步打破市场分割,提升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协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处理好城市“新二元结构”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洁  钟业喜  
合理的城市人口密度关系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2000年、2005年、2011年三个时间断面数据的支持下,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格局及变化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十余年间全国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规模、不同行政划分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均存在差异;黄河下游流域与长三角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主要区域;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包括五类,其中"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中部地区、四川盆地成片状分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文钰  高向东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及模拟是城市空间结构、郊区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和区域科学学者对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文献很多,揭示了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演变。本文从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2种研究假设,梳理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研究进展。从已有研究看,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等个别大城市的研究上,多为个案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存在共性特征:①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中国的紧凑性的城市人口分布;②负指数函数在模拟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时有较好的优度;③同国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模型中,人口密度梯度逐渐变小,密度曲线变得更为平缓。④多中心模型研究表明,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已经符合多中心模型分布特征,大城市次中心已经初步发育。纵观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发现存在数据质量差、研究方法滞后、研究城市少、可比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该在未来应努力利用GIS等提高数据质量,创新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研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比较研究,从而构建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而推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及郊区化研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检贵  
本文认为,我国外贸依存度升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没有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过多负面影响;制定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时,不应拘泥于外贸依存度的高低,而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出发,确保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晓阳  代柳阳  牟士群  鄢晓凤  
文章以1990—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别基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测算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11.24%,远低于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以及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通过释放人口数量红利和人口质量红利实现,但人口数量红利贡献率较低;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上海与浙江的人口质量红利贡献率与人口质量现状不匹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境质量不协调。依据各地区人口规模与城市空间偏离绿色发展标准的程度,对全国进行四类区域划分,并结合人口结构、城市空间与大气环境状况,制定城市未来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建高  王凌宇  
我国学界对城市人口密度有不同认识。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中国天津、上海、广州和日本东京、大阪的人口密度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普遍比日本高许多,上海约是东京的两倍,而且中心市区与周围郊区密度差异悬殊,显著的一极集中。日本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体现在城市住宅形态上,中国城市以集合住宅为主而日本城市以独立住宅为主。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城市研究有待精细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一星,曹广忠  
本文川计算城市人口可比增长速度的方法.分三个阶段检验了我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总体状况和空间差异.认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呈明显的马鞍形,大城市增长速度波动最大,与决策者的认识与愿望不一致。通过三个阶段快速增长城市和缓慢增长城市分布的分析、认为东中西之间和南北之间的差异都很明显。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第一阶段在西部.第二阶段在中部、第三阶段在东部。南方城市的增长速度在第一阶段远远落后于北方。第二阶段差距有所缩小.第三阶段南方城市接近或超过了北方城市。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的趋势仍在继续。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空间差异的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方针的转变相一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农,曾昭俊  
文章从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趋同性,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率越低;(2)迁移的惯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3)对外开放能显著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内陆地区,其作用尤为显著;(4)基础设施条件能显著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节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涛方  
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城市层面分析中国流动人口类型、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是:(1)城市人口流入符合集聚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说,东部发达城市地区和其他区域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保持着极强的人口集聚能力。(2)城市人口流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综合机会",现代性和国际性特征及生活质量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拉力"条件。(3)城市人口流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流入的主要拉力因素开始呈现高生活质量驱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创新驱动及高端服务业驱动,而中西部城市流动人口增长驱动力较为复杂。(4)投资对城市流动人口增长,特别是东部和发达城市仍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则不突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苏红键  魏后凯  
本文从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粗放扩张的现实问题出发,针对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密度效应研究的不足,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密度效应及最优城市人口密度,藉此分析了未来中国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范围内,密度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控制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之后,密度效应的倒U型特征依然显著;以城区总人口比建成区面积核算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约为1.30万人/平方公里。基于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的观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应当在最优城市人口密度标准下协调推进,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节地潜力,明确了集约型城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指出可...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波  王紫绮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间窗口,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至关重要。将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理论分析表明,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改善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效率、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这两个方面影响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实证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进一步地,高铁开通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对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不断扩大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城市表现出波动影响。从城市特征来看,高铁开通对中小规模城市、非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证明,高铁开通主要通过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且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