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6)
2023(9894)
2022(8447)
2021(7820)
2020(6710)
2019(16000)
2018(15536)
2017(30040)
2016(16349)
2015(18825)
2014(18899)
2013(19047)
2012(18013)
2011(16454)
2010(16443)
2009(15405)
2008(15373)
2007(13693)
2006(11938)
2005(10709)
作者
(48926)
(41123)
(40925)
(39338)
(26048)
(19670)
(18790)
(16093)
(15540)
(14443)
(14147)
(13662)
(12987)
(12934)
(12931)
(12899)
(12495)
(12120)
(11805)
(11707)
(10108)
(10093)
(9970)
(9336)
(9281)
(9194)
(8969)
(8953)
(8350)
(8267)
学科
(78649)
经济(78580)
管理(40164)
(38980)
方法(36527)
数学(33460)
数学方法(33242)
(28087)
企业(28087)
中国(25342)
(20143)
(16734)
(16326)
贸易(16320)
(15893)
地方(15707)
(15181)
农业(13611)
业经(13115)
(12615)
环境(11425)
(10978)
银行(10938)
(10583)
金融(10581)
(10497)
(10086)
(9834)
(9143)
财务(9128)
机构
大学(247779)
学院(243154)
(111880)
经济(109808)
研究(91395)
管理(89924)
理学(77581)
理学院(76577)
管理学(75417)
管理学院(74942)
中国(68367)
科学(54532)
(53568)
(47851)
(46957)
(43867)
研究所(42906)
中心(40596)
财经(38909)
经济学(36929)
业大(36626)
(35552)
农业(34876)
(34855)
北京(34127)
经济学院(33588)
(32156)
(32077)
师范(31788)
财经大学(28946)
基金
项目(161851)
科学(127664)
基金(120488)
研究(115222)
(106076)
国家(105303)
科学基金(88990)
社会(76200)
社会科(72370)
社会科学(72346)
基金项目(63640)
(59567)
自然(56418)
自然科(55165)
自然科学(55147)
自然科学基金(54227)
教育(52361)
(51961)
资助(49799)
编号(44253)
(37562)
重点(37008)
成果(36239)
(35712)
国家社会(33119)
(32689)
教育部(32094)
中国(31579)
科研(31138)
创新(30837)
期刊
(117158)
经济(117158)
研究(75902)
中国(45391)
学报(39768)
(38758)
科学(37208)
(35998)
管理(29838)
大学(29541)
学学(27939)
农业(26394)
经济研究(20598)
(20424)
金融(20424)
教育(20423)
财经(19767)
技术(18825)
问题(17957)
(17208)
业经(16339)
(15249)
(15232)
世界(13450)
国际(12985)
技术经济(12859)
统计(12710)
(11433)
资源(11406)
(10928)
共检索到359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农,曾昭俊  
文章从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趋同性,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率越低;(2)迁移的惯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3)对外开放能显著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内陆地区,其作用尤为显著;(4)基础设施条件能显著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节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祖宇   王桂新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涛方  
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城市层面分析中国流动人口类型、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是:(1)城市人口流入符合集聚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说,东部发达城市地区和其他区域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保持着极强的人口集聚能力。(2)城市人口流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综合机会",现代性和国际性特征及生活质量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拉力"条件。(3)城市人口流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流入的主要拉力因素开始呈现高生活质量驱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创新驱动及高端服务业驱动,而中西部城市流动人口增长驱动力较为复杂。(4)投资对城市流动人口增长,特别是东部和发达城市仍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则不突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廖明中  
本文采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全面探讨1987年的城市初始条件与随后20年城市增长(1987~2006)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城市增长与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收入水平、信息化水平等初始条件指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但是与城市初始人口规模呈负向关联。同时,本文还证实了非国有部门的发展、对外开放和财政分权同样是过去20年里促进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增长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黄祖宇  
城市不同来源的人口增长意味着城市化的不同路径和涵义。文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区划变动增长规模最大,迁移增长最小,自然增长居中,但总体上均规模不大,差异较小。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其所带来的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三大来源的人口增长规模均呈增大趋势,特别是迁移增长规模迅速增大,1996年一跃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第一来源和提升城市化率的第一因素。到2010年,城市迁移增长人口对城市化发展20年的累计贡献度迅速提高到15.24个百分点,已接近城市增长人口累计贡献的56%,分别是同期自然增长人口及行政区划变动增长人口的4.27倍和1.80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魏津生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的地域转移既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又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对于这两种人口转移,发展经济学和人口迁移学都曾进行过不少有价值的研究。雷文斯坦迁移法则(Ravenstein's Laws of Migration)、李氏迁移理论(Lee's Theory of Migration)、刘易斯-费-拉尼斯发展模型(The Lewis-Fei-Ranis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钟少颖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8年,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取决于新增城市数目和原有城市市辖区面积的扩张,到1989~1998年,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市辖区面积变动、和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1999~2008年,已经进入了一个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新时期。总的来看,影响中国城市人口增长既有经济因素,又有诸多的行政和政策因素,譬如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的户籍制度、不同时期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等。从发展趋势的角度看,经济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政策和行政因素的效能在不断降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晴宇  李月芬  解小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晴宇  李月芬  解小雨  
我国系统协调性研究多以协调度以及协调发展度构建模型,不能很好地描述系统间的不确定性。而集对分析主要用于处理问题的不确定性,能够较好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集对分析对位于长吉图区域的长春、九台、吉林、蛟河、敦化、延吉、龙井、和龙、图们以及珲春等10座城市的人口增长与空间扩张系统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12年除龙井与和龙以外,其他城市均已达到基本协调状态,但有些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也未能满足人口集聚所需,并且所有城市的协调性都十分不稳定。从2006-2012年数据来看,长春、吉林、延吉以及图们的系统协调性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卫东  
农民纯收入取决于:农业产出量;农产品价格;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农业投入量;农业投入价格;农民非农收入;农民承担的税费和提留摊派;农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和转移性收入。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改革农业生产的制度结构和组织形式;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加快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减轻农民负担。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光辉  紫曼莹  
一、资金融通与金融资产的构成 本文所说的金融增长是指金融资产、金融工具或信用工具的规模扩大和增速提高。 在货币信用条件下,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都可能造成经济主体各自的收支不平衡,这必然要求资金从盈余主体向赤字主体流动。“资金融通”,简称“融资”,它是指以信用方式调剂资金余缺的一种经济活动。资金融通需要各种金融工具作为载体,这些金融工具余额之和就构成金融资产总量,广义货币则是金融资产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货币是由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所构成,统称为流动性金融资产。现金是所有资产中最具流动性的资产。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与那些个人或企业所拥有的存货、黄金和土地等非金融资产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项本武  杨晓北  
在城市便利性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13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城市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气温、降水等城市自然便利性、人均公共交通资源等交通便利性和在岗工人工资等经济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解释能力较强,收入水平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是影响人口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人口密度显著为正,表明流动人口有向大城市聚集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项本武  杨晓北  
在城市便利性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13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城市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气温、降水等城市自然便利性、人均公共交通资源等交通便利性和在岗工人工资等经济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解释能力较强,收入水平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是影响人口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人口密度显著为正,表明流动人口有向大城市聚集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覃成林  朱永磊  
本文将可达性引入到城市人口增长模型中,分析了铁路提速引起的沿线城市可达性变化,进而对其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铁路提速对沿线城市人口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铁路提速所导致的沿线城市可达性每提高1%,可使其人口出现0.39%的相应增长。特别是,对于提速沿线城市,其可达性每提高1%,可引起人口出现0.52%的相应增长。但对于非提速沿线城市,这种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铁路提速对提速沿线城市人口增长影响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我国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的可达性每提高1%,可引起其人口分别出现0.90%、1.5%的相应增长,但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这种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