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09)
- 2023(9464)
- 2022(8060)
- 2021(7718)
- 2020(6554)
- 2019(15662)
- 2018(15391)
- 2017(29770)
- 2016(15969)
- 2015(18106)
- 2014(17795)
- 2013(17792)
- 2012(16324)
- 2011(15102)
- 2010(15215)
- 2009(14053)
- 2008(13745)
- 2007(11824)
- 2006(10440)
- 2005(9541)
- 学科
- 济(76077)
- 经济(76002)
- 管理(40521)
- 业(37361)
- 方法(36460)
- 数学(33490)
- 数学方法(32951)
- 企(29882)
- 企业(29882)
- 中国(24371)
- 农(16316)
- 学(15923)
- 贸(14938)
- 贸易(14929)
- 易(14550)
- 财(14405)
- 地方(13377)
- 制(12723)
- 业经(12620)
- 农业(10450)
- 环境(10416)
- 理论(10107)
- 银(10020)
- 银行(9980)
- 融(9863)
- 金融(9863)
- 行(9653)
- 发(9372)
- 体(9209)
- 和(9152)
- 机构
- 大学(236080)
- 学院(231470)
- 济(102737)
- 经济(100837)
- 研究(89323)
- 管理(85911)
- 理学(74668)
- 理学院(73724)
- 管理学(72095)
- 管理学院(71712)
- 中国(67111)
- 科学(55535)
- 京(52445)
- 所(46399)
- 财(42823)
- 研究所(42680)
- 农(40931)
- 中心(37999)
- 业大(35562)
- 财经(35011)
- 北京(33617)
- 经济学(33529)
- 院(32889)
- 农业(32650)
- 江(32436)
- 经(32241)
- 经济学院(30099)
- 范(29922)
- 师范(29512)
- 科学院(27132)
- 基金
- 项目(159555)
- 科学(126340)
- 基金(119841)
- 研究(108445)
- 家(108062)
- 国家(107344)
- 科学基金(90812)
- 社会(71500)
- 社会科(68006)
- 社会科学(67990)
- 基金项目(62122)
- 自然(60936)
- 自然科(59654)
- 自然科学(59635)
- 自然科学基金(58595)
- 省(58245)
- 划(51764)
- 资助(51632)
- 教育(49890)
- 编号(39424)
- 重点(36894)
- 部(36422)
- 发(34056)
- 创(32328)
- 成果(31370)
- 科研(31089)
- 国家社会(31068)
- 教育部(30767)
- 创新(30569)
- 计划(30388)
- 期刊
- 济(106361)
- 经济(106361)
- 研究(71868)
- 中国(45748)
- 学报(40515)
- 科学(39173)
- 农(35383)
- 管理(32610)
- 财(30368)
- 大学(30295)
- 学学(28884)
- 农业(24360)
- 教育(19964)
- 经济研究(19579)
- 技术(18955)
- 融(18512)
- 金融(18512)
- 财经(17989)
- 经(15723)
- 问题(15650)
- 业(14516)
- 业经(14433)
- 统计(14027)
- 贸(13238)
- 世界(12922)
- 策(12237)
- 国际(11965)
- 技术经济(11781)
- 决策(11136)
- 资源(11050)
共检索到342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鹏超 杨永芳
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和异速生长理论分析了中国城市体系人口、用地规模结构的演变以及二者异速生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从区域结构来看,城市人口、用地齐夫维数均呈东—西—中递减趋势,但二者差值却呈东—中—西递增趋势,而其异速标度指数均高于0.85且呈东—中—西递减趋势;从城市规模来看,城市人口、用地齐夫维数均呈大—中—小递增趋势,二者差值的平均值呈大—小—中递减趋势,其异速标度指数呈小—中—大递减趋势。据此认为,中国城市规模结构演进及人地异速生长关系呈现明显的区域和规模等级差异,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城市体系,协调区域平衡和人地关系。
关键词:
城市体系 规模结构 齐夫法则 异速生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彦光 张莉
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随着时间的改变过程理论上服从异速生长定律,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表现为幂指数关系,并且标度指数小于1。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统计数据大多不满足纵向异速标度关系,或者标度指数严重异常。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借助最小二乘法和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基于信阳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城市用地现状图资料,开展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面积的标度分析,发现城市生长长期服从纵向异速生长定律,可用幂函数描绘,并且标度指数(约为0.86)接近于理论预期值(0.85)。然而,由于近年的"造城运动",这种标度关系遭到破坏,城市人—地关系出现混乱。因此,揭示城市演化规律的前提是数据质量的保证,而人文系统的规律也会因为人为的因素而暂时破坏。本文提供了一个城市纵向异速生长及其标度破坏的简明案例,并给出了估计和预测信阳城市人口和用地的数学模型,其计算结果可以作为了解同类城市人—地关系的演化进程和未来趋势的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傅建春 李钢 赵华 张季一
研究目的:揭示近年中国城市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规模的发展特征。研究方法:在面板数据中运用分形理论的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和异速生长模型,对中国设市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以城区人口规模和建成区土地面积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其规模分布均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模型拟合判定系数均在0.93—0.96之间,证明拟合优度较好;(2)在剔除人口为10万的临界值以下城市后发现人口—建成区土地面积异速生长标度指数b均在0.85以上,表明中国城市处于正异速生长阶段;(3)大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过大,人口数量基本饱和,应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研究结论:在城市化进程中...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冯云廷 张永芳
城市群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分形理论的位序规模法则和异速生长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演化规律及异速增长速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齐夫维数接近1,城市体系较为健全,各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较为合理。同时,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异速生长系数与城市规模呈现明确反向变化关系。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异速生长系数分别为0.41、0.98、3.59、8.19和16.7,即城市越大,越应该向高层发展,异速生长系数b值应该越小。应根据异速生长系数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土地供应,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科学引导人口集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全方位提升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敏 朱岚涛
文章运用异速生长模型,对2008—2017年间广西14个城市的人口和建城区面积异速生长关系进行测度,探究了各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结果:研究期内,广西区地区间人口规模和增速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城市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的正异速状态。研究结论: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合理供给,注重加强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统一人口、土地协调发展,切实提升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
异速生长 广西城镇化 协调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尹文耀
在《论城市人口规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一文中,我们已经谈到正金字型、正工字型城市人口规模结构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倒工字型、倒金字型的则会降低人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分析了制约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各种因素。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特点、制约因素,并对其调整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芳
人地关系协调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分形理论的异速生长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人地异速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时间上,2006-2016年中国城市整体人地异速关系的协调性较弱,以正异速生长为主,正异速三级和正异速二级城市占城市总量的74%;空间上,正异速三级和正异速二级城市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影响因素上,城市行政区位和土地市场化率是影响异速生长系数变化的两大首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行政地位直接作用于人地关系,并影响着土地市场化进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邓涛涛 闫昱霖 王丹丹
以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常住人口指标衡量城市人口规模,并从人口增速与人口增量两方面探讨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开通有助于城市人口增加,然而由于高速铁路开通时间较短,城市人口的增长并不明显;高速铁路对城市人口增量和增速的影响与该城市初始人口规模、是否在五大城市群内、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高速铁路开通后,大城市的人口增加数量明显大于中小型城市,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将进一步导致人口分布的极化发展;高速铁路的开通有利于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人口的集聚,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城市人口增加更多,但对这些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表现出较显著的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莉 陈可怡
城市规模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和表现,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关键在于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能否形成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这需要对城市规模的分布、变化进行准确度量,并探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此,运用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六普与七普人口数据,检验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上的适用性,并比较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在2010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不满足Gibrat定律,而Zipf定律的适用度在提高,从十年间的对比来看,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从中国十九个城市群内城市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十年间绝大多数城市群内城市集中度上升,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第一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量突出,第二档城市群的规模体系较为平均,第三档城市群建设初见雏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智团 樊豪斌
文章利用中国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数据,通过多参数模型的比较与检验,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并不遵循幂律分布,不适合采用帕累托分布或齐夫定律分析;与简单的对数正态分布相比,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更符合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且拥有对数正态分布的中间主体,上下尾部更接近幂律分布,从2000年开始上尾比下尾更厚重;从模型拟合变化来看,过去20年里的5个年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增长速度不同,发散式增长显著,与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的最佳分布或适度分布相比,2000年后处于上尾的大中城市的数量和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处于下尾的中小城市数量多但人口规模增长动力相对不足。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检视当前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政策,并对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骏峰 李豫新
以新疆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为对象,构建异速生长模型,实证分析了新疆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人口与用地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整体上处于良性的发展趋势,但是人口与用地正异速生长的趋势显著;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发展情况不协调,人口与用地关系有恶化的可能。为了避免新疆城市人口与用地关系出现全面恶化的现象,必须对新疆不同城市的发展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学规划。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丽 杨保杰 吴次芳
利用城市结构的分形模型和城市产出的C-D模型,从国家、区域和典型城市三个层面对1983—2006年我国城市人口、土地和产值三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在研究时段内具有分形特征,标度因子值均为分维,大部分城市系统在向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文耀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省区城市人口规模等级分布、序列分布的特点和类型,刻画了省区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差异及其变动情况,试图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速度与城市人口规模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高位次优先发展与多规模互促协同是城市人口规模体系中对立统一共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两个方面,而在中国目前阶段以高位次优先发展更为重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茹 梁绮君 吕拉昌
城市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已有较多的研究,但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对城市发展尤其重要,城市人口结构与城市创新能力之间有何种关系?基于我国50个样本城市分析,对各城市人口结构要素、总体人口结构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性别构成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在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14岁"组与城市创新能力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15~64岁"组与城市创新能力有一定正相关性,"65岁以上"组与城市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城镇人口比重与创新能力有非常显著正相关性。城市总体人口结构也与城市创新能力具有相关性。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通过改善城市人口结构,可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上岗 杨山 吴小影 朱奕衡
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区面积扩展的关系问题,是城市乃至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根据趋势面和位序-规模法则分析2000~2018年城市人口与用地的分布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异速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与用地的分布态势呈"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人口规模逐渐由均衡化向集中化分布模式转变,用地规模一直为均衡化分布模式。(2)从两者异速关系来看,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面积异速增长为负异速的人口扩张弱型阶段,其中2008年前70%以上的城市以正异速为主,2008年后80%以上的城市以负异速为主。(3)在各城市异速类型变化上,正异速城市向下变动率较高,且多数转变为负异速类型,负异速城市保持稳定率较高,反映出长三角地区多数城市城镇化动力逐渐由土地扩张推动转变为人口增长推动。城市人口-面积异速增长规律的研究可以为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要素流动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对区域一体化推进提供实践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