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97)
- 2023(6300)
- 2022(5197)
- 2021(4997)
- 2020(3985)
- 2019(9508)
- 2018(8951)
- 2017(17304)
- 2016(9006)
- 2015(10146)
- 2014(9724)
- 2013(9953)
- 2012(9366)
- 2011(8555)
- 2010(8396)
- 2009(7740)
- 2008(7492)
- 2007(6172)
- 2006(5599)
- 2005(5054)
- 学科
- 济(49684)
- 经济(49640)
- 方法(20702)
- 数学(19672)
- 数学方法(19600)
- 中国(19597)
- 管理(19398)
- 业(17582)
- 地方(11428)
- 农(10800)
- 企(10464)
- 企业(10464)
- 贸(10390)
- 贸易(10384)
- 易(10129)
- 财(8299)
- 学(7788)
- 环境(7778)
- 农业(7684)
- 发(7306)
- 城市(6852)
- 制(6657)
- 业经(6639)
- 地方经济(6477)
- 出(6330)
- 融(6299)
- 金融(6298)
- 银(6253)
- 银行(6247)
- 关系(6181)
- 机构
- 大学(134493)
- 学院(130033)
- 济(69182)
- 经济(68142)
- 研究(54672)
- 管理(46865)
- 中国(41301)
- 理学(40580)
- 理学院(39975)
- 管理学(39510)
- 管理学院(39258)
- 京(29900)
- 科学(29833)
- 财(28207)
- 所(26623)
- 经济学(24579)
- 研究所(24317)
- 财经(23379)
- 中心(23032)
- 经济学院(22322)
- 经(21724)
- 院(19892)
- 北京(19327)
- 农(18131)
- 范(17734)
- 财经大学(17695)
- 师范(17633)
- 科学院(16920)
- 江(16483)
- 研究中心(16320)
- 基金
- 项目(90051)
- 科学(73653)
- 基金(71388)
- 研究(63835)
- 家(63023)
- 国家(62667)
- 科学基金(53875)
- 社会(46892)
- 社会科(44813)
- 社会科学(44806)
- 基金项目(37690)
- 自然(33068)
- 自然科(32399)
- 自然科学(32393)
- 自然科学基金(31833)
- 省(29546)
- 资助(28910)
- 教育(27719)
- 划(26915)
- 部(22069)
- 国家社会(21978)
- 编号(21557)
- 中国(21370)
- 重点(20624)
- 发(20257)
- 教育部(19305)
- 人文(18050)
- 创(17780)
- 发展(17025)
- 创新(17001)
共检索到194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一星,曹广忠
本文川计算城市人口可比增长速度的方法.分三个阶段检验了我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总体状况和空间差异.认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呈明显的马鞍形,大城市增长速度波动最大,与决策者的认识与愿望不一致。通过三个阶段快速增长城市和缓慢增长城市分布的分析、认为东中西之间和南北之间的差异都很明显。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第一阶段在西部.第二阶段在中部、第三阶段在东部。南方城市的增长速度在第一阶段远远落后于北方。第二阶段差距有所缩小.第三阶段南方城市接近或超过了北方城市。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的趋势仍在继续。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空间差异的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方针的转变相一致。
关键词:
城市人口规模 可比增长速度 空间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涛方
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城市层面分析中国流动人口类型、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是:(1)城市人口流入符合集聚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说,东部发达城市地区和其他区域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保持着极强的人口集聚能力。(2)城市人口流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综合机会",现代性和国际性特征及生活质量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拉力"条件。(3)城市人口流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流入的主要拉力因素开始呈现高生活质量驱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创新驱动及高端服务业驱动,而中西部城市流动人口增长驱动力较为复杂。(4)投资对城市流动人口增长,特别是东部和发达城市仍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则不突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农,曾昭俊
文章从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趋同性,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率越低;(2)迁移的惯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3)对外开放能显著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内陆地区,其作用尤为显著;(4)基础设施条件能显著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节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黄祖宇
城市不同来源的人口增长意味着城市化的不同路径和涵义。文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区划变动增长规模最大,迁移增长最小,自然增长居中,但总体上均规模不大,差异较小。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其所带来的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三大来源的人口增长规模均呈增大趋势,特别是迁移增长规模迅速增大,1996年一跃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第一来源和提升城市化率的第一因素。到2010年,城市迁移增长人口对城市化发展20年的累计贡献度迅速提高到15.24个百分点,已接近城市增长人口累计贡献的56%,分别是同期自然增长人口及行政区划变动增长人口的4.27倍和1.80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金和辉 杜志雄
我国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部门之一,当属农村工业;其发展速度、效益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如何,已足以对我国工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变动的另一个重要现象,即尽管地区之间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差距不断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祖宇 王桂新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本建 张立龙
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
关键词:
城市人口密度 增长前沿距离 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熀松
本文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1979年到2011年人口数量的演变情况并预测未来20年的人口数量变动趋势;第二部分分析1979年到2011年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变情况并预测未来20年的年龄结构变动趋势,其中包括劳动力数量的分析预测;第三部分分析1979-2011年就业数量及其结构的演变情况并预测未来20年的趋势;第四部分分析1979-2011年人口城乡结构的演变情况并预测未来20年的趋势;第五部分分析1979-2011年人口质量的演变情况并预测未来20年的趋势;第六部分分析人口因素中其他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如劳动力的有效劳动时间、人口性别比,等等;第七部分进行综合分析;第八部分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
关键词:
人口因素 经济增长 潜在经济增长速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怀阳,胡英
根据80年代人口的发展状况,曾预计90年代初我国将要经历第三次出生高峰期的峰项,人口增长势头不会低于80年代,人口的发展形势仍会十分严峻。但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却出现了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局面。在育龄妇女人数增多的情况下,人口出生率在短期内明显下降,这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从妇女初婚年龄、生育水平、计划生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等方面分析近两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和特征,从而更客观、准确地认识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学林 陈镜宇
经济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显著地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基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模型所构建的内生增长模型可以解释这一现象。该模型中进口带来中间投入的品种增加,品种的增加是一种技术进步机制,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模型可以得出进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数量关系。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数据所进行的协整分析支持该理论所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 技术进步 中间产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守华 吴海峰 钱非非
针对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率和城市规模明显分化的现象,本文从向心力的集聚效应和离心力的通勤成本视角进行研究。理论模型和1990—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地铁等交通设施改善和基于市场潜力的消费集聚效应会增大均衡时城市规模,区位基础等本地特征因素也会影响均衡城市规模。稳健性和异质性检验表明,交通设施的改善驱动高等级大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来自市场潜力的集聚效应是中小城市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分解关键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表明,城市群,特别是都市圈的中小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得益于圈层结构中市场潜力带来的集聚效应,而内陆和东北的孤立中小城市因市场潜力弱而人口增长缓慢。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市场潜力通过增加产品需求和提升工资水平、交通设施改善通过提高有效劳动力数量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人口流入并推动人口增长,且房价调节关键解释变量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为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国家应构建“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外围中小城市”多层次空间格局,优化区域空间功能分工体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曹玉珊
增加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应该把企业可持续增长作为首要问题。企业增长速度的评价又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剖析了评价企业增长速度的意义并建立了统计模型;寻找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中国上市公司没有完全按照可持续增长率的速度增长;以“可持续增长率”为动态评价标准划分的“高增长”、“低增长”两种增长速度都会引起权益净利率的显著变化;但“高增长”或“低增长”并不一定“有效”或一定“无效”。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增长速度的成因并提出管理对策。
关键词:
企业增长 可持续增长率 财务战略选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旭红
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呈现出"高速—低速—高速—中高速"发展的特征。与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宏观经济与各地区微观经济波幅较大相比,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两者的稳定性同时增强,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格局。与二战后高速增长的其他经济体和遭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进行比较,1978—2012年,中国打破了世界经济史上GDP高速增长的纪录。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人口红利、科技创新、投资,是GDP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目前,受国内外环境条件制约,GDP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发展。系统考察新中国GDP增速的演变历程,深入研究波动的原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GDP增速适度发展的标准,对经...
关键词:
新中国 GDP增长速度 发展演变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周建
本文应用tobit模型对我国1978—2000年的经济增长数据的可信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深入地研究了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重要的结论。
关键词:
GDP 可信度 tobit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