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62)
- 2023(10618)
- 2022(8584)
- 2021(7992)
- 2020(6416)
- 2019(14695)
- 2018(14058)
- 2017(25903)
- 2016(14043)
- 2015(15754)
- 2014(15178)
- 2013(15147)
- 2012(14046)
- 2011(12817)
- 2010(12738)
- 2009(11547)
- 2008(11372)
- 2007(10040)
- 2006(8806)
- 2005(7464)
- 学科
- 济(60762)
- 经济(60703)
- 管理(36455)
- 业(31871)
- 中国(24971)
- 方法(24889)
- 企(22740)
- 企业(22740)
- 数学(22736)
- 数学方法(22628)
- 农(16994)
- 贸(14165)
- 贸易(14158)
- 易(13847)
- 财(12887)
- 地方(12711)
- 业经(11874)
- 农业(11447)
- 学(10729)
- 环境(10639)
- 制(10395)
- 发(9075)
- 银(9025)
- 银行(8991)
- 行(8666)
- 融(8512)
- 金融(8512)
- 技术(7923)
- 出(7789)
- 划(7758)
- 机构
- 大学(201434)
- 学院(198554)
- 济(90276)
- 经济(88667)
- 研究(76813)
- 管理(73062)
- 理学(63165)
- 理学院(62367)
- 管理学(61482)
- 管理学院(61122)
- 中国(57508)
- 科学(46072)
- 京(44219)
- 所(38395)
- 农(38225)
- 财(37656)
- 研究所(35368)
- 中心(33835)
- 业大(31832)
- 财经(30560)
- 农业(30369)
- 经济学(29456)
- 经(28324)
- 北京(28220)
- 院(27830)
- 江(27536)
- 经济学院(26709)
- 范(25885)
- 师范(25542)
- 科学院(23973)
- 基金
- 项目(139461)
- 科学(110157)
- 基金(103996)
- 研究(97710)
- 家(93814)
- 国家(93065)
- 科学基金(78388)
- 社会(66141)
- 社会科(62762)
- 社会科学(62748)
- 基金项目(55169)
- 省(50807)
- 自然(50366)
- 自然科(49266)
- 自然科学(49246)
- 自然科学基金(48409)
- 划(45074)
- 教育(44155)
- 资助(41438)
- 编号(35923)
- 重点(32155)
- 部(31999)
- 发(30620)
- 国家社会(29167)
- 创(28870)
- 成果(28119)
- 中国(27632)
- 教育部(27203)
- 创新(27159)
- 科研(26821)
共检索到296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肖挺
文章以地区为研究视角,利用中国市级面板数据探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各城市制造业及服务业劳动就业总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发达地区制造业就业受交通便捷所带来的正向影响更大;不同地区交通建设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部分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地区城市由于交通便捷扩张了就业规模,而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三大核心城市圈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均未能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得就业层面的实利。此外,在各省内部,省会城市周边及距离省会较远的城市就业状况受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较小。据此文章认为,中国东部核心城市及一些省会城市有出现"城市病"的征兆,而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仍应进一步加大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从而改变当地的社会生态结构,维系各地区之间平衡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就业 门限回归 核心城市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邓明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99~2010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和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中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与就业密度之间的内生关系和空间溢出关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密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后者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前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密度对城市交通建设也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此外,城市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就业密度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相邻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密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果忽略这种影响,会低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就业密度的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邵晓双 谭德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拥有私家车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私家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给部分城市的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是否也存在着"公共地悲剧"?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消费者效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公共地悲剧"现象,即消费者最优的交通使用量总和大于社会的最优水平。另一方面,交通是否拥堵,主要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分析显示:交通拥堵的临界点随着累计交通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私家车消费者的增加以及私家车价值的增加而递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夏海波 刘耀彬 沈正兰
文章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劳动力就业水平提升,并具有波动递减的动态效应。(2)细分行业考察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抑制制造业就业,且挤出效应持续3年,而对服务业就业影响表现出"挤出—补偿"效应并存的结构性特征。(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缓解劳动力错配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积极影响。(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空间网络效应且邻地效应大于本地效应,主要通过改善邻地劳动力错配带动周边城市就业。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梅特卡夫法则"强化城市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本地—邻地"劳动力就业均衡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侯键菲 雷凯
针对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对经济发展概念内涵的理解,构建了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了两者间基于系统演化思想的评价模型,引用北京市1996-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定性和定量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为北京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白石
基于1997-2016年省级层面的数据,深入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就业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和递归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就业规模具有促进作用,而区域一体化和吸引投资是两种重要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深化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区域就业贡献的理解,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促进政策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梁上坤 张璐纯 曾勤慧
本文以2005-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高铁开通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审计质量;区分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方向,高铁开通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对负向盈余管理则没有显著作用;相较于中心城市,高铁开通对审计质量的提升作用在非中心城市更为显著;相较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高铁开通对审计质量的提升作用在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更为显著。此外,文章还发现高铁开通降低了审计延迟,为高铁开通促进审计效率提升提供了进一步佐证。本文扩展了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丰富了地理距离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巍 马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基于中国地级市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表明: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进入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该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产业异质性;相对于其他地区和产业,在贸易开放水平较高地区、沿海地区和交通网络中心地区,对交通依赖度较高的"交通密集型产业"、缴税较少和效率较低的"非期望产业",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更强的吸引企业进入效应;此外,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开放均能促进企业进入,且两者的吸引企业进入效应是相互强化的。地方政府应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差异性影响,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动协同;在积极推进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协同改善影响营商环境的其他各种因素;积极对接国家交通网络布局,合理布局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武力超 孙浦阳
在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诸多因素中,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本文首先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研究思路,探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指数的构建,力图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其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从各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指数的综合得分发现,全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各个地区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之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等方法反映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发现其内在规律,验证两者的相关性和现实性,研究发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明显优于西部落后地区,这种基础设施水平的差异最终影响到地区城市化...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城市化 发展指数 主成分 面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薛桂芝
本文对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度。在采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1998-2014年2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并且分析了不同地区间、不同城市层次间基础设施资本对城市经济增长产出弹性的差异,指明了未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侧重点。本文认为,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相比,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规模仍然不容乐观,而且不同地区间和不同城市层次间城市基础设施资本积累和产出弹性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区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其产出弹性要低于中西部地区;从城市层级差异来看,副省级及以上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高于地级城市,但其产出弹性远远低于地级城市。因此,未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侧重点应在中西部地区和地级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修岩 王雨昕
数字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数字经济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基于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20年的样本数据,从中心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梯度和多中心指数维度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不同行业企业选址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程度的上升。这表现为CBD附近人口的密集化,同时人口密度随距离递减的速度加快,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扩展为城市中心带来更强的内聚动力,使得该区域更加紧凑。(2)尽管核心区域更为紧凑,但城市也在向多中心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新兴次级中心的形成与扩散。(3)地铁作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散,但这并未根本改变人口向城市中心的整体聚集倾向。城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缓解中心区域压力,带动城市各区域共同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骆文月 随洪光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基础设施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整体上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区分流量效应和存量效应发现:传统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和流量效应均提高技术进步、抑制规模经济;在技术效率方面,传统基础设施流量效应显著提高技术效率,存量效应不显著。数字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流量效应促进规模经济、抑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交互效应说明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存量和流量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时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邱晨园 梁红艳
利用2003-2017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三角,铁路通过促进物质资本跨地区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在珠三角,铁路有利于物质资本扩散,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有利于劳动力扩散,但普通公路导致人力资本向核心城市高度集聚;在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的综合作用下,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而铁路表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京津冀,高速公路和铁路推动劳动力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三种交通基础设施都导致人力资本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但它们都未产生物质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普通公路和铁路对区域经济增长最终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高速公路则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研究结论可以为推进中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雷淑珍 王艳 高煜
基于2000-2018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以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模式为切入点,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自主创新,抑制了模仿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扩大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和减轻环境治理负担等路径间接影响区域创新。此外,公路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小于铁路建设,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大于东、中部地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云鹏 胡晴晴 吉小东 宋金波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商品和要素的流通,是影响区域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我国2010—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莫兰指数测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市场化的空间相关性,进而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分析,在区分地区与交通基础设施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异质性分析,并采用变换权重矩阵的方式对所得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市场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显著存在,但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分时期来看空间估计结果,2010—2015年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市场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显著,但在2016—2019年期间,空间溢出效应并未发挥作用;当区分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不同类别的交通基础设施时,其空间溢出效应也并不一致。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探索我国区域市场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提供了经验判断,对各区域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策略并高效推进市场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