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35)
- 2023(16014)
- 2022(13578)
- 2021(12425)
- 2020(10313)
- 2019(23919)
- 2018(23305)
- 2017(43985)
- 2016(24084)
- 2015(26818)
- 2014(26529)
- 2013(26392)
- 2012(25027)
- 2011(23140)
- 2010(23179)
- 2009(21380)
- 2008(21321)
- 2007(19043)
- 2006(16913)
- 2005(15344)
- 学科
- 济(109036)
- 经济(108931)
- 管理(61436)
- 业(60193)
- 企(44600)
- 企业(44600)
- 方法(42854)
- 数学(38091)
- 数学方法(37804)
- 中国(35245)
- 农(30662)
- 地方(27905)
- 贸(23425)
- 贸易(23411)
- 财(23266)
- 业经(23190)
- 易(22716)
- 学(22117)
- 农业(20974)
- 制(18816)
- 银(17635)
- 银行(17567)
- 环境(17197)
- 融(17085)
- 金融(17082)
- 行(16981)
- 发(15784)
- 地方经济(15007)
- 和(14832)
- 技术(14774)
- 机构
- 大学(350923)
- 学院(350079)
- 济(150448)
- 经济(147512)
- 研究(132296)
- 管理(126903)
- 理学(108818)
- 理学院(107363)
- 管理学(105609)
- 管理学院(104948)
- 中国(98970)
- 科学(82763)
- 京(76718)
- 农(70205)
- 所(69489)
- 财(65318)
- 研究所(63513)
- 中心(58954)
- 业大(56381)
- 农业(55731)
- 江(52477)
- 财经(52101)
- 北京(48878)
- 经(47398)
- 范(47380)
- 经济学(47331)
- 院(47065)
- 师范(46801)
- 经济学院(42840)
- 州(41836)
- 基金
- 项目(234323)
- 科学(183094)
- 基金(170176)
- 研究(164692)
- 家(152030)
- 国家(150772)
- 科学基金(126368)
- 社会(106617)
- 社会科(101047)
- 社会科学(101016)
- 省(90410)
- 基金项目(90207)
- 自然(81769)
- 自然科(79926)
- 自然科学(79897)
- 自然科学基金(78474)
- 划(77890)
- 教育(74233)
- 资助(69052)
- 编号(64029)
- 发(55868)
- 重点(53972)
- 成果(51719)
- 部(51716)
- 创(48476)
- 课题(45563)
- 创新(45558)
- 科研(45279)
- 国家社会(45201)
- 计划(44446)
- 期刊
- 济(167285)
- 经济(167285)
- 研究(105820)
- 中国(71919)
- 农(64488)
- 学报(63044)
- 科学(56452)
- 财(48250)
- 大学(46028)
- 管理(44968)
- 农业(43898)
- 学学(43620)
- 教育(34449)
- 融(33354)
- 金融(33354)
- 经济研究(28286)
- 技术(27453)
- 业经(27350)
- 财经(25947)
- 业(24366)
- 问题(23724)
- 经(22497)
- 贸(19875)
- 国际(17716)
- 世界(17708)
- 版(17618)
- 技术经济(17418)
- 资源(16665)
- 科技(16551)
- 商业(16392)
共检索到529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思齐 于都 孙伟增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但是地区间差异显著。首先分析和归纳了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验证了各因素对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区域性因素,如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投入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社会人口因素,如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的作用效果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影响地区间互联网使用情况差异的因素主要来自需求端,其中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是影响东部与中西部城市间互联网使用差异关键因素;人口规模对于中部与西部城市之间的差异也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发展 影响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俞立平 周曙东 钟钰
本文利用网民和网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衡量指标,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因素,认为居民文化程度、电脑拥有量、信息化水平是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对互联网没有影响,我国互联网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关键词:
互联网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邱娟 汪明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目前的普及率还远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空间上,中国东、中、西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差异显著,省际发展存在极大的地域集中性,同时,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通过分别对2001年和2008年31个省市(区)的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选取的11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影响区域互联网普及率的3个主因子:区域现代化综合水平因子、区位因子和信息基础设施因子,并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发现各个主因子的影响系数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后,动态地分析了各个主因子是如何影响互联网发展与变化的,并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数字鸿沟 时空差异 因子分析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何菊香 赖世茜 廖小伟
21世纪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本文基于2003-2011年的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构建扩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涵盖整个互联网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的新视角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诸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度、互联网产业人力资源规模和基础设施是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即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发展得较好,而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发展欠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龚遥 顾晓安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已对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了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五大因素,根据2004年~2013年有关数据,选择指标运用熵值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影响因素中,网民特征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最大;在具体指标中,网购总额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最大,利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不够显著,包括网购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相关产业的发展能有效带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政策环境 熵值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敏 王琴梅 万博
文章对各省市互联网普及程度所处阶段进行了判断,并基于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互联网普及进行了δ-收敛和β-收敛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省际差异表现明显的δ-收敛和β-收敛;经济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和政府规制是互联网普及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各大因素对三大区域互联网普及程度的影响也不同。
关键词:
互联网普及 发展阶段 空间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段泳 朱农
城市化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迁移密切相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其根源是在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地区,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诸因素之发育程度及所起作用不同。本文运用平行数据(panel)模型,对影响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城市化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①各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非常显著。②在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而在沿海地区,则由第三产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③对外开放政策对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起了显著作用,在沿海省份表现尤为突出。由此可以推断,中、西部开放力度的加大将推动当地城市化...
关键词:
城市化 地区差异 产业结构 对外开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江辉
文章利用1997~2008年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有关产业结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Eiews6.0统计软件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明显,而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显著,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 多元线性回归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恩海 孙秀秀 钱华林
Based on plenty of detail data,the paper analyzed the diversity of the Chinese Internet users' quantity,penetration rate and usage of different age,gender and educational degree.Combined with the Internet macro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he author thoroughly studied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among each province and East,middle,west of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out the country,brought up a new conception of Internet Development Index(IDI).Wit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the paper clearly discovered the digital divide in China's Internet development.
关键词:
互联网 分布 差异 数字鸿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郭金龙 张许颖 邱长溶
本文研究表明,推动中国保险业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之间没有相互替代关系;引起地区间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经济开放程度的差距、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以及人们风险意识的差距;2004年底中国保险业全面开放,外资将积极开发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应未雨绸缪,根据影响中国保险业发展因素的区域特点,在大力发展东部地区保险业市场的同时,配合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政策,适当加大中、西部保险市场的开发力度,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莉芬 黄季焜
本文将中国城乡发展规模按用地特征分为乡村、小城镇和城市三种模式,分析了1989~2000年中国不同地区城乡发展用地扩张的特征。研究表明,乡村模式用地在建设用地总量中约占70%,但城镇模式用地扩张速度快于乡村模式,而且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增长促进了各地区城市模式用地比例的提高和乡村模式用地比例的减少;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不同模式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别。由于城市人均占用土地面积明显低于乡村人均占用土地面积,经济发展导致的城市模式用地扩张或乡村模式用地缩减对保护耕地还能起到正面作用,因此,不必太担心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流失。
关键词:
城镇化 用地模式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琦 王维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互联网金融内容构成的角度构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测度的评价体系,选择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二线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对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进行测度与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差异较大。各城市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沿海分数高,中部、西部分数低的特征,此种发展规律与我国地区经济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相吻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何婧 田雅群 刘甜 李庆海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能否切实缓解农户金融排斥,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储蓄、信贷和支付三个方面,构造农村互联网金融排斥指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识别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多数农户存在较为严重的互联网金融排斥,其中互联网储蓄排斥和互联网信贷排斥最为严重,互联网支付排斥次之。互联网排斥的主要原因不是设施排斥和条件排斥,而是自我排斥。引发自我排斥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到最近银行网点的时间和是否进行过网络购物和销售。本文同时分析了传统信贷与互联网信贷的关系,结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本文运用1995—2006年中国210个主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EA模型测算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分析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效率变动趋势呈现四个较为明显"倒U型"特征,城市间差距扩大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左右,而地区间城市差距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城市能源效率水平并不稳定,低效率高投入城市将是节能减排的重点。本文最后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资源禀赋、平均气温、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及各类政策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说明,应区别对待不同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引起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贾娜 周一星
在阐明当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很大,资本投入是影响城市人均GDP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外资只对东部和大中城市有明显影响。人口规模与城市人均GDP之间关系不大,在大城市组甚至呈负相关。分析表明转变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非常迫切,片面"做大"城市规模对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于事无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