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16)
- 2023(16112)
- 2022(13332)
- 2021(12141)
- 2020(10180)
- 2019(23181)
- 2018(22069)
- 2017(41055)
- 2016(22231)
- 2015(24987)
- 2014(24397)
- 2013(24470)
- 2012(22696)
- 2011(20678)
- 2010(20704)
- 2009(19520)
- 2008(18797)
- 2007(16609)
- 2006(14495)
- 2005(13042)
- 学科
- 济(94489)
- 经济(94394)
- 业(59226)
- 管理(58024)
- 企(46106)
- 企业(46106)
- 方法(42381)
- 数学(38341)
- 数学方法(38013)
- 中国(32529)
- 农(29060)
- 融(28013)
- 金融(28011)
- 银(26417)
- 银行(26350)
- 财(25771)
- 行(25468)
- 业经(21593)
- 贸(20844)
- 贸易(20828)
- 学(20508)
- 制(20448)
- 易(20345)
- 农业(19961)
- 地方(19943)
- 务(15787)
- 财务(15762)
- 财务管理(15729)
- 企业财务(14996)
- 环境(13864)
- 机构
- 大学(324573)
- 学院(322496)
- 济(138334)
- 经济(135715)
- 研究(118072)
- 管理(117441)
- 理学(101911)
- 理学院(100661)
- 管理学(98812)
- 管理学院(98239)
- 中国(94868)
- 科学(74302)
- 京(68405)
- 农(66027)
- 财(62163)
- 所(61427)
- 研究所(56636)
- 中心(55298)
- 业大(53109)
- 农业(52530)
- 财经(50143)
- 江(46747)
- 经(45795)
- 经济学(44693)
- 北京(43015)
- 院(41997)
- 范(40909)
- 经济学院(40706)
- 师范(40341)
- 财经大学(37476)
- 基金
- 项目(221752)
- 科学(173590)
- 基金(163460)
- 研究(153673)
- 家(146789)
- 国家(145619)
- 科学基金(122166)
- 社会(100107)
- 社会科(95114)
- 社会科学(95084)
- 基金项目(86373)
- 省(85038)
- 自然(79818)
- 自然科(78038)
- 自然科学(78008)
- 自然科学基金(76686)
- 划(73096)
- 教育(69188)
- 资助(66352)
- 编号(58502)
- 重点(51483)
- 部(49158)
- 发(48814)
- 成果(46982)
- 创(46385)
- 科研(43790)
- 创新(43572)
- 国家社会(43140)
- 计划(42759)
- 教育部(41308)
- 期刊
- 济(143854)
- 经济(143854)
- 研究(93200)
- 中国(62113)
- 学报(60978)
- 农(60760)
- 科学(53478)
- 财(46948)
- 大学(44757)
- 学学(42850)
- 融(41445)
- 金融(41445)
- 农业(40705)
- 管理(39443)
- 教育(26257)
- 经济研究(25083)
- 财经(25048)
- 技术(23596)
- 业经(22957)
- 业(22131)
- 经(21567)
- 问题(19421)
- 贸(17912)
- 版(17384)
- 国际(16132)
- 业大(15658)
- 世界(15557)
- 技术经济(15472)
- 统计(15387)
- 科技(14868)
共检索到475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姗 吴青青
文章基于人口融合、社会融合、经济融合、空间融合、生态融合五个维度构建了城乡融合指标体系,并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10—2021年的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采用K均值聚类对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城乡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演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检验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东强西弱的非平衡特征明显;城乡融合水平的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其中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各省份的城乡融合呈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东部地区的省份多位于双高集聚区,而西部地区的省份多位于双低集聚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与人口密度是影响我国城乡融合水平的重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李立娜 李光勤
构建适于县域尺度的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泰尔指数、ESDA方法分析1995—2018年间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并划分出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区,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以2000年为拐点,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经历了先减后增的"U"型变化历程,整体趋势向好;城乡融合水平的区域差距先增后减,总体趋于缩小。北京及环京三市区域间的差异对总体城乡融合水平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两类地区内部差异,环京三市内部差异是造成两类地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张家口市与保定市内部差异是影响环京三市城乡融合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保定市内部差异占主导地位。(2)低水平融合区的数量波动减少,高水平融合区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水平高、低值区的"核心—边缘"结构突出,且经历了"单组单核—多组多核—单组多核"的动态演变历程;城乡融合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性先增后减;城乡融合热点区呈团簇状集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呈环形或带状布局在保定市中心城区外围,状态渐趋温和;城乡融合"冷热"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联系紧密。(3)可将环首都地区划分为五类城乡融合区:城乡融合引领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发展区、城乡融合优化升级区、城乡融合转型提升区和城乡融合落后欠发达区,并根据各类型区特点,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孟莹 刘强 徐生霞
以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为切入点,构建涵盖要素、公共服务、空间与生态融合四个维度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体系,从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差异两个方面探讨四大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异质性与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及其非线性作用效应。研究表明:样本期内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中、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区域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可分别通过提高生态融合水平与要素融合水平缩小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及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均可有效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据此,应针对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加大城乡要素融合力度,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同时,各地应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因地制宜制定城乡发展政策,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区域差异 时空演进 异质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瑒焱 徐昔保 王维
绿色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分析有助于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生态、绿色创新和绿色生活6个维度遴选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熵值-Critic法、Kernel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显著,且整体差异逐渐扩大;(2)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存在空间依存和空间外溢性,且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H-H集聚区主要位于下游地区的江浙沪一带,L-L集聚区分散分布于云贵川地区,带内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3)经济发展、环境规制、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支持力度、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条件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绿色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琼 张蓝澜 李松林 刘毅
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模型来探讨2006—2018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时序上:全国、四大区域及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低下,2018年全国平均水平仍处于中等偏下类型。(2)空间上:中国普惠金融水平以上海和北京为相对高水平起点,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扩散,最终形成东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中部塌陷"的空间分布格局。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状态,高—高聚集区多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3)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政府扶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均对本地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依次降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金融发展效率和教育与科技所占比重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艺 苏维词
借助改进熵值法、Jenks自然断裂法、障碍度模型对2007—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指数由2007年的0.239提高到2020年的0.534,低、较低水平融合区由2007年的25个减少到2020年的8个,较高、高水平融合区由2个增加到12个。(2)不同维度的融合发展不同步,2020年社会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0.612。(3)较高水平融合区在成渝地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形成两个小范围集聚区,呈现“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的发展格局。(4)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中,前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高于人口、土地和资金要素,后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降低,产业结构和资金要素的障碍度增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杰 杨维旭 张苏文 王小艳
基于区级、省级、地级3个空间尺度,综合运用差异指数、尺度方差、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等方法模型,分析了2000—201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17年,城乡收入差异表现为地级>省级>区级的尺度格局,且各尺度差异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异尺度方差和构成均表现为地级>省级>区级的尺度格局,即尺度越小,对区域城乡收入差异的贡献度越大。(2)不同尺度城乡收入差异空间类型均以中等城乡收入差异类型区为主,东部沿海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均表现出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尺度越小,集聚特征越明显;城乡收入差异空间关联总体以正相关为主,显著关联以HH和LL类型集聚为主。(3)自然区位、战略政策及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于不同尺度城乡收入差异,但在各尺度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朱金鹤 郭东升 王帅
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被列为就业领域的优先目标,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2011~201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时序因子分析法和ArcGIS软件对就业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分异分析,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了不同地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2011~2016年中国就业质量总体呈中等水平,且上升趋势明显;就业质量得分高低按地区排名依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就业质量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中部塌陷"的特征,并且具有"大连片,微散落"的格局差异特性;东部地区省际间就业质量差距较大,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中部、西部地区省际间就业质量差距较小,并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就业质量提升过程符合层次性内涵,西部地区是以就业环境提升为着力点的就业质量提升模式,中部地区的劳动报酬水平拖累了就业质量的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也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乡人口迁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以推拉模型为理论依据,利用1992—2005年省级人口城乡迁移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人口城乡迁移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人口城乡迁移存在倒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就业岗位的增加,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都明显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迁移,而实际迁移距离和"无形"迁移距离制约着城乡人口的迁移。本文认为,完善当前的农地制度以增加农民进城的启动资金,为迁移人口提供稳定和适宜的居住条件,是政府促进人口城乡迁移健康、有序推...
关键词:
人口城乡迁移 面板数据 推拉模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卢现祥 李小平
交易费用的测量是新制度经济学里面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制度转型及其经济增长为检验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本文力争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贡献。第一,我们采用沃利斯和诺思(Wallis,North,1986)的基本思路,首次对中国各省的交易费用进行了测算。第二,我们对制度转型、经济增长和中国的交易费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制度转型降低了中国的交易费用,证实了好的制度就是节约交易费用;但是经济增长却没有显著地促进交易费用的增加,这与正统的新制度经济理论预期不符;第三,我们证实了交易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当市场上的交易费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由于规模效应可能会节省每笔交易的交易费...
关键词:
制度转型 经济增长 交易费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婉璐 王武林 林珍 周伟健
城乡融合是指导中国城乡转型的全新思路,探究城乡融合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是突破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困境的迫切需要。论文基于“基础—动力—结果”过程性框架,构建了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评价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测度2000—2020年中国的城乡融合水平,探究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异质性演变。结果表明:(1)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整体较低,呈先降后升的“√”型演变趋势,空间差异趋于缩小。(2)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高值区中心极化特征突出,呈“带状”聚集趋势;中等水平区“集群化”特征有所减弱,且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蔓延的趋势;低值区团簇于西部地区,其数量趋于减少。(3)全国尺度城乡融合水平的核心因素为人口流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教育支持,潜力因素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对外开放水平,投资成效和政府干预“阈值”效应显著;区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的核心因素空间异质性明显,2020年东部地区为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成效、政府干预等,中部地区为投资成效、对外开放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等,西部地区为教育支持、政府干预、产业结构优化等;各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对城乡融合水平的影响程度远超单因素,交通通达性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强。中国城乡融合时空演化及机理研究可为乡村振兴以及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雪 雷磊
通过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002—2012年我国17个区域性城市群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水平进行测算和多角度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程度整体偏低,处于初级融合阶段,但融合水平提升显著,融合综合指数呈逐年增加趋势;2融合水平群际分异现象明显,东部城市群要好于中西部城市群;3融合层面因素空间表现各异,融合程度指数空间分异最大。并从信息资源的利用、人才引进、工业自动化、产业效益等"两化"融合的内、外动力方面,对我国区域性城市群"两化"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长兰 王东 苏彦涛
基于EDGAR数据,通过传统数理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分析广东省市域碳排放的时序过程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在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市域间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变化不大,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占大多数且为增加的趋势,城市碳排放集聚性不断减弱;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高碳排放区域集聚在珠三角发达城市,整体空间格局表现为倒"U"型和北低南高,且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差距均有缩小趋势;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存在空间异质性,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影响较大的城市集中在粤西落后地区,人口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较为稳定,技术对碳排放抑制作用比较明显且这种作用表现为从西部逐渐向东部递减的趋势,同时发现存在能源回弹效应,需要优化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启志 李怡呐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社会文明现代化、科技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4个维度出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计算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并探究其时序演变特征;并对4个子维度进行耦合协调分析,探究4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的动态演进过程;最后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但协调发展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现代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形成“东高西低”的格局,现代化水平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包容性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口增速、合理的产业结构及资源效率均能促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鹿晨昱 成薇 黄萍 刘小莞 唐相龙
工业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寻求适合中国工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2005—2019年中国工业数据,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使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杜宾模型(SDM)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时空综合测度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发展格局。(2)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且表现出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不断递减的变化趋势。(3)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化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技术供给的增加,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工业 绿色发展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