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18)
2023(13295)
2022(10588)
2021(9780)
2020(7803)
2019(17377)
2018(16964)
2017(31934)
2016(17131)
2015(19077)
2014(18614)
2013(18557)
2012(16904)
2011(15348)
2010(15187)
2009(14189)
2008(13964)
2007(12274)
2006(10983)
2005(9787)
作者
(50816)
(43351)
(42761)
(40395)
(26796)
(20768)
(18963)
(17026)
(16391)
(14986)
(14859)
(14208)
(13578)
(13544)
(13217)
(13057)
(12671)
(12609)
(12396)
(11971)
(10850)
(10583)
(10450)
(9838)
(9767)
(9653)
(9351)
(9303)
(8713)
(8683)
学科
(79193)
经济(79113)
(50637)
(49886)
管理(40958)
农业(33193)
方法(29169)
(27934)
企业(27934)
数学(26600)
数学方法(26427)
中国(24813)
业经(22689)
(16865)
(16625)
贸易(16617)
(16323)
(15216)
地方(15079)
(14908)
(13969)
农业经济(12579)
发展(12384)
(12376)
(12009)
银行(11970)
(11548)
(11533)
环境(11304)
(11093)
机构
学院(250528)
大学(247772)
(113612)
经济(111869)
管理(92516)
研究(92434)
理学(80584)
理学院(79694)
管理学(78443)
管理学院(78013)
中国(72316)
(67365)
科学(56627)
农业(51967)
(51935)
(47351)
(46293)
业大(46175)
研究所(43482)
中心(41671)
财经(37487)
经济学(35923)
(35679)
(34602)
农业大学(32754)
经济学院(32629)
北京(32341)
(32015)
(31450)
师范(31074)
基金
项目(173589)
科学(136780)
基金(129275)
研究(123424)
(115922)
国家(114898)
科学基金(96549)
社会(83727)
社会科(79089)
社会科学(79070)
基金项目(68607)
(65716)
自然(60749)
自然科(59362)
自然科学(59342)
自然科学基金(58317)
(55461)
教育(53278)
资助(50699)
编号(47450)
(39328)
(39321)
重点(39165)
(37473)
国家社会(36834)
成果(36792)
(35923)
创新(33793)
科研(33182)
中国(33071)
期刊
(127223)
经济(127223)
(71862)
研究(71370)
中国(51047)
农业(48823)
学报(46800)
科学(42431)
大学(35762)
学学(34472)
(32138)
管理(29007)
业经(26794)
(25871)
金融(25871)
(23882)
经济研究(20078)
问题(18685)
财经(18499)
教育(17537)
技术(17196)
世界(16323)
(15978)
(15304)
农业经济(15121)
农村(14937)
(14937)
(14037)
业大(13646)
资源(13308)
共检索到370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青  陈志刚  
城乡差距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特别是农地违法非农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乡差距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1999—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差距扩大会导致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显著增长,尤其是随着财政支农支出占比的下降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扩大,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增幅明显。具体地,在省级层面,财政支农支出占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会增加近25 hm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每扩大10%,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也会增加约15 hm2;而城乡土地产出效益差的扩大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则小得多。此外,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乡差距变化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有效遏制农地违法非农化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相关路径和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袁铖  
农地非农化可以归纳为公益性农地征收和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两种方式,对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相应的宏观制度环境。农地征收制度内生于相应的宏观制度环境,伴随着宏观制度环境的变化,农地征收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历程。城乡一体化进程导致了宏观制度环境出现转折性的变化,农地非农化制度必须随之实现立法理念、具体内容与路径的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文涛  刘秀玲  
文章利用1978—2013年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人口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推进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而劳动力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则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不合理的制度性原因,使得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就业人口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受到阻滞。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伶俐  王定祥  
本文通过对城镇化中农地非农化配置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均存在失灵,并且政府失灵引致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损失远大于市场失灵引发的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农地非农化配置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即使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也难以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只有引入政治协商制度,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有机耦合和协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中国要构建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位一体"的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还需要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与管理制度、土地利用质量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新华  陈利根  王铮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收入差距因素,以1988-2004年为样本期,选取年内建设占用耕地新增数量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滞后3期的耕地非农化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滞后4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又导致了耕地非农化的加快。基于此认识,提出了慎重对待耕地非农化过程、合理分配耕地非农化收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为耕地非农化的调控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志荣  吴次芳  刘勇  
将农地非农化过程带给地方政府的效用划分为制度收益和发展收益,通过比较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东、中、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以判别驱动地方政府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东、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表现为制度驱动型,制度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大于发展收益,而中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则表现为发展驱动型,发展收益对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大于制度收益。中央政府要达到控管农地非农化进程的目标,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以经济管理手段来约束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违规谋取制度收益的行为,引导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节约与集约利用非农用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传兴  高士亮  张良悦  
中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所带来的耕地快速流失,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基于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1985—2010年中国耕地的流失与粮食净进口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3个粮食主产区是耕地快速流失被迫调整的结果。城镇化对土地的刚性需求固然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偏向发展战略却加速和放大了这一结果。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方式,则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耕地违法开发上的政策博弈便会继续延续,只有将其置于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框架加以补偿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据此,本文提出了以土地发展权推进主体功能区和耕地保护的政策工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雲泰  黄贤金  陈志刚  彭佳雯  
基于DEA和Malmquist TFP指数模型方法研究分析2000~2008年我国省域和区域层面农地非农化效率及其变化,为优化土地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层面各项平均效率水平一般,超过80%的省份农地非农化综合效率未达到有效状态;(2)农地非农化效率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状态,区域差距呈现缩小趋势;(3)农地非农化平均综合效率的提升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而生产效率的明显改善得益于技术进步;(4)东部和东北地区农地非农化综合效率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综合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上升显著。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农地非农化存在要素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现象,效...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城市化与工业化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而现阶段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就是农地资源的非农化。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农地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地进行保护。将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由两难的境地转变为双赢的局面,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农地保护政策的执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寻找合理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出发,提出了合理的农地非农化度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非农化过程结合起来,把现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数量细分为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Ⅰ和过度性损失Ⅱ。然后通过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土地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效益曲线,计算出1989~2003年间中国农地非农化的代价性损失比例为33.4%,...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群峰  
根据2003~2013年28个省份《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和土地流转网实际流转交易数据设计农地市场化测算指标,利用Hansen(1999)提出的面板门槛模型回归方法,考察了农地市场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农地市场化水平跨越相应门槛值的省份,农地市场化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否则,农地市场化反而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海鹏  叶慧  张俊飚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收入差距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收入差距会影响耕地非农化进程,(1)收入差距扩大会加速耕地非农化,并且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效果就会越恶劣;(2)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作用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发展对耕地非农化需求加强。研究结论:收入差距使耕地库兹涅茨曲线转折阈值提高,且滞后到达。因此,以社会整体福利提高为目的,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利于耕地保护。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牟燕  钱忠好  
研究目的:测度2003—2008年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并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揭示提升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政策含义。研究方法:比例分析法、变异系数分析法、泰尔指数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3—2008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6年平均值为18.50%,2003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为20.69%,2008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为11.45%;(2)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平均值最高的地区与最低的地区相差35.18%,2003—2008年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有所上升。研究结论:(1)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且呈现下降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孟平  
农地对于农民来讲 ,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 ,亦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农地的转居农民 ,随着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将可能在生存、就业和发展等方面遇到困难。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用来处理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现行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缺陷。为了弥补这些制度缺陷 ,在重新安排相关制度时 ,应当允许农民从农地非公共目的的转让中取得一定收益 ,并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丽凤  吕赞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农地非农化时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因市场交易而发生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农地非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冲突和矛盾,形成了各主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博弈,其中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博弈关系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博弈理论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行为以剖析二者的关系,并从博弈角度提出制约地方政府违规行为的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玉恒  胡智超  刘彦随  
构建了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益评价模型,测算了2001—2008年中国沿海地区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益。结果表明:(1)除海南省外,沿海各省均处于农地过度非农化状态,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强依赖和农地非农化利用的低效益;(2)沿海各省份的农地非农化均有较大的净收益,即农地非农化的效益远大于农地本身的效益;(3)快速城镇化的需求和农地资源的稀缺性对农地非农化在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出了紧迫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