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01)
2023(8235)
2022(6615)
2021(6346)
2020(5098)
2019(12243)
2018(11970)
2017(23052)
2016(11996)
2015(13366)
2014(13041)
2013(12979)
2012(11744)
2011(10853)
2010(10805)
2009(10086)
2008(9657)
2007(8214)
2006(7174)
2005(6478)
作者
(31942)
(26736)
(26626)
(25555)
(16995)
(12691)
(11948)
(10417)
(10232)
(9343)
(9290)
(9076)
(8648)
(8330)
(8318)
(8227)
(7972)
(7671)
(7663)
(7312)
(6633)
(6462)
(6395)
(6148)
(6008)
(6005)
(5752)
(5455)
(5309)
(5299)
学科
(59474)
经济(59419)
(30290)
管理(29392)
方法(28964)
数学(27132)
数学方法(26654)
(21965)
企业(21965)
(19606)
中国(19259)
农业(13548)
业经(12745)
(12415)
(12359)
贸易(12350)
(12146)
(9306)
(8762)
地方(8609)
(8306)
(8022)
银行(8021)
(7799)
(7626)
金融(7626)
理论(7159)
发展(7130)
(7126)
环境(7113)
机构
大学(170742)
学院(170338)
(82170)
经济(80982)
管理(66524)
研究(59983)
理学(58140)
理学院(57565)
管理学(56442)
管理学院(56144)
中国(47385)
(35875)
(33900)
科学(33346)
(28770)
财经(27862)
经济学(27532)
研究所(26351)
中心(26270)
(25809)
经济学院(24771)
(24355)
北京(23122)
(22188)
业大(21857)
(21543)
(21256)
师范(21109)
财经大学(21043)
农业(18610)
基金
项目(115933)
科学(93679)
基金(88350)
研究(85069)
(76891)
国家(76348)
科学基金(66260)
社会(58631)
社会科(55847)
社会科学(55838)
基金项目(45025)
(41467)
自然(40696)
自然科(39885)
自然科学(39877)
自然科学基金(39189)
教育(39048)
资助(37592)
(35690)
编号(32371)
(27253)
国家社会(26281)
重点(26080)
成果(25800)
(25042)
中国(24192)
教育部(24003)
(23940)
人文(22840)
创新(22502)
期刊
(84715)
经济(84715)
研究(51122)
中国(34224)
(24594)
(24342)
管理(24326)
科学(24180)
学报(22817)
大学(18703)
学学(17759)
农业(17428)
经济研究(15738)
技术(15138)
教育(14997)
财经(14278)
(14167)
金融(14167)
业经(13183)
(12462)
统计(11685)
问题(11294)
(10662)
世界(10468)
(10096)
国际(9461)
(9453)
决策(9297)
技术经济(9267)
资源(7966)
共检索到248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晓津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1978~2007年间的中国城乡富余劳动力进行估算,并建立富余劳动力显性化为流动劳动力的劳动力转移的两阶段模型和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城乡富余劳动力规模远小于此前理论上的估计,其最高年份也没有超过1亿;以非农业劳动力计算的中国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接近完成。中国的就业压力并非过亿的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的问题,而是如何让进城农民市民化的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任燕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 ,涉及到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 ,因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的关键是 :打破二元结构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 ,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 ;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 ;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何如海  叶依广  
本文在对已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估计方法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基于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兼顾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两个方面,构建出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估计方法;运用相应的统计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量和增量进行估计和系统分析;并从经验估计和预测的角度对未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和增量进行估计和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崔传义  
我国改革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对农村居民减贫、增加非农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增加资金向农村的流动和促进农村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没有缩小,而是继续扩大。本文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杜萌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是各国工业化成长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关乎"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和制约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提出推动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颖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比重的日趋下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过渡到有限剩余阶段,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开始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作为转移劳动力的主体,16~30岁的新一代农民工的务工选择和决策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供需和转移的关键因素。在劳动力趋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必须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增加技术和人力资本投资以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政府则应尊重劳动者的个人选择,主要发挥监管、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并在推进职业培训的同时,在农村学历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吕世辰  任媛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回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从转移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指明与WTO直接相联系的转移,并进一步完善了WTO背景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领域,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活动空间,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来安排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灵活多样的转移方式,并辅之以相应的土地政策,要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好服务工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青  
本文从分析“三农”问题入手 ,切入“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重大课题 ,遵循科学发展观之要求 ,提出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思路与相应对策 ,强调了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来把握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苏剑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但目前的统计数据无法做到这一点。在经济现实需要但又缺乏直接数据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两种间接的方法——工资法、增长法来对这一形势做出大致的判断,得出我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移完毕的结论。这与我国其他学者通过抽样调查做出的判断一致,也与大量旁证一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海文  银万友  
一 1.1 解放40年来,广西农村人口发展较快,乡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以递增的趋势迅速扩大。据统计资料表明,1988年,全区乡村人口2378万人(不包括城镇农业人口,下同)。其中乡村劳动力1678万人(不含城镇农业劳动力,下同),占乡村人口总数的70.56%。从乡村劳动力的总量上看,1979年到1988年十年间,乡村劳动力增加了34.03%,1988年比1969年增加了59.66%,比1950年增加了108.97%。从乡村劳动力在乡村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979年乡村劳动力占乡村人口总数的40.43%,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润东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 ,阐释两种不同劳动力群体的“竞争—互补关系” ,区分了两类劳动力群体之间的特征差异 ,通过对他们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全面展示了二者的竞争—互补关系 ,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制约劳动力充分流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 ,提出今后增进城乡劳动力良性互动的政策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庄晋财  
初步估计 ,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 80 0 0万人 ,近年来通过向城市异地转移和进入乡镇企业就地转移 35 0 0万人左右 ,尚有 40 0 0多万滞留在农村。而且 ,上述两条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绩效目前出现下降的迹象。从现实来看 ,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 ,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我们认为 ,培育增长极 ,发展企业集群 ,建设小城镇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 ,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模式的创新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华  
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二元性更为突出并且具有较强的刚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越来越突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步伐;推进乡镇企业改革调整,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阿布都瓦力·艾百  康新梅  吴碧波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都必须面临的难题。在社会经济转型中,印度政府通过综合运用立法、开发职业培训计划等对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了积极探索,但农村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现象依然凸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迟缓,转移后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呈现不均衡态势。印度与中国同属金砖国家,历史背景与国情相似,因此,中国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可以充分借鉴印度的经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伊冬曼  
随着我国建设小康进程的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得突出。直接体现在农民收入上,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抑制了整个市场的消费。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227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为436万人,每年还新增20多万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已经转移的有136万人,其中跨区域流动的很少,出省及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