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08)
2023(14524)
2022(12507)
2021(11925)
2020(9832)
2019(22860)
2018(22391)
2017(42297)
2016(22933)
2015(26233)
2014(25937)
2013(25813)
2012(23904)
2011(21753)
2010(21535)
2009(19652)
2008(19043)
2007(16324)
2006(14386)
2005(12728)
作者
(68277)
(56813)
(56246)
(53500)
(36403)
(27233)
(25415)
(22318)
(21707)
(20115)
(19473)
(19442)
(18092)
(18069)
(17800)
(17541)
(16981)
(16820)
(16159)
(16158)
(14133)
(14000)
(13687)
(12956)
(12645)
(12610)
(12533)
(12431)
(11459)
(11377)
学科
(93555)
经济(93429)
管理(60800)
(59316)
(47696)
企业(47696)
方法(42239)
数学(36797)
数学方法(36422)
(28155)
中国(27818)
(22240)
(21915)
业经(21082)
农业(18842)
(18794)
贸易(18783)
(18322)
地方(17759)
(16638)
(14705)
环境(14073)
理论(14057)
(13980)
银行(13916)
(13871)
金融(13870)
(13357)
技术(13332)
教育(12803)
机构
大学(333704)
学院(327523)
(134197)
经济(131513)
管理(127004)
研究(120279)
理学(110213)
理学院(108908)
管理学(107054)
管理学院(106482)
中国(88229)
科学(75262)
(72860)
(61679)
(58890)
(58535)
研究所(56741)
中心(52501)
业大(51776)
财经(47347)
北京(46626)
农业(46452)
(46075)
(44098)
师范(43594)
(43456)
(43403)
经济学(40961)
(36947)
经济学院(36858)
基金
项目(229313)
科学(179359)
基金(167797)
研究(164838)
(149383)
国家(147930)
科学基金(124460)
社会(104037)
社会科(98395)
社会科学(98364)
基金项目(88432)
(86396)
自然(81398)
自然科(79470)
自然科学(79446)
自然科学基金(78052)
(74720)
教育(74258)
资助(69700)
编号(65176)
成果(53739)
重点(51823)
(51309)
(49168)
(47218)
课题(45438)
科研(44245)
创新(44096)
国家社会(43541)
教育部(43468)
期刊
(145032)
经济(145032)
研究(99229)
中国(63665)
学报(58705)
(54997)
科学(53536)
管理(46134)
大学(43859)
(41943)
学学(41211)
农业(38856)
教育(35831)
(25819)
金融(25819)
技术(25687)
经济研究(23771)
财经(23034)
业经(22180)
(20420)
(19744)
问题(18918)
图书(17776)
(16447)
科技(16313)
世界(16184)
(15939)
业大(15518)
理论(15345)
技术经济(15139)
共检索到482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邵夏珍  
老龄化社会无疑要强调老年保障,老年福利服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调查数据表明,中国老年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有很大的缺口。因此,必须转变福利服务由政府包办的传统观念,以引进市场机制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将潜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以形成社会福利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为有福利服务需要的老人服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瑛  林齐根  宋崇振  林乐  邹振华  陈浩  李娟  
灾后恢复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以2008年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为巨灾案例,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为中小型灾害案例,对农村灾区家庭进行随机入户调查。基于1094份有效问卷,运用恢复曲线,研究受灾家庭的生活恢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比不同灾害强度对恢复重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恢复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恢复速率的变化,可分为应急期、恢复前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巨灾和中小型灾害在恢复历时、恢复过程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中小型灾害生活恢复的过程相对较短,绝大多数重损家庭在灾后20个月完成恢复,中损家庭为18个月,二者相差较小;巨型灾害恢复过程整体历时较长,大多数中损家庭在灾后68个月才完成恢复,重损家庭的生活恢复整体滞后于中损家庭1年以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灾程度对恢复过程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燕  
储蓄或财产积累,一直处于发展经济学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它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另一方面,它又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人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直接相关。传统的成长理论强调储蓄与资本积累在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新成长理论则强调人力资本、内生的技术革命和经济体制等因素在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虽然仅靠储蓄本身不一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晓青  黄彩虹  张强  陈双双  范其鹏  
生育意愿是影响实际生育水平的超前变量,为预测生育水平提供重要参数。通过对山东省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家庭的大样本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两类政策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和理想子女数基本相同,且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观因素、地区差异及户口性质、文化程度、现有1孩性别等对两类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是类似的;生育安排、不愿意生育的主观因素、属相偏好等则存在显著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现有1孩性别、年龄、地区因素、主观因素等对两类家庭二孩生育意愿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家庭更主要从一个孩子的风险性方面考虑二孩生育,"单独二孩"政策家庭则更多从自身养老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做出二孩生育选择。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温海滢  李普亮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支出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城乡居民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从家庭教育支出的性质、动机、意愿与风险、家庭教育支出的内容和教育支出负担水平的差异、家庭教育支出的非理性以及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等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周兴  张鹏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乡家庭代际间的职业流动与收入流动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镇家庭子女的职业随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向父辈职业"回归"的趋势,而农村家庭中父代从事非农职业有助于子女实现职业的向上流动。(2)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代际间职业的向上流动,但其父辈的社会经济特征也对代际间的职业传承和流动有显著的影响。(3)代际之间职业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代际间的收入流动,代际职业传承对高收入家庭的代际收入弹性影响更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晓华  张克克  
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家庭劳动力异质因素引入经典刘易斯模型,沿着家庭生命周期对中国人口流动现象的阶段性与梯次性特点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村人口劳动力已实现了比较全面的城市化,刘易斯拐点首次出现。经济转型、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演变,催生了就业门槛低、雇佣形式自由灵活的新职业新岗位,引发了新批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劳动力转移步入家庭化流动新阶段,昭示着新城乡关系的出现,新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家庭化流动的家庭流动诉求以及制度需求,认为制度约束下的家庭化人口流动凸显了社会生产损失、公共服务不均衡、"末代农民"现象等新的社会问题。最后,本文提出城乡、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智雷  杨云彦  
"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为我们重新认识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提供了机会。文章对湖北省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进行了二孩生育意愿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符合"单独二孩"政策人群超过2/3在城市,农村相对较少;"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0;明确要二孩的比重只有21.51%,农村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略高于城市;育龄妇女年龄越大,二孩生育意愿越低;文化程度越高,城市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越弱,农村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反而越强。就业迁移明显降低了农村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和男孩偏好。在符合"单独二孩"政策但不打算要二孩的家庭中,50%的家庭是因为经济压力大。相对于结构性生育堆积风险,超低生育率陷阱更应该引起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阿里米热·阿里木  
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离被视为一个常态化现象,但其偏离程度和家庭生育支持的影响机制尚未取得共识。利用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构造"偏向度""偏向类型""无偏层次"等概念,实证分析中国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现状及家庭生育支持的作用。研究发现,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向度平均约为0.14个孩子;生育意愿与行为无偏离的育龄女性在样本中所占比例高达85.45%;超过40%的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符合调查时正在实施的全面两孩政策的数量要求。各类家庭生育支持均有助于显著提升育龄女性生育意愿大于行为的可能性,尤其是有利于生育趋近完成态的育龄女性完成其未满足的生育意愿。建议全面加强家庭生育支持,从而提高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并降低其处于低意愿水平的可能性。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原  陈建奇  
构建影响中国家庭生育决策的四维模型,并利用1991—2011年CHNS面板数据分析家庭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个人、家庭、区域和政策因素都会影响生育意愿。城乡、区域和不同结构家庭之间的生育意愿趋同意味着现行的差别性生育政策的基础已经逐步发生改变,政策重点需要从维持低生育水平转向考虑家庭内在生育意愿的主导因素,由"约束型"转向"引导型";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一些情况下不可预估,政策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可能导致生育意愿产生意想不到的逆向变化,因此未来更应关注政策过渡的平稳性和群体间的公平性,引导人们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政策的人性化、家庭化和与其他政策的相互配合也应...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 原  陈建奇  
构建影响中国家庭生育决策的四维模型,并利用 1991—2011年 CHNS面板数据分析家庭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个人、家庭、区域和政策因素都会影响生育意愿。城乡、区域和不同结构家庭之间的生育意愿趋同意味着现行的差别性生育政策的基础已经逐步发生改变,政策重点需要从维持低生育水平转向考虑家庭内在生育意愿的主导因素,由“约束型”转向“引导型”;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一些情况下不可预估,政策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可能导致生育意愿产生意想不到的逆向变化,因此未来更应关注政策过渡的平稳性和群体间的公平性,引导人们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政策的人性化、家庭化和与其他政策的相互配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小洁  聂文洁  刘鹏程  
探究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助力人口转变升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置身中国具体情境,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GSS2017),从信息成本视角和家庭代际视角两个维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的个体,其生育意愿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已育史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影响个体再育意愿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对于已育个体而言,上网频率越高对再育意愿的抑制作用越加显著;代际"数字鸿沟"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影响个体生育意愿也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当子代和父辈存在较大的代际"数字鸿沟"时,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繁的个体,父辈沿袭下来的传统育儿经验和子代通过网络获取的育儿知识相冲突可能会引致更多的家庭矛盾,进而抑制个体生育意愿。反之,当代际"数字鸿沟"较小时,互联网使用频率对个体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亦有所减弱。文章的发现对于提升个体生育意愿以及生育率的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家庭生命周期研究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正日益受到各国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重视,成为家庭人口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命周期方法最适合于研究正规的核心家庭。在其测度过程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所能得到的数据,既可选择同批人,也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云素  钟涨宝  李飞  
以家庭为分析单位的调查发现,农民家庭对集中居住政策了解程度不高,集中居住意愿不高。在经济理性主导下,农民家庭的非农户口人数比例、房屋结构、集中居住政策了解程度是农民家庭集中居住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区域农民家庭集中居住意愿存在显著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前者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政府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支持力度大,满足了农民家庭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升了农民家庭的集中居住意愿;后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小,农民家庭选择集中居住主要出于房屋更新的需要,集中居住意愿相对偏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倩   宋健  
家庭育儿支持对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研究较少探讨家庭育儿支持的有效性问题。文章基于2021年“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当女性面临工作—家庭冲突时,不同家庭育儿支持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成员提供的育儿支持有助于缓解其负面影响;(2)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在不同育儿照料模式间存在差异,夫妻合作对缓解工作—家庭冲突的负面影响作用最大;(3)在不同形式的祖辈支持下,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特别是那些仅获得祖辈经济支持的样本,工作—家庭冲突对再生育意愿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缓解;(4)当面临工作—家庭高冲突情境时,新生代育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难以被代际合作有效提振。文章认为,工作—家庭冲突在现代社会愈发凸显,夫妻合作在未来家庭育儿模式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相关部门应当为家庭内部育儿分工平等化提供支持,促进代际和谐,并通过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补充家庭育儿资源的不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