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03)
- 2023(9972)
- 2022(8168)
- 2021(7872)
- 2020(6309)
- 2019(14762)
- 2018(14135)
- 2017(27145)
- 2016(14363)
- 2015(15991)
- 2014(15859)
- 2013(15851)
- 2012(14821)
- 2011(13717)
- 2010(13617)
- 2009(12464)
- 2008(12449)
- 2007(10918)
- 2006(9563)
- 2005(8795)
- 学科
- 济(68618)
- 经济(68560)
- 业(41829)
- 管理(40708)
- 企(34642)
- 企业(34642)
- 方法(30396)
- 数学(26840)
- 数学方法(26627)
- 中国(21077)
- 农(19130)
- 财(16435)
- 业经(15689)
- 贸(15437)
- 贸易(15429)
- 易(15124)
- 制(13431)
- 学(12838)
- 农业(12801)
- 地方(12361)
- 银(11048)
- 银行(11032)
- 行(10672)
- 融(10378)
- 金融(10376)
- 策(10074)
- 发(9705)
- 体(9351)
- 务(9246)
- 财务(9226)
- 机构
- 大学(217555)
- 学院(214176)
- 济(97706)
- 经济(96050)
- 管理(81403)
- 研究(78717)
- 理学(70853)
- 理学院(69966)
- 管理学(68887)
- 管理学院(68451)
- 中国(59743)
- 京(45846)
- 科学(45563)
- 财(43047)
- 所(39083)
- 研究所(35906)
- 财经(35341)
- 中心(33773)
- 农(33234)
- 经(32532)
- 经济学(32140)
- 江(29422)
- 北京(29244)
- 经济学院(28931)
- 业大(28450)
- 范(28372)
- 院(28216)
- 师范(28104)
- 财经大学(26715)
- 农业(25962)
- 基金
- 项目(143939)
- 科学(116273)
- 基金(110284)
- 研究(103334)
- 家(97076)
- 国家(96374)
- 科学基金(82723)
- 社会(70752)
- 社会科(67284)
- 社会科学(67270)
- 基金项目(56838)
- 自然(52363)
- 省(51324)
- 自然科(51305)
- 自然科学(51294)
- 自然科学基金(50488)
- 教育(47308)
- 资助(45720)
- 划(45025)
- 编号(38320)
- 部(33977)
- 重点(32742)
- 成果(31776)
- 国家社会(31134)
- 发(31001)
- 教育部(29668)
- 创(29667)
- 中国(28489)
- 人文(28114)
- 创新(27785)
共检索到316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君平 曲颂 刘合光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形态之一,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国情社情发展、国家战略调整、外部形势变化等的影响和城乡关系经典理论,可将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关系的演变脉络划分为对流、分割、联通、统筹、融合五个阶段。在此变迁过程中,中国城乡关系结构性失衡的主要表征鲜明突出、成因复杂多样且负面影响加大。未来,应聚焦要素市场建设与农民增收引擎打造,抓实公共教育医疗服务均等与农民市民化,完善生态规划制度、反哺机制和科学治理体系,健全政治利益引导、诉求、整合、约束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和活动共办,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文化均衡发展。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失衡 城乡均衡 乡村振兴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唐茂华
工农城乡关系都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惠型到割裂型,又从恢复型到汲取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需要从重塑文化基石、完善市场基础、健全制度安排、丰富话语体系、构筑空间格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艳萍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协调思想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土地确权机制以及长效增收机制的改革,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 机制改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俊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服务于工业化发展战略,我国城乡关系逐渐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发展方式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是影响城乡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市场化改革取向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化改革向农民赋权是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是一个长期、渐进、互动的发展过程。由此提出,新时代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和农民权益保护上着力,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发萍
在乡村振兴视野下,基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逻辑与"生存—发展—生活"的分析工具探讨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的现实基础与突破口。研究发现:中国城乡关系模式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城乡关系的基本表征体现为人口、土地、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生活形态七大基本要素所形成的六种结构性失调,不同要素组合下的城乡关系具有区域空间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乡关系要以非农化耦合、均衡性发展作为突破口,城市群、城连乡、城+乡地区的城乡关系要以自主性生活为切入点,实现对现阶段不同空间梯度城乡关系的解构与重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鲁 李剑芳
中国关于城乡关系的探索与实践是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不断演变,由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走向融合,党和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目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城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病"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此,应通过顶层设计与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挖掘农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等,为促进中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构建“信念-目标-情境-工具”的制度分析框架,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21-1948年,以救国为目标,塑造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关系;1949-1977年,以兴国为目标,构建农业支持工业的工农关系;1978-2011年,以富国为目标,形成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2012年以来,以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及相互融合的工农城乡关系。第二,总体而言,21世纪之前的工农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格局,而21世纪之后的工农城乡关系则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第三,中国工农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守信念,在制度目标的设定中坚持长期目标的一致性和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在制度工具的选择上则注重实施策略的互补性与土地制度的中心性。第四,新发展阶段的制度目标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制度工具选择的起点是破除二元分割,前提是开放村庄,重心是发展县域经济,路径则是深化社会分工。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阳优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相对突出,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供求结构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究其原因,不能简单将实体经济式微归咎于虚拟经济,振兴实体经济也不意味着盲目压制虚拟经济。应科学认识两者的关系,从着力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实体经济内在活力出发,抓住解决"脱实向虚"、实现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升级等关键,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跃升。
关键词: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结构性失衡 振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雯敏 樊仁敬 迟孟昕
建国以来的城镇化演进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各阶段有其不同特征。1949—1978年为城乡二元结构时期,以统购统销制和生产生活资料配给制为主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封闭和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建国三十年极其缓慢的城镇化进程。1979—1994年为工业城镇化时期,以发展工业为动力,特别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较快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1995—2013年为土地城镇化时期,以经营土地和经营城市为动力,形成了"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2014年以来为"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关系 以人为本 城乡统筹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迁,城乡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当前,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尚不稳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缩小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差距任重道远,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破除。加快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需解决好农民土地权益如何有效保护、农业基础地位如何强化、信贷资金如何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如何发展壮大、新型农民如何培育等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维奇 韩媛媛
通过对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逻辑的分析,发现城市类型转换、产业结构变换、城市化过程、城乡资源流动、城乡关系这五个层面相互作用,导致城乡关系的演变。运用比较经济史的方法研究了原生工业化国家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资源的流动,认为商业部门的发展在中国城乡资源流动和城乡关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国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剔除市场的作用,依靠政府将农业剩余强行转移到工业部门,形成了城乡隔绝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部门的迅速崛起使问题进一步深化。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这种趋势,依靠政府来做也是极其困难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市化 比较经济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雯,吴楚材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在协调城乡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城乡差别扩大,城乡对立加剧。城市化是解决城市矛盾的根本途径。加速城市化,首先必须转变几个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城市化发展现,不能因为就城市人口会增加财政负担、农民进城会带来社会冲突等问题,就不搞城市化。其次,不论大、中、小城市都应在吸收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途径应是不同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应因地制宜,多种模式。
关键词:
城市化,城乡关系,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海鹏
建国初期,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逐渐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体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分割的体制不断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总结和回顾中国城乡关系70年演变历程,可以提炼出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不断向农民赋权,坚持改革的渐进性,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坚持尊重基层创新和转换思想观念相结合,以及给改革和改革者留出足够的空间。虽然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已见雏形,但是,城乡关系当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当尖锐,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以及乡村衰退日益加剧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率,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优先推进城乡发展中需要一样化的内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重点突破;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攻克城乡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俭
新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2年:城乡互助互惠;1953—1978年:城乡分割制度的形成与固化;1979—2002年:城乡分割制度的解构与城乡关系的失衡;2003—2015年: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趋势。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过程主要是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过程,农民负担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大量成本,城乡关系演变的动力来自国家发展战略。从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经验显示:城乡关系的稳定首先要明确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共生关系,坚持共享发展,构建民生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还需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