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66)
- 2023(16754)
- 2022(14274)
- 2021(13435)
- 2020(10968)
- 2019(25473)
- 2018(25144)
- 2017(47400)
- 2016(25824)
- 2015(29199)
- 2014(29135)
- 2013(29123)
- 2012(27428)
- 2011(25280)
- 2010(25297)
- 2009(23053)
- 2008(22603)
- 2007(19741)
- 2006(17666)
- 2005(15904)
- 学科
- 济(114153)
- 经济(114035)
- 管理(68161)
- 业(66686)
- 企(52053)
- 企业(52053)
- 方法(45988)
- 数学(39594)
- 数学方法(39186)
- 中国(35024)
- 农(33539)
- 地方(28589)
- 业经(25872)
- 财(24352)
- 学(24213)
- 农业(22741)
- 贸(22164)
- 贸易(22145)
- 易(21457)
- 制(19672)
- 银(17973)
- 银行(17925)
- 融(17687)
- 金融(17684)
- 环境(17578)
- 行(17358)
- 和(17331)
- 发(16990)
- 理论(16514)
- 技术(16189)
- 机构
- 大学(376142)
- 学院(372619)
- 济(154923)
- 经济(151751)
- 管理(142671)
- 研究(138249)
- 理学(122568)
- 理学院(121037)
- 管理学(119032)
- 管理学院(118358)
- 中国(103583)
- 科学(84907)
- 京(82834)
- 所(71095)
- 财(68309)
- 研究所(64908)
- 农(64262)
- 中心(60919)
- 业大(55263)
- 江(54696)
- 财经(54314)
- 北京(53398)
- 范(52734)
- 师范(52263)
- 农业(50066)
- 院(49836)
- 经(49515)
- 经济学(46952)
- 州(44269)
- 师范大学(42658)
- 基金
- 项目(252481)
- 科学(198410)
- 研究(185086)
- 基金(183350)
- 家(161002)
- 国家(159668)
- 科学基金(135264)
- 社会(117162)
- 社会科(110876)
- 社会科学(110850)
- 基金项目(96899)
- 省(96062)
- 自然(86516)
- 自然科(84501)
- 自然科学(84478)
- 教育(83831)
- 自然科学基金(82967)
- 划(82454)
- 资助(75402)
- 编号(74431)
- 成果(61843)
- 发(57734)
- 重点(57229)
- 部(56393)
- 课题(52402)
- 创(51838)
- 国家社会(48742)
- 创新(48409)
- 教育部(47949)
- 科研(47889)
- 期刊
- 济(175790)
- 经济(175790)
- 研究(116610)
- 中国(76589)
- 学报(61067)
- 农(60647)
- 科学(57808)
- 管理(53224)
- 财(48332)
- 大学(45933)
- 教育(43965)
- 学学(42951)
- 农业(42489)
- 融(34457)
- 金融(34457)
- 技术(30879)
- 经济研究(28571)
- 业经(28378)
- 财经(26293)
- 问题(22954)
- 经(22639)
- 业(22072)
- 图书(20446)
- 贸(19001)
- 世界(18495)
- 技术经济(18022)
- 科技(17906)
- 理论(17856)
- 资源(17723)
- 版(17583)
共检索到566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段娟 文余源 鲁奇
本文根据城乡互动发展的内涵和作用机理构建了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1995~2004年的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锡尔指数法对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分析了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动特征明显,地区间的差异仍是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差异的突出问题;地区内部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忠杰 刘红梅
本文从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环境发展、城乡空间发展、城乡阶层流动等角度,选取23项指标,采用熵值赋权和AHP赋权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指数,从而认为中国三大区域以及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数存在差异。同时,对我国东、中、西部以及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余源 段娟
城乡互动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区域城乡互动发展的态势也有所不同,正确衡量我国区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科学制定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规划与对策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评价1986-2005年我国省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近20年来中国区域城乡互动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相似发展水平的区域呈空间集聚分布态势,且20年来格局变化不大。该发现对促进我国区域城乡协调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俊伟 尹昌斌 牛敏杰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测度2007—2014年中国各省区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使用空间Moran's Ⅰ指数和两种收敛性模型深入分析中国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空间集聚和收敛性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在区域层面上,东中部地区差距逐渐消除,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但西部地区增速最快,在省域层面上,各省区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较多分布于东中部地区,而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较多分布于西部地区;通过Moran's Ⅰ指数检验发现中国农业生态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俊伟 尹昌斌 牛敏杰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测度2007—2014年中国各省区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使用空间Moran's Ⅰ指数和两种收敛性模型深入分析中国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空间集聚和收敛性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在区域层面上,东中部地区差距逐渐消除,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但西部地区增速最快,在省域层面上,各省区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较多分布于东中部地区,而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较多分布于西部地区;通过Moran's Ⅰ指数检验发现中国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发展水平较高省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使区域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收敛性分析表明各省区的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收敛性和趋同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鲁钊阳
本文运用基尼系数(GINI)、对数离差均值(GE0)和泰尔指数(GE1)对1978-2010年我国省际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水平、东中西部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水平和八大经济区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测度,并运用R/S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问题在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之间都是表现得极为明显的,而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非均衡状态还会继续存在。在此基础上,文末就实现城乡金融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德起 陈娜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乡村振兴需要充分了解城乡融合的情况,并据此制定实施城乡融合的总体战略与政策。中国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充分了解各地区城乡融合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制定实施城乡融合的区域差异战略与政策。本文从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 3个维度选取了28个指标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6年的数据,使用横纵向拉开档次法对中国全国总体以及30个省市的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得出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并进一步给出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一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保持了一致,整体上不断提高;二是发达地区的城乡融合水平整体上高于欠发达地区;城乡在各个领域中差异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四是城乡融合动力的水平高于融合前提与融合结果的水平;在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农业技术流动、农业机械动力、互联网普及、医疗水平等方面城乡融合水平较高。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横纵向拉开档次法 水平测度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杨德钦 陈丹 李红艳 张静 陈义超 李福恩
选取10项代表生产投入、经济产出的技术经济指标,基于熵值法、聚类分析、DEA模型,对1998~2014年间每五年我国31个省份建筑业发展水平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东到西,建筑业发展呈现由快到慢的梯次分布,结合熵增定律可知,东西部建筑业发展水平差距正在加速增大;通过DEA调整排名,发现除两极地区外,中间省份排名波动较大。据此提出应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建议,努力实现区域建筑业均衡发展。
关键词:
区域建筑业 熵值法 聚类分析 DEA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宾 周向阳
文章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以1978~2010年为样本期间,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我国城乡统筹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城乡统筹水平的曲线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统筹水平并未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上升;1978~1983年,我国城乡统筹水平大幅度提高,而城镇化水平则基本不变;1984~2010年,我国城乡统筹水平的总体趋势表现为先向下然后再向上的U形趋势,而城镇化水平则持续快速上升。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测度 趋势 原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江燕 白永秀
城乡发展一体化状态的度量是城乡均衡发展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本文从具有明确内涵与清晰外延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出发,构建了包含35个基础指标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不同尺度2000—2011年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面板数据进行测度,并从时间序列与地区差异两个角度分析测度结果。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整体、区域和省际三个层面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均不断提高,这主要归因于城乡经济一体化与城乡空间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地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差异较大但呈收敛趋势,省际分布整体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东北三省穿...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洪庆
从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三个层面构建了我国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了2005-2012年我国不同省市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结果表明: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东部最高,其次是东北、中部和西部,但四大地区之间的梯度差距逐年缩小;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变化趋势不同,东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西部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东北地区趋势不明显;各地区在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方面的变化趋势也不同,东部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部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楼嘉军 刘松 李丽梅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集了2014年中国大陆27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数据,对其城市休闲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制图分析了中国城市休闲化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而分析了影响这些空间差异形成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且整体偏低;城市休闲化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斜条"状分布,且"胡焕庸线"两侧的城市存在明显的差异;地理环境、经济增长、交通条件和战略决策是影响中国城市休闲化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城市休闲化 综合评价 空间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弘儒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寻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间差距是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东北地区的差距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Kernel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间不易发生状态转移,空间因素在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与高发展水平省份为邻能促使中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中高水平跃迁,而与低发展水平省份为邻则抑制了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上跃迁的可能。本文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优化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明华 刘玉鑫 张晓萌 仲崇阳
本文运用熵权法基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五类指标测度了2002~2015年中国八大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其民生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趋势演进。研究结论如下:(1)八大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民生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显著。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差异最大,珠三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除成渝城市群以外,八大城市群整体及其他各城市群内部民生发展的绝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但各城市群的民生发展均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3)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八大城市群整体、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民生发展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马太效应"比较显著,但在2008年之后均有所改善;而京津冀和北部湾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自我提升的能力相对较强。(4)考虑空间因素后,由于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空间交互影响和正向溢出效应,民生发展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马太效应"有所减弱;但城市群内部各水平城市受邻近城市影响的情况不尽相同,其中珠三角城市群较高民生发展水平城市对其邻域城市的带动作用最强,而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内部较高水平城市对邻近城市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丹 汪文瑜
本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在对城乡一体化程度测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东中西及东三省四大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影响因素分析;运用VAR模型对全国城乡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城乡经济、人口、社会生活和资源环境一体化对各区域城乡一体化综合水平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中国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协整、互为因果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