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33)
2023(4607)
2022(3697)
2021(3809)
2020(3105)
2019(7208)
2018(7140)
2017(13156)
2016(6733)
2015(8087)
2014(7665)
2013(7777)
2012(7579)
2011(7380)
2010(6957)
2009(6359)
2008(6254)
2007(5257)
2006(4919)
2005(4722)
作者
(18902)
(15910)
(15812)
(15334)
(10258)
(7499)
(7328)
(6303)
(6260)
(5589)
(5571)
(5345)
(5184)
(5041)
(4885)
(4877)
(4795)
(4728)
(4569)
(4485)
(4173)
(3811)
(3668)
(3633)
(3525)
(3464)
(3460)
(3343)
(3208)
(3177)
学科
(30045)
经济(30014)
管理(16634)
方法(13427)
中国(13168)
(13089)
数学(12515)
数学方法(12476)
图书(10098)
书馆(9601)
图书馆(9601)
(9388)
企业(9388)
(8912)
贸易(8905)
(8811)
(6902)
(6892)
工作(6354)
(5506)
(5498)
关系(5401)
(5345)
(4973)
(4969)
银行(4967)
(4914)
业经(4870)
(4841)
(4769)
机构
大学(106674)
学院(97360)
(49722)
经济(49049)
研究(39248)
管理(36853)
中国(31651)
理学(31162)
理学院(30717)
管理学(30358)
管理学院(30132)
(23370)
科学(21066)
(20323)
图书(20021)
书馆(19540)
图书馆(19536)
(19167)
研究所(17615)
经济学(17312)
财经(16759)
中心(16661)
(15684)
经济学院(15615)
北京(15611)
(14498)
师范(14424)
(13681)
(13224)
财经大学(12707)
基金
项目(64677)
科学(51832)
基金(50829)
研究(48836)
(44397)
国家(44129)
科学基金(37286)
社会(34551)
社会科(32886)
社会科学(32881)
基金项目(26070)
自然(21418)
自然科(21004)
自然科学(20998)
教育(20942)
自然科学基金(20685)
资助(20602)
(19397)
编号(19184)
(18048)
成果(17629)
中国(17009)
国家社会(16399)
(16382)
教育部(14482)
重点(14171)
(13756)
人文(13340)
(12929)
(12903)
期刊
(49947)
经济(49947)
研究(32298)
图书(26982)
书馆(22218)
图书馆(22218)
中国(19747)
学报(16826)
科学(13783)
(13560)
大学(12848)
管理(12722)
(11499)
经济研究(10016)
学学(9734)
财经(9062)
(8763)
(8621)
金融(8621)
世界(8365)
农业(8345)
国际(8110)
(7998)
论坛(7998)
(7993)
问题(7142)
教育(7018)
情报(6341)
技术(5922)
(5523)
共检索到161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段怡春  徐红燕  
中国地质图书馆是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启蒙而诞生的。它的第一座独立馆舍具有典型德国建筑风格,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该馆是20世纪早期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中心,是传播地球科学与文化的基地,更是记录中国地学发展轨迹的信息库。解放后,该馆规模和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参考文献1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皮凌燕  
以中国地质图书馆为例,通过读者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读者对图书馆专业文献的使用情况,及时与读者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掌握行业发展变化,以更有效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多可利用的专业文献资源,真正做到变被动为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淑英  陈晶  
阐述中国地质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现状,总结学科化服务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对学科化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应进一步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并建立学科服务评价体系。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宏  
图书资产的管理是图书馆资产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与设备类固定资产的管理相比存在很多难点,各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针对图书馆图书资产管理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总结中国地质图书馆在图书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堵海燕  
探讨了专业图书馆服务方面的新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图书馆服务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以及中国地质图书馆开拓服务新领域的几点设想。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明慧  刘兵  
对图书馆的发展与知识服务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图书馆工作进行探讨,指出做好知识服务是21世纪数字图书馆的需求,提供知识服务需要现代立体结构式的服务模式,应把知识与人,知识与知识,知识创新与开发贯穿起来,注入新的内涵和内容,使图书馆的工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蔡秀华  
论述我国图书馆名家手稿收藏现状,结合地质图书馆专业特点提出地质专业名家手稿采访方式,根据现行编目规则讨论手稿编目特点,并对地质图书馆建立名家手稿资源库进行初步探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许清  
随着信息载体形式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缺乏必要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图书馆服务再造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理念,从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的角度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俊岚  
论述"图书馆不是博物馆"的观点越来越被图书馆界所接受,在人们对历史文化进行追溯的同时,那些尘封已久的纸本文献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正在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对于这些纸质文献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以中国地质图书馆为例,对专业图书馆藏书保护的措施提出建议,为开展藏书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夏翠娟  
利用文献调研、数据建模、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调研和比较CBDB项目、复旦大学史地所、台湾地区"中研院"GIS研究中心等中国历史地理数据库的建设及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中涉及历史地理数据时遇到的困境、目标和需求,探索在图书馆的数字人文项目建设中引入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利用知识组织和规范控制方法重组历史地理数据,实现历史地理数据在图书馆领域开放应用的目标,拉近历史地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等图书馆用户之间的距离。本文重点研究历史地理数据在图书馆领域内的开放共享以及提供数据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程霖  陈旭东  张申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形成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拥有许多值得珍视的思想闪光点,对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亦丰富了世界古代经济思想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也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先行思想构成因素之一,如在日本经营管理模式建构、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及宏观经济稳定中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借鉴作用。尽管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未能独立地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但是可以为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为建立中国经济学派提供思想牵引,为构建中国式管理模式提供哲学基础。因此,准确认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有助于探究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蒋秀玲  梁忠  
分析在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中国地质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变化,从不同侧面谈中国地质图书馆如何为读者创新服务,如窗口服务创新、呼叫中心、参考咨询服务创新、检索服务创新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之颖  谭淼  戴梦菲  
[目的/意义]历史地图在人文历史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受制于图像的表现形式以及文字注释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参考使用中给研究者和负责标引归纳的收藏单位带来一定障碍和困难。[方法/过程]从不同角度研究现有发展比较成熟的海外图书馆历史地图地理参照平台案例,分析其运营模式、技术应用等特征,并对比现有国内相关项目情况,归纳得出地理参照项目本土化发展的启示与建议。[结果/结论]以上海图书馆历史地图馆藏为对象,探索适用于本土的地理参考平台模式,以期通过地理参照平台的构建,在进行历史文献数字化的同时,提升文献使用体验及效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文勋  
唐宋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拥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的新的社会阶层崛起。这就是“富民”阶层。“富民”阶层一经崛起,迅速成为社会的中间层和稳定层,极大地改变了唐宋社会的阶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流动性、市场化和平民化的显著特征,从而使唐宋社会有别于汉唐的“豪民社会”。“富民社会”的形成,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从先秦的“部族社会”到汉唐的“豪民社会”,再到唐宋以来的“富民社会”,并最终向近代“市民社会”演进的完整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