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97)
2023(5903)
2022(4754)
2021(4558)
2020(3460)
2019(8282)
2018(7932)
2017(14883)
2016(7821)
2015(9031)
2014(8649)
2013(8775)
2012(8138)
2011(7535)
2010(7215)
2009(6662)
2008(6401)
2007(5406)
2006(4821)
2005(4612)
作者
(21916)
(18777)
(18588)
(17770)
(12013)
(8973)
(8377)
(7341)
(7246)
(6730)
(6442)
(6351)
(6041)
(6022)
(5981)
(5965)
(5538)
(5504)
(5251)
(5077)
(4666)
(4431)
(4375)
(4284)
(4223)
(4101)
(4019)
(3881)
(3748)
(3710)
学科
(40613)
经济(40582)
管理(17704)
方法(15961)
(15507)
中国(15227)
数学(15079)
数学方法(15032)
(11055)
(9823)
企业(9823)
(9455)
贸易(9450)
环境(9362)
(9260)
地方(9223)
(8206)
(7099)
农业(7084)
业经(6510)
(6469)
(6211)
发展(6175)
(6167)
(5877)
金融(5876)
(5779)
银行(5776)
关系(5722)
(5694)
机构
大学(114832)
学院(112429)
(58370)
经济(57640)
研究(47970)
管理(40650)
中国(37666)
理学(34828)
理学院(34321)
管理学(33885)
管理学院(33680)
科学(27204)
(26297)
(23591)
(22960)
研究所(21750)
中心(21044)
经济学(20194)
财经(18846)
(18491)
经济学院(18244)
(17613)
(17429)
北京(17392)
科学院(15534)
(15533)
师范(15439)
业大(15192)
(14826)
农业(14475)
基金
项目(78719)
科学(63610)
基金(61289)
研究(56089)
(54384)
国家(54031)
科学基金(46117)
社会(39968)
社会科(38140)
社会科学(38131)
基金项目(32345)
自然(28425)
自然科(27792)
自然科学(27784)
自然科学基金(27307)
(26065)
资助(24828)
(24004)
教育(23793)
中国(19153)
编号(19052)
(18943)
国家社会(18494)
(18258)
重点(18138)
教育部(16157)
(15896)
发展(15391)
创新(15256)
(15191)
期刊
(63116)
经济(63116)
研究(37880)
中国(23568)
科学(17702)
(17286)
学报(16566)
(14971)
管理(14267)
大学(12761)
农业(12258)
学学(12154)
经济研究(11358)
(11098)
金融(11098)
财经(9689)
(9180)
问题(9065)
世界(9011)
(8531)
国际(8367)
资源(7990)
业经(7812)
(7590)
技术(7407)
教育(6495)
统计(5721)
技术经济(5569)
经济问题(5142)
现代(4972)
共检索到172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邹荟霞  任建兰  刘凯  
基于绿色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了我国291个地级市的绿色城镇化水平,定量分析了其时空格局的演变状况,并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地级市的绿色城镇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绿色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经济较落后地区城市的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负增长的状态;从冷热点结果来看,沿海到内陆整体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分布状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海锋  卢阳禄  李波  胡月明  刘轶伦  
本文基于最新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建立由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诸因素构成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4-2013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以及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海锋  卢阳禄  李波  胡月明  刘轶伦  
本文基于最新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建立由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诸因素构成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4-2013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以及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刘程军  
以全国285个地级市层面2003—2014年产城融合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对产城融合的发展指数、融合度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阶段不同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并不均衡,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达到有效融合状态的城市极少。耦合关联度和协调度虽然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产城融合三要素内部协调发展程度不一,城镇化建设指数和人口集聚指数所属要素基本都处于低度协调的颉颃发展阶段,只有产业支撑指数所属要素耦合协调情况表现相对良好。但从时间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刘程军  
以全国285个地级市层面2003—2014年产城融合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对产城融合的发展指数、融合度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阶段不同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并不均衡,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达到有效融合状态的城市极少。耦合关联度和协调度虽然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产城融合三要素内部协调发展程度不一,城镇化建设指数和人口集聚指数所属要素基本都处于低度协调的颉颃发展阶段,只有产业支撑指数所属要素耦合协调情况表现相对良好。但从时间序列上三者均呈现出逐步提升态势,总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威  杜巧艳  李永贺  赵威  鲁丰先  周雨石  申智锋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的演变特征;③自然条件是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基础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地区科技水平对耕地利用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振华  慈福义  张佳文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绿色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指数增长迅速,而绿色创新指数与新型城镇化指数增长缓慢;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平稳增长,已由濒临失调阶段进入基本协调阶段,但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特征,江苏、广东的发展成果尤为突出,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但相关性逐渐减弱,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以东部“高-高”集聚区与西部“低-低”集聚区为主;耦合协调度受到三个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发育程度、政府调控能力是驱动三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杜挺  谢保鹏  郭稷桁  
研究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测度了1994~2014年长江经济带121个地级市土地城镇化水平,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探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最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PLS)探讨了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差异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时序演变上,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空间演化上,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空间自关联性显著,且土地城镇化热点区域作为极化的核心,集聚趋势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递减;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差异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敬霄  
[目的]通过查找城镇化率数据及构建驱动力指标体系,试图分析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并辨识其驱动力。[方法]基于淮海经济区各市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率,利用变异系数法监测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域城镇化时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GIS-Logistic耦合回归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力,以获取淮海经济区近10年来城镇化发展健康情况。[结果]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城镇化率由中心城市向周边辐射型增长,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强。同时,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有所不同,2005年,主要驱动力为人均GDP、人口密度、距中心城市距离;2010年,人均GDP被非农人口比重代替;2015年,主要驱动力变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在不同城镇化发展时期主要动力有所不同,中高城镇化率地区分布已从零星式的点状分布发展为连片式的条带状分布,发展形势良好。[结论]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可通过提高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化、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建设、吸引国内外资本等方式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宇  曹卫东  梁双波  胡燕燕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国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把握其城镇化发展规律对于统筹谋划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建成区面积、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城镇化扩张指标,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其上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化格局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城镇化耦合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耦合协调性差异特征依然存在,其上游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波动最剧烈。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普遍滞后于"空间-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过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利江   李永宁   李前锦   高杉   张晓龙   张殷波   高峰  
文章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治理三方面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0年以来,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来看,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波动减小,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内各地级市绿色发展均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其中太原和晋中成为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核心区,而阳泉、临汾和运城成为绿色发展的边缘区,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均不显著,尚未形成明显的绿色发展空间集聚,溢出效应不明显。(3)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素质、科技创新、外商投资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等因素通过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成为影响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山西省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明  杨亚玲  苏毅清  王志刚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检验中国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数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及其稳健性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案例探讨。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与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指数的关系则恰好相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但却抑制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来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土地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明  杨亚玲  苏毅清  王志刚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检验中国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数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及其稳健性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案例探讨。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与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指数的关系则恰好相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但却抑制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来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土地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