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20)
2023(10829)
2022(9060)
2021(8383)
2020(6696)
2019(15324)
2018(14543)
2017(27094)
2016(14586)
2015(15937)
2014(15087)
2013(15149)
2012(13881)
2011(12802)
2010(12451)
2009(11367)
2008(11023)
2007(9292)
2006(8277)
2005(7271)
作者
(43979)
(36910)
(36867)
(34923)
(23254)
(17896)
(16421)
(14459)
(14205)
(12861)
(12701)
(12347)
(11806)
(11589)
(11564)
(11511)
(10935)
(10884)
(10727)
(10459)
(9322)
(8902)
(8679)
(8347)
(8300)
(8070)
(7951)
(7786)
(7350)
(7305)
学科
(65230)
经济(65173)
管理(38423)
(34671)
方法(28780)
数学(26612)
数学方法(26461)
(24992)
企业(24992)
中国(19506)
(18242)
环境(15342)
(14641)
贸易(14636)
(14277)
(13876)
(13588)
地方(13177)
业经(12994)
农业(12306)
(10153)
(9591)
(9256)
(9047)
(9016)
金融(9015)
银行(9004)
技术(8866)
(8702)
(8312)
机构
大学(211468)
学院(208941)
(95786)
经济(94416)
研究(81029)
管理(77807)
理学(68491)
理学院(67601)
管理学(66534)
管理学院(66195)
中国(60423)
科学(51162)
(46150)
(43347)
(41228)
研究所(38511)
(37872)
业大(36513)
中心(35700)
农业(34488)
财经(31826)
经济学(31177)
(29512)
(29380)
北京(29116)
经济学院(28373)
(28078)
(26743)
科学院(26399)
师范(26384)
基金
项目(153415)
科学(122207)
基金(116442)
(105966)
国家(105205)
研究(103245)
科学基金(88943)
社会(71240)
社会科(67896)
社会科学(67875)
基金项目(62664)
自然(58806)
自然科(57435)
自然科学(57414)
自然科学基金(56437)
(56192)
(50018)
资助(46246)
教育(45151)
编号(36226)
重点(35608)
(34588)
(33838)
(32151)
国家社会(31840)
创新(30374)
科研(29902)
计划(29777)
中国(29555)
教育部(28987)
期刊
(97487)
经济(97487)
研究(59628)
学报(40390)
中国(38718)
(37584)
科学(36900)
大学(29590)
学学(28539)
农业(26274)
(25941)
管理(25875)
经济研究(17552)
(16298)
金融(16298)
财经(15880)
(15412)
业经(14699)
(13830)
问题(13658)
技术(13441)
资源(13047)
教育(12804)
(12651)
世界(11647)
国际(11224)
科技(10784)
业大(10624)
(10504)
技术经济(10142)
共检索到297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在军  胡美娟  周年兴  
针对2004—2016年中国地级市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规模、强度和纹理特征,及其地域时空分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1)中国地市工业生态效率呈递增式演变,整体偏高,中高效率地区约占65.3%,但地市间差异呈U型波动,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地区间差异。(2)地市工业生产效率表现出显著的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分布于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市、中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及中南地区城市群,低低集聚区分布于西部边缘城市。中部和东北地区大部分城市从低低或低高类别向高高类型跃迁。(3)各影响因素对地市工业生态效率整体起到正向影响,城市规模经济、工业集聚水平及环境保护监督的影响呈"西强东弱"分异格局,而科学技术创新、地区产业结构及生态环境禀赋表现出"东强西弱"的反向格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的演变特征;③自然条件是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基础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地区科技水平对耕地利用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谷国锋  许瑛航  
文章以2016年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分析方法,探究我国285个地级市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空间差异比较大,呈现出自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分布特征。②空间分布格局鲜明,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集群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等级扩散特点。空间冷热点集聚特征明显,西北、西南地区表现为低值集聚,华东、华南地区表现为高值集聚。③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人口规模对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有一定负向抑制作用,其余影响因素对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互联网普及程度、交通物流环境、城市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丁悦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肖宝玉  
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成为当前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永久定居意愿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内在驱动力。论文从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出发,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有着整体水平偏低、空间不均衡的特点;永久定居意愿流形成以上海市、深圳市和北京市为主,内陆部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辅的多极格局;随着永久定居意愿的增强,对城市的选择愈发聚焦在少数几个一线城市。(2)模型结果显示,流入地级市与流出地级市间的工资与失业率的差距显著影响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女性、年长、受教育程度高、短距离迁移、停驻时间长以及举家迁移等的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永久定居意愿;流入城市的住房开始取代就业成为定居决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变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智敏  向念  
论文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13个地级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地级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进行了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显示:2006年以来,汉江生态经济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呈现空间正相关,且相关程度呈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汉江生态经济带13个地级市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受到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禀赋结构、经济开放度的显著影响,政府干预、金融发展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影响不显著;本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会受到相邻地区的影响,忽略空间相关性会导致相关因素回归系数发生偏差。基于研究结论,文章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明  杨亚玲  苏毅清  王志刚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检验中国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数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及其稳健性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案例探讨。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与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指数的关系则恰好相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但却抑制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来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土地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明  杨亚玲  苏毅清  王志刚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检验中国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数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及其稳健性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案例探讨。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与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指数的关系则恰好相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但却抑制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来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土地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谭燕芝  王超  李国锋  
笔者以我国的省级及地级市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为依据,揭示信用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信用环境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交通设施对信用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其中城镇化水平对信用环境的影响又和市场化水平密切相关,而地域文化和通信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汪小勤  吴士炜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数学与因子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89个地级市的社会福利指数(2004-2013),并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角度分析了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扩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理论与实证检验显示:沿海城市社会福利指数相对较高,且各省内部不同城市的社会福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社会机会、经济条件、防护性保障、政治自由和透明性担保对社会福利指数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2004-2013年,各地级市的社会福利指数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各省会城市的社会福利指数存在空间集聚与扩散现象;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与社会福利指数之间呈倒U型曲线,且最优人口与土地城镇化随工业化进程而变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卢燕群  袁鹏  
本文采用VRS_DEA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间中国30个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大部分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省际差异明显,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空间发展格局。实证检验发现: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对外开放与财政分权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集聚与工业生态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高污染行业所带来的污染排放与经济效益并存,导致工业结构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并不能由此忽略工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卢燕群  袁鹏  
本文采用VRS_DEA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间中国30个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大部分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省际差异明显,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空间发展格局。实证检验发现: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对外开放与财政分权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集聚与工业生态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高污染行业所带来的污染排放与经济效益并存,导致工业结构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并不能由此忽略工业结构变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在空间交互作用方面,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地方政府可能在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互相借鉴与模仿的行为;工业发展水平的二次项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与工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产业集聚的空间滞后项与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正U"型关系,因此对相邻地区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提升的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钱丽  陈忠卫  肖仁桥  
将环境效应纳入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框架,构建了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测算了2009—201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和分阶段(科技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探索了安徽全省、皖江示范区和非皖江示范区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并利用Tobit模型检验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安徽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整体效率偏低,其中科技研发效率不高是主要原因;皖江示范区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均明显高于非皖江示范区的工业企业;FDI对科技研发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创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爱君  范巧  
研究目标:实现对中国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局部测度。研究方法:基于嵌入PGTWR模型的索洛余值法改进方法,从空间计量局部分析视角测度了2003~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并基于核密度估计对整体及分区域板块视角下中国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规律性做出了阐释。研究发现:中国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在东、中、西及东北板块、南北方板块等分区域视角下的演变规律稍有不同,但基本上呈现出“先增长再降低再缓慢恢复”的发展态势。研究创新:利用局部测度方法科学地测度了中国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价值:推动了空间计量局部分析在中国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中的科学应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范巧  
依据对工业产出的不同界定,将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成了仅包含期望产出以及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两类;同时,结合嵌入空间计量的改进索洛余值法以及DEA-SBM模型,测度了两类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基于均值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地级市工业发展中的两类效率值进行了比较,并由此解析了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效率特征。结论显示,仅包含期望产出的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高于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地级市工业发展中需要更加重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地级市工业的发展效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中仅包含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距水平仍较高且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同时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距水平较低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效率的动态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两类发展效率的核密度估计图形状基本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