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5)
- 2023(9346)
- 2022(7802)
- 2021(7278)
- 2020(5904)
- 2019(13874)
- 2018(13047)
- 2017(24612)
- 2016(12857)
- 2015(14762)
- 2014(14070)
- 2013(14287)
- 2012(13602)
- 2011(12671)
- 2010(12704)
- 2009(11699)
- 2008(11656)
- 2007(9744)
- 2006(8813)
- 2005(7958)
- 学科
- 济(64466)
- 经济(64406)
- 管理(30397)
- 方法(28072)
- 业(27911)
- 数学(24900)
- 数学方法(24718)
- 贸(24697)
- 贸易(24687)
- 易(23997)
- 中国(21841)
- 企(20290)
- 企业(20290)
- 农(14295)
- 出(14027)
- 地方(13182)
- 财(12516)
- 学(12424)
- 业经(10684)
- 口(10432)
- 出口(10429)
- 出口贸易(10429)
- 环境(10276)
- 关系(10235)
- 制(9450)
- 农业(9330)
- 融(8656)
- 金融(8654)
- 发(8600)
- 银(8373)
- 机构
- 大学(200434)
- 学院(195465)
- 济(95665)
- 经济(94117)
- 研究(77218)
- 管理(70292)
- 理学(61044)
- 理学院(60170)
- 管理学(59237)
- 管理学院(58877)
- 中国(56969)
- 科学(44633)
- 京(43421)
- 财(39612)
- 所(38341)
- 研究所(35301)
- 经济学(32960)
- 财经(32768)
- 中心(32125)
- 农(30589)
- 经(30269)
- 经济学院(30109)
- 院(28549)
- 北京(27479)
- 范(27030)
- 师范(26819)
- 江(26770)
- 业大(26526)
- 财经大学(24667)
- 农业(24284)
- 基金
- 项目(135264)
- 科学(109002)
- 基金(104310)
- 研究(96016)
- 家(92746)
- 国家(92169)
- 科学基金(78338)
- 社会(66494)
- 社会科(63464)
- 社会科学(63453)
- 基金项目(54765)
- 自然(49438)
- 自然科(48382)
- 自然科学(48367)
- 自然科学基金(47533)
- 省(46761)
- 教育(42671)
- 资助(42368)
- 划(42017)
- 编号(34147)
- 部(32373)
- 重点(31142)
- 国家社会(30327)
- 发(29714)
- 中国(29059)
- 教育部(27939)
- 创(27682)
- 成果(27159)
- 创新(26261)
- 人文(26124)
共检索到291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杰梅 钱飞燕 杨扬
"一带一路"的开放大通道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内陆腹地对外贸易的发展,文章科学测度开放大通道建设对腹地城市对外贸易的影响,构建"腹地-口岸"通道能力测算模型,运用Moran′s I检验变量空间相关性,采用SPDM探索"腹地-口岸"通道能力的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腹地-口岸"通道能力呈明显的群状集聚现象和廊道效应,高值区向"一带一路"沿线扩散趋势明显;"腹地-口岸"通道能力和对外贸易额均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特征,L-L、L-H和H-L型聚类逐年减少,H-H型聚类逐年增加,表明"腹地-口岸"通道能力的正向影响不断扩大;"腹地-口岸"通道具有显著的外贸促进作用和正向溢出效应,其时空分异特征明显,"一带一路"后的溢出效应为"一带一路"前的1.4倍,东部地区溢出效应为东北部的6倍;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经济开放度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对外贸易,应综合规划,实现区域对外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舜佳 生延超
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将中国301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修正以往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参数释义,基于空间Durbin模型的检验显示:中国对外贸易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溢出仅提升了所在区域和毗邻区域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无助于技术进步率提升;外贸空间辐射能力有限,仅提升一阶邻域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刘伟圣 尹君
从"城市结节性"和"空间交通可达性"两个方面改进场强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体系计算城市结节性指数,利用累积耗费距离测算空间可达性,借助k阶数据场模型并遵循场强取大原则,综合测度分析了1991年和2010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影响腹地范围及空间演变特征。测度结果表明,1991-2010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从1991年的246.98分钟缩短为2010年的193.43分钟,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中小城市不同程度地扩展了自身的影响腹地,而大城市的腹地则有所收缩;城市腹地的偏移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态势,空间形态总体趋于规则和紧凑。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孟勐珺
我国边境陆路口岸是新时期对外贸易的窗口,也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边境陆路口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区位优势日渐显现,能够较好地串联对方国家市场需求,便利金融结算。然而这些优势尚未推动边境陆路口岸的贸易走向繁荣,究其原因就在于陆路口岸对外贸易形式是"一对一",加上地缘政治敏感、贸易结构失衡以及口岸本身体制机制不顺,导致其对外贸易优势难以得到完全发挥。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我国要以口岸为纽带,提升区域性合作组织的经济功能;改进贸易结构,强化各方贸易利益的平衡;完善口岸贸易保障体系,构建双方口岸贸易对等机制;提升口岸贸易政策支持力度,理顺口岸建设的体制机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钞小静 薛志欣 孙艺鸣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会给对外贸易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本文从技术扩散视角出发,在贸易环节、竞争条件与要素流动的三维分析框架下阐释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对外贸易升级的理论机理,并基于2004—2016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相对于互联网应用水平而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对外贸易升级过程中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之后依然成立。第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能够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推动对外贸易升级,尤其是在贸易环节的组织与要素流动的加速两个方面更为突出。第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对外贸易升级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长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本城市对外贸易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四,上述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和城市异质性,尤其是2012年以后这一正向作用得到明显强化,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一正向激励也更为显著。
关键词: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对外贸易升级 技术扩散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邬冰 王亚丰 佟玉凯
对我国沿边一类口岸城市分类后,在建立沿边口岸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SPSS11.5软件的因子分析,揭示我国现阶段沿边口岸与城市腹地互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口岸经济是岸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口岸经济地域单元是岸城互动的地域增长空间。目前,口岸经济因子对沿边口岸县级城市的综合发展影响明显,对沿边口岸地级城市发展影响较弱。在口岸经济地域单元内加速推进型产业的极化增长是实现沿边口岸与市域腹地互动的本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乙青 成雨萍
现阶段,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更多的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分析中国城市绿地建设问题离不开对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决策的讨论。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利用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市辖区绿地覆盖率、公园绿地覆盖率、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等城市绿地建设指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建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广泛存在,地方政府会根据其邻近城市的绿地建设水平来提供本辖区内的绿地建设。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缩小区域差异、加强对外开放、建立多元投资体系等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城市绿地建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水海刚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区域核心地位的奠立与其作为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密不可分,在口岸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腹地社会的变迁渐次推进,从而构成近代中国经济及社会变迁的一个面相。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口岸贸易与腹地社会:区域视野下的近代闽江流域发展研究》一书对此进行了研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杏 M.W.Luke Chan
开放经济中,最主要的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二者都对东道国的产业有技术上的影响。文章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外资和进出口对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FDI和技术进步互为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对外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长期和短期原因,没有证据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有长期稳定关系。
关键词:
外资 外贸 技术溢出 因果关系检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浩 王宸
本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部分省区市对外贸易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省区市的整体来看,对外贸易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东部省份具有强强集聚的"马太效应",中西部省份具有弱弱集聚的"马太效应",东部以及中西部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从三大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空间效应比较明显,中部地区的空间效应不明显,人均GDP水平、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是影响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共同因素。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空间集聚 空间统计 空间计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小康 郑莹
利用2000-2006年的海关贸易数据,将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分解为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深度边际贡献更大,但在长期内广度边际贡献更大。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存在区别,主要是因为本文在企业-产品-国家维度定义二元边际,但以往研究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维度。此外,将截面的出口额分解为二元边际,发现产品和国家维度的进出口额差异主要由广度边际解释,但企业维度的进出口额差异更多地由深度边际解释。
关键词:
广度边际 深度边际 进出口规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小康 郑莹
利用2000-2006年的海关贸易数据,将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分解为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深度边际贡献更大,但在长期内广度边际贡献更大。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存在区别,主要是因为本文在企业-产品-国家维度定义二元边际,但以往研究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维度。此外,将截面的出口额分解为二元边际,发现产品和国家维度的进出口额差异主要由广度边际解释,但企业维度的进出口额差异更多地由深度边际解释。
关键词:
广度边际 深度边际 进出口规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扈涛 王文治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关键词:
中国 贸易隐含碳排放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蕴琪 田志宏
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是农产品贸易研究的基础。农产品范围广,产品经济属性差异大,仅仅包含总体指数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体系是不完整的。文章提出了建立分类指数的思路,以及在HS的6位目基础上对外贸易全样本价格指数的测算方法,重点解决了指数公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两个关键问题。得到了1995~2006年间中国农产品总体及分类进出口双向的费氏、沃氏和托氏价格指数,并讨论了合适的指数公式选择。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刘琳
文章运用环境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了中国与36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和增加值贸易余额,全面揭示了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与碳排放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首先,总体来看中国历年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都为顺差,且呈同步递增趋势,表明中国是碳排放净移入国的同时也是净贸易利益的获得者。其次,中国对26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呈现双顺差,其中对台湾地区和印尼呈现双逆差,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双边贸易引致的碳排放净流入(或流出)与贸易净利益(或损失)之间呈现互补关系;中国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增加值贸易顺差而贸易隐含碳排放逆差,使中国获得贸易利益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收益;对德国等6国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