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56)
2023(15435)
2022(12641)
2021(11473)
2020(9398)
2019(21759)
2018(21224)
2017(40075)
2016(21977)
2015(24963)
2014(25154)
2013(25107)
2012(23925)
2011(21872)
2010(22098)
2009(20514)
2008(20471)
2007(18410)
2006(16469)
2005(15314)
作者
(66169)
(55422)
(55339)
(52671)
(35418)
(26617)
(25275)
(21581)
(21215)
(19742)
(19047)
(18539)
(17742)
(17714)
(17378)
(17369)
(16495)
(16443)
(15978)
(15947)
(13966)
(13726)
(13552)
(12596)
(12559)
(12549)
(12329)
(12302)
(11263)
(11192)
学科
(105445)
经济(105353)
管理(56267)
(54515)
(39917)
企业(39917)
方法(39111)
中国(35280)
数学(34525)
数学方法(34260)
(30071)
地方(27947)
业经(22477)
(21080)
(20669)
(20328)
贸易(20311)
农业(20281)
(19635)
(18416)
环境(17500)
(17218)
银行(17183)
(16737)
金融(16735)
(16684)
(16629)
(14626)
地方经济(14626)
技术(13550)
机构
大学(324186)
学院(323285)
(141359)
经济(138436)
研究(123157)
管理(116283)
理学(98353)
理学院(97026)
管理学(95411)
管理学院(94785)
中国(93605)
科学(74566)
(71656)
(63647)
(62731)
(58760)
研究所(57641)
中心(54924)
(49911)
财经(49221)
业大(47437)
北京(46240)
农业(46074)
(45429)
师范(45005)
经济学(44950)
(44688)
(44336)
经济学院(40582)
(39818)
基金
项目(209356)
科学(164488)
研究(152460)
基金(151522)
(132843)
国家(131771)
科学基金(111366)
社会(98751)
社会科(93686)
社会科学(93662)
(80794)
基金项目(79747)
自然(69443)
(68812)
教育(68509)
自然科(67845)
自然科学(67825)
自然科学基金(66570)
资助(61563)
编号(60434)
(51121)
成果(49875)
重点(48078)
(46454)
课题(43340)
(42643)
国家社会(41863)
发展(41396)
(40767)
创新(40189)
期刊
(163430)
经济(163430)
研究(102921)
中国(70228)
(55241)
学报(51657)
科学(48363)
(46811)
管理(42488)
大学(38410)
农业(37543)
学学(35931)
教育(34918)
(33382)
金融(33382)
技术(27323)
经济研究(27063)
业经(26139)
财经(24580)
问题(23292)
(21327)
(21314)
(18926)
世界(17205)
国际(16935)
技术经济(16546)
图书(15780)
资源(15521)
统计(15154)
(15118)
共检索到5055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季永月  张丽君  秦耀辰  陈吉龙  吴胜军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发展对其影响,结果发现:①2003—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呈现稳进上升的趋势,社会进步逐渐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主力军;空间分布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则相对较低。②由于西部生态文明水平发展迅猛,而中部出现经济、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状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从"东部>中部>西部"逐渐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③城市绿色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低值聚集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锁定。④整体上"四化"发展对绿色发展皆起促进作用,其中信息化影响最为显著,工业化次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汉舟  周校兵  
文章构建了评价省际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利用GEODA软件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结果显示:(1)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空间格局呈现HH和LL的集聚模式。区域上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部。(2)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产业结构IS和城市化率对临近区域绿色发展有助催作用,科技创新水平TL对临近区域绿色发展具有负向溢出效应,显示出TL呈现虹吸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穆学英  陈延斌  
通过建立绿色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了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绿色化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整体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从高到低的衰减速度呈现由快减慢再加快的趋势;绿色化呈现弱水平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且呈现出自东向西由热点逐步过渡为冷点的空间格局,H-H型城市主要分布在热点区,H-L型城市以西部地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居多,L-H型城市数量只有三个,L-L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冷点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穆学英  陈延斌  
通过建立绿色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了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绿色化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整体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从高到低的衰减速度呈现由快减慢再加快的趋势;绿色化呈现弱水平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且呈现出自东向西由热点逐步过渡为冷点的空间格局,H-H型城市主要分布在热点区,H-L型城市以西部地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居多,L-H型城市数量只有三个,L-L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冷点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冯曦明  张仁杰  杨膨宇  
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厘清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影响理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其影响效果、作用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及衰减边界。研究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关系,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市场化是重要的作用机制;产业协同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其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技术进步与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市场化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但效果更明显;直接效应变动较平缓,溢出效应与总效应的波动更明显且呈现出波动中上升趋势。并且随着地区间地理距离的增大,溢出效应衰减边界明显“,虹吸效应”与“涓滴效应”依次出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艳兴  潘竟虎  陈蜒  张建辉  
采用ESDA、GWR、重心转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构建的"四化"协调发展模型,对2001、2006和2011年全国343个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总体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显著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10年间四化协调发展指数的重心均落在河南省境内,重心迁移方向是先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化协调发展类型数目最多的为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的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沿海地带;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城乡人均收入比>城乡人均消费比,只有人均GDP是四化协调发展的正相关因素,城乡收入比整体上表现为负相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郝淑双  朱喜安  
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已经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探讨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区域差异性,可以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绿色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6—2014年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水平,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技术进步、结构变迁、环境规制等因素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特别地,技术创新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 FDI仅对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工业比重提高不仅对本地区绿色发展有显著制约作用,且对临近地区绿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仅对东部绿色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宇慧  
本文从经济的角度,运用协整理论,通过选取人口城市化水平与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表明生活水平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表明经济结构高级化程度的第三产业比重等指标进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以揭示我国人口城市化经济学动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与人均GDP、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最终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说明我国城市化自我修正机制很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飞  李永贺  于艺婷  沈世芳  
基于绿色发展内涵和生态经济学门槛理论,将传统生态福利绩效模型扩展为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系统的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模型。通过线性回归、脱钩及LMDI影响因素方法等,分析1998—2018年上海资源消耗对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城市绿色发展水平随资源消耗量的持续升高呈倒“U”型变化趋势,并存在门槛效应。资源强度、经济强度、空间结构和人口规模四类影响因素对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环境质量三种脱钩关系的驱动作用不同,其中资源强度因素是资源消耗与三者脱钩的主要驱动力,而经济强度因素则是资源消耗与社会福利和环境质量脱钩的主要阻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玉龙  
以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平方以及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正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倒"U"型曲线顶点处的城市规模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城市规模与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在现阶段,城市规模对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伟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单位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一方面证实了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水平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胡玉珠  陈祖华  
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2006—2016年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国家审计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国家审计能显著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但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负向空间外溢效应;国家审计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是对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发展效率、节能减排、成果分享五个方面作用机制影响的综合反映,且对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成果分享的作用效果尤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Ⅱ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国家审计有助于促使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但对周边城市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Ⅰ型及以上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国家审计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均未产生明显影响。结果表明,强化国家审计功能、推进跨区域协同审计,对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中国城市群是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以中国2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各城市群的"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各城市群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上相对于工农业发展水平更为滞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兰白西和黔中城市群内部"四化"协调发展最不平衡;呼包鄂、晋中、长三角等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四化"协调较为均衡。城市群"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应是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新常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施本植  许宁  刘明  邓铭  
利用2004—2015年中国24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金融集聚能够提升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具体体现在增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节能减排三种渠道;当金融集聚水平跨越不同门槛时,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会发生变化,从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情况来看,金融集聚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形非线性关系,而在东部地区两者之间存在提升作用逐步递减的非线性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桂元  吴青青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能科学的反映当前环境资源刚性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文章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2003—2012年间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侧重研究了表征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反映技术效率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作用却不显著,甚至于相邻地区的技术引进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