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94)
2023(9185)
2022(7696)
2021(7614)
2020(6267)
2019(14613)
2018(13814)
2017(26813)
2016(14435)
2015(16331)
2014(15546)
2013(15701)
2012(14762)
2011(12820)
2010(12717)
2009(11699)
2008(11808)
2007(9964)
2006(8780)
2005(7901)
作者
(36296)
(30252)
(30213)
(29485)
(19289)
(14516)
(13832)
(11773)
(11568)
(10760)
(10554)
(10238)
(9762)
(9724)
(9486)
(9486)
(9000)
(8704)
(8567)
(8368)
(7521)
(7277)
(7096)
(7068)
(6899)
(6732)
(6455)
(6367)
(6042)
(5932)
学科
(58737)
经济(58675)
管理(39483)
(36246)
(29933)
(27820)
企业(27820)
方法(23888)
(21769)
中国(21668)
数学(21483)
数学方法(21385)
税收(20325)
(20156)
(16746)
地方(15572)
财政(15256)
(12992)
贸易(12984)
(12876)
财务(12868)
财务管理(12821)
(12628)
(12624)
(12435)
企业财务(12154)
业经(11295)
农业(11244)
(10053)
(9051)
机构
大学(191188)
学院(188974)
(89287)
经济(87835)
管理(69380)
研究(69322)
理学(59500)
理学院(58708)
管理学(58052)
管理学院(57660)
中国(55529)
(52947)
(43894)
科学(38589)
财经(37379)
(34191)
(33877)
中心(30319)
经济学(30155)
研究所(29964)
北京(28949)
财经大学(27624)
经济学院(27361)
(26901)
(25146)
(24253)
师范(24127)
(23872)
业大(22340)
(20727)
基金
项目(124198)
科学(99584)
基金(94114)
研究(93570)
(81040)
国家(80443)
科学基金(69798)
社会(63666)
社会科(60643)
社会科学(60633)
基金项目(50008)
(43065)
自然(42167)
自然科(41241)
自然科学(41231)
教育(40687)
自然科学基金(40517)
资助(38441)
(37971)
编号(35912)
成果(30232)
(28882)
国家社会(28345)
重点(27424)
(26978)
中国(26525)
教育部(25448)
(25430)
(25204)
课题(24622)
期刊
(95661)
经济(95661)
研究(70280)
(44511)
中国(40298)
学报(24950)
科学(24224)
管理(23660)
(20717)
大学(19674)
财经(18738)
学学(18300)
经济研究(17776)
(17099)
(16227)
(16067)
金融(16067)
(15573)
教育(14537)
农业(14486)
税务(13812)
问题(13712)
(13228)
技术(12922)
国际(12096)
业经(11572)
世界(11198)
会计(10390)
资源(9920)
财会(9440)
共检索到299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陆军  杨志勇  
文章通过对Hindriks、Rochet和Stole(2002)模型的拓展,将劳动力流动引入含有空间属性的区域财税竞争框架,研究异质性偏好的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决策,及其对地方税收竞争一般均衡的影响。文章解析了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的税收和支出组合条件、"罗尔斯式"政府效用与线性政府效用函数下均衡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均衡时要素流动性对地方政府效用和地方福利分配的政策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集合、政府效用之间存在相互的决定和影响关系。在罗尔斯式的政府效用设定下,博弈均衡仅与技术工人的流动性有关,但地方再分配的程度与技术工人的流动性成反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陆军  李玉萍  
本文运用2002—2006年面板数据,对京津冀大都市区的税收相关性及其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加权方式是影响反应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当使用地理距离变量加权时,空间相互作用与信息传递随距离递减,地区之间存在税收反应正相关;当使用经济变量加权时,若异质性较大的多个地区相互间竞争则出现负相关。此外,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等级会影响税收反应的程度,其中,核心地区可能比边缘地区反应程度更高,并相对其他地区形成"地域歧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立华,丛艳国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的规划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蓓  刘卫东  陆大道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阐述了3大都市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方法,评价了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②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极化现象,创新单元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整体较为一致,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黎馨  冯长春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成熟,良好的区域治理机制愈发重要。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积累了良好的基础,也面临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认识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的特征,提出优化建议支撑区域规划落实。论文立足比较研究的视角,以治理机制为核心,围绕参与主体、治理手段、协调机制3个维度建立起比较研究框架,概括总结了京津冀地区、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地区、日本东京首都圈、法国巴黎大都市区等首都所在区域的治理模式特征,并开展横向比较。结果表明:(1)多元主体参与是良好区域治理的基本特征,关键在于建立明晰的主体间权责关系;京津冀相比国外实践,虽主体多元,但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以设立承上启下的区域机构为契机,应加快梳理相关关系。(2)行政手段、市场手段与法律手段相辅相成,是保障区域治理效率的基础;京津冀相比之下更侧重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有限,法律手段相对薄弱;应优先增强立法建设,进而促使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互平衡、良性互动。(3)多边协商机制是区域治理有序运行的保障;京津冀在决策中已有较好的协调机制,但矛盾仲裁与动态监管方面仍显不足;应加快健全整体协调机制,贯穿治理实践的各个环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光  赫胜彬  
目前前沿理论认为大城市生产效率更高是因为存在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为基础,以京津冀都市区为例实证检验了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结果表明存在异质性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即高效率企业主动迁移至核心区,而低效率企业主动迁移至边缘区,总体来说高效率企业的迁移行为更明显。同时异质性企业自选择效应对城市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赖迪辉  朱星毓  
税收竞争对地方经济转型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设计反映地区税收与经济转型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京津冀区域1995-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拉格朗日乘子检验以及豪斯曼检验,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税收竞争影响京津冀经济转型的假设命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京津冀区域内的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经济转型有显著影响;第二,京津冀区域内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经济转型的正面效应有待提升;第三,制度安排以及合理的税负水平对经济转型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税收竞争角度对京津冀经济转型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由于京津两城市产业结构相似,致使我国北方这个发展潜力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都市圈至今没有形成。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首先是在区域经济中实现。为此,本文运用钱纳里、刘易斯、乔根森估算法对2006年末京津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估算,来分析这一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和趋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金丽  张学波  宋金平  
利用相对价格法,对2005—2012年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在服务经济这一时代背景下,重点探讨了京津冀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最后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京津冀劳动力市场整合程度逐年提高,但一体化进程略滞后于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不同城市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数差异较大,北京、廊坊相对较低,唐山、石家庄相对较高,另外,与其他城市不同,天津、沧州一体化指数呈下降趋势;不同类型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不同,公共性服务业一体化程度最高,但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城市宏观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本和城市间行政阻隔及商品市场一体化是影响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城市产业内部结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社会要素,而城市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外向度、政府干预能力及城市间地理阻隔对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影响较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金丽  张学波  宋金平  
利用相对价格法,对2005—2012年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在服务经济这一时代背景下,重点探讨了京津冀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最后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京津冀劳动力市场整合程度逐年提高,但一体化进程略滞后于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不同城市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数差异较大,北京、廊坊相对较低,唐山、石家庄相对较高,另外,与其他城市不同,天津、沧州一体化指数呈下降趋势;不同类型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不同,公共性服务业一体化程度最高,但却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论文在对都市区中心市划分标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2000年和2005年分省统计数据,以县域为数据分析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数字地图,发现2000年-2005年间京津冀都市区的数目增多,人口和经济聚集程度加强,且都市区之间表现出连接的趋势,京津大都市连绵区已经成型。但同时也存在着都市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优势不显著的问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等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区发育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泽  张建军  李储  李振瑜  耿玉环  檀畅  
[目的]确定合理的城市群规模、职能和分布格局是区域治理和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精准识别城市发展状态,量化空间功能竞争力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问题。[方法]以生态位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城市发展系统模型,将城市发展系统视作经济、环境和社会有机耦合的生态系统。具体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前者既能克服主成分分析后指标间为单一线性关系的缺点,又能发挥考虑各层级指标阈值对综合分值放缩效应的优点,体现系统整合原理;后者可有效识别相邻单元属性的空间聚集和异常现象,凸显单元的空间关系和分布格局。[结果](1)北京和天津的综合竞争力强,城市地位高、功能强且作用大,因此生态位扩张效应最显著,内向集聚要素,外向拓展空间,最终占据最优或最大生态位;(2)河北省各市的生态位普遍偏低,存在梯度层次,石家庄、唐山和廊坊等地竞争力较强,衡水和邢台等地则相对较弱;(3)生态位是城市发展系统各组分耦合作用的结果。3个时点下各生态位的聚类结果各异,表明城市群还未能形成稳定的集聚现象,仍有较大的协调发展空间。[结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不均衡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维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建议尽快明确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生态位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空间功能竞争力,建议从污染共治、生态同建、经济合作等方面入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崇强  宗跃光  王燕军  
对Boarnet公式的经济权重进行修正,以经济增长变化对区域增长的贡献率代替绝对量值的变化,作为区域内经济空间增长的联系强度,并将其作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的空间权重。根据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计算三次产业在2002—2005年和2006—2009年2个时段的要素量值变化,用ArcGIS 9.3分析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构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结构偏强,第二、三产业处于偏弱的态势;竞争力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竞争力呈现整体水平提升,第一、三产业竞争力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今后应继续保持对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快速实现二、三产业结构效率的提升。加大投资和科技投入,保持第二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新颖  喻忠磊  高啸峰  张宁  
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辨识北京都市区各区县2004—2008年、2008—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总结北京都市区各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不同圈层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不同区县产业演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由中心向外围,各区县主导产业的服务性和产业级别逐渐降低。都市区内部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是外部推动力量;政策因素发挥着引导和管制双重作用;都市区内部土地价格梯度及产业集聚与扩散是不同地域单元产业结构演进分异的内在动因;地方产业基础通过路径依赖效应作用产业结构演进,地方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外生机制作用下影响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