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24)
- 2023(12847)
- 2022(10237)
- 2021(9663)
- 2020(7978)
- 2019(17845)
- 2018(17305)
- 2017(32976)
- 2016(17804)
- 2015(20136)
- 2014(19917)
- 2013(19482)
- 2012(17708)
- 2011(15376)
- 2010(15485)
- 2009(14661)
- 2008(14961)
- 2007(13322)
- 2006(11656)
- 2005(11054)
- 学科
- 业(82037)
- 济(81306)
- 经济(81203)
- 企(75549)
- 企业(75549)
- 管理(71570)
- 财(38902)
- 方法(33460)
- 业经(28925)
- 农(26889)
- 中国(25561)
- 数学(25319)
- 数学方法(25239)
- 务(22445)
- 财务(22425)
- 财务管理(22370)
- 企业财务(21255)
- 制(19248)
- 农业(18978)
- 策(17142)
- 技术(16832)
- 体(15564)
- 划(14994)
- 财政(14921)
- 贸(14786)
- 贸易(14775)
- 易(14471)
- 和(14093)
- 理论(13680)
- 地方(13668)
- 机构
- 学院(254476)
- 大学(250559)
- 济(118980)
- 经济(117259)
- 管理(103645)
- 理学(88772)
- 理学院(88004)
- 管理学(87204)
- 管理学院(86719)
- 研究(83302)
- 中国(69330)
- 财(64506)
- 京(52082)
- 财经(47240)
- 科学(44407)
- 经(43111)
- 所(40581)
- 江(37991)
- 经济学(37766)
- 农(37372)
- 中心(37030)
- 研究所(35814)
- 财经大学(34718)
- 经济学院(34133)
- 北京(32950)
- 业大(30787)
- 商学(30252)
- 商学院(29973)
- 院(29389)
- 州(29262)
- 基金
- 项目(160634)
- 科学(130438)
- 研究(123122)
- 基金(121535)
- 家(103331)
- 国家(102398)
- 科学基金(90532)
- 社会(84263)
- 社会科(79998)
- 社会科学(79981)
- 基金项目(63514)
- 省(59881)
- 教育(54887)
- 自然(54362)
- 自然科(53223)
- 自然科学(53213)
- 自然科学基金(52400)
- 划(49144)
- 编号(48304)
- 资助(48285)
- 成果(39390)
- 部(37474)
- 国家社会(36630)
- 创(36351)
- 业(35735)
- 重点(35448)
- 发(34630)
- 制(33680)
- 教育部(33252)
- 创新(33164)
- 期刊
- 济(137004)
- 经济(137004)
- 研究(82605)
- 财(57666)
- 中国(52293)
- 管理(43647)
- 农(35995)
- 科学(32990)
- 学报(30510)
- 大学(25242)
- 财经(25223)
- 融(25038)
- 金融(25038)
- 农业(24842)
- 学学(24025)
- 经济研究(23711)
- 技术(22195)
- 业经(22151)
- 经(21850)
- 教育(20366)
- 问题(18012)
- 业(16085)
- 贸(15767)
- 世界(15600)
- 技术经济(15025)
- 财会(14528)
- 会计(14159)
- 国际(13280)
- 现代(13037)
- 商业(11806)
共检索到394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陶勇
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是中国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经济转轨时期直接参与或干预经济发展活动的特有现象。本文分析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化行为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城市"的变迁过程。文章以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从地方政府"企业财政"和"土地财政"两大模式的视角,对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变迁进行了解释。同时,也总结了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得与失,并从财政改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治理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敏 马万里
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呈现出财政纵向失衡的典型特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体制安排与激励设计,既要保证中央权威又需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财政纵向失衡的体制安排表明,中央政府在“赋权-控权”的过程中主导着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发展积极性,寻求调动地方经济积极性与维护中央权威的动态平衡,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财政激励制度。然而,财政纵向失衡在激励地方政府经济竞争行为的同时,也会诱发地方政府的偏离行为,此时需要中央政府的干预和纠偏。合理解释财政纵向失衡安排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约束,深入刻画中央财政控权与地方自主理性行为之间的动态博弈,是深刻理解中国式财政改革逻辑的关键。由此,未来推动现代化财政体制改革应延伸至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引导和重塑,由激励机制的单向逻辑走向治理权力的综合逻辑,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谭小芬 张文婧
基于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本文考察了财政分权对企业杠杆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地方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平均而言当地企业杠杆率水平越低。财政分权对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影响表现为挤入效应,而对非国有企业则表现为挤出效应。背后的机制在于,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地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改变了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造成国企和民企在融资能力上的差异。企业与地方政府政治联系越密切或者信贷约束程度越低,财政分权对其杠杆率的挤出效应就会越小。本文认为,企业杠杆率的结构性失衡是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微观表现,应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针对不同部门分类施策,同时规范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统一监管、强化地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稳定宏观杠杆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提供制度保障。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付景涛 倪星
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机制由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及其财政活动、财政利益相关者及其财政问责构成,是对地方政府财政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的概括。经济、政治和行政制度决定着财政责任机制及其变迁,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政治弱化+中央政府集权"的制度组合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政治弱化+中央政府放权"的制度组合下,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机制都不够完善,可行对策是从政治、行政和财政三个层面上推行分权改革并提供配套措施。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非 杜金岷 杨贤宏
本文借助中国2007—2014年上市企业与宏观经济数据集,检验财政R&D补贴及地方政府行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研究表明,财政R&D补贴所引致的企业创新投入产出效应有着极强的异质性。更进一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压力促进了财政R&D补贴效果,但财政失衡问题依旧是有效使用财政R&D补贴的桎梏。此外,政府强烈的补贴意愿有可能面临企业的"迎合"行为,并造成企业融资需求的挤出效果,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基于此,想要改善财政R&D补贴的创新绩效,就必须从绩效考核和财税激励结构入手,导出针对地区异质性的政策路径。特别地,如何释放财政R&D补贴信号,以实现"政府—市场"的联动,是实现企业创新驱动的重要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黎伟 叶显 常曦
本文借助中国2008—2018年上市企业微观数据与宏观层面的财政科技支出变量,实证分析"财政科技支出—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关系。与既有研究不同,本文进一步嵌入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能够针对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优化,对于非效率投资水平较高的企业而言,财政科技支出展现出更大的边际优化效果。财政科技支出对国有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对"高科技企业—非高科技企业"有明显的效率优化效果,对于非高科技企业这种抑制作用更明显。有效的政府激励制度是释放财政科技支出效力的重要条件。在较强的政府GDP竞争激励下,财政科技支出能展现出降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优化财政科技支出,改进政府激励制度,以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运行效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殷洁 张京祥 罗小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剧烈变迁,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国外地方政府转型研究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提出了“地方政府企业化”的概念,以指代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在转型中普遍表现出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行为模式。并将之与企业化政府、企业家城市、城市经营、城市管治等概念进行辨析。最后通过与西方地方政府转型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化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转型 地方政府企业化 中国城市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韩文琰
我国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以下简称专项债)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内容。从近些年全国与各省的审计情况看,我国的专项债既有包装、谎报、虚报收益违规发行问题,也有闲置不用、挪作他用、低效使用的情况,这些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发债初衷相悖离,难以达到政策预期效果,甚至出现收不抵支、以债养债现象,影响代际公平。本文在分析专项债主要风险点的基础上,从专项债的财政属性视角剖析专项债风险形成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发现:理论上,对专项债发挥财政政策工具作用的方向界定不准;制度安排上,赋予专项债过多的财政职能;实践中,地方政府存在“财政幻觉”。这些因素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使专项债不仅“偏航”,而且“走样”,不断泛化为“万能债”。对此,本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理论上追本溯源,厘定专项债的职能范围;第二,制度上革故鼎新,为专项债稳根固本;第三,实践中审时度势,用区块链技术为专项债保驾护航。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承礼
3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方政府与同一阶段不同层级或地域的地方政府,其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导因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对地方政府的不同激励与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附性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逐渐让位于合作;地方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进入了良性轨道;地方政府职能逐步从经济性向公共性过渡。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恒龙 康艺凡
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后果,财政分权导致政府间财政竞争,并改变了财政均等状况。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尤其是官员委任制以及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使得政府间财政竞争更易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呈现结构性扭曲。因此,制订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并相应调整财政体制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政府行为 地方政府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马海涛 秦士坤
财政规则是各国应对财政危机、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现有研究较少探讨地方层面的财政规则执行。基于预算软约束理论,以2014—2020年中国20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财政部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领域制定的“10%红线”规则设计断点回归模型,检验PPP规则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发现:第一,由于缺乏法定性与透明度,PPP规则存在“软约束”现象,这一现象与债务规则的“硬约束”形成鲜明对比;第二,PPP规则的执行效果具有异质性,即对于可自由支配度较高的经济类项目更具规制效果,而对支出偏刚性的民生类项目约束力不足;第三,对于存在合规风险的项目,企业倾向于通过组建联合体的形式分散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了加强财政规则法定性与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必要性,建议加快相关财政规则的立法工作,提高财政预决算的信息披露程度,从而增强财政规则执行效果,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郝宏杰 付文林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中,政策性因素更明显。针对我国服务业增长的阶段性、地区异质性特征带来的总量滞后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财政分权影响地区服务业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利用1980-2016年30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财政分权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中国特色财政分权体制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因而在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上,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和阶段,会区别性选择更有利于体现经济增长政绩考核的产业,影响服务业增长地区的差异性和阶段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服务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并呈现非线性特征;进一步利用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地区经济发展对财政分权的服务业增长效应存在双重门槛,在低收入阶段,财政分权加强会阻碍服务业增长,在中等收入阶段,财政分权对服务业增长的阻碍作用明显弱化,在高收入阶段,财政分权显著促进服务业增长。本文解释了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及个别地区服务业快速增长的现象,同时认为,随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或超过高收入门槛,扩大财政分权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增长,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制度,改进地方官员考核机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谢平 张春燕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废止再到恢复的历程,期间中央政府始终主导着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的变迁方向。随着财政分权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的制度需求也逐渐得到重视。由此,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和品种均日益扩大。通过引入SSP范式制度变迁分析,从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初始结构、所处市场的状态、上层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结果等层面分阶段解析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的变迁历程,根据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变迁所因循的路径依赖以及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中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制度需求与博弈过程,可判断未来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变迁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
财政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债券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兴龙
一、引言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 789.05亿元,比2010年年底增加38 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风险总体可控,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部分地方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等等。随着新一轮政治周期的开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但被写入中央和各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治理问题,已演变成关乎公共财政转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辉 杨烨 马月 向可
文章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下,从财政分权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SDM)研究发现:首先,考虑空间溢出和效应分解的财政分权具有"舍己为人"的雾霾污染效应。政府科技支出存在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不利于减轻本地区雾霾污染,但对地理或经济因素邻近地区形成"警示效应"。其次,受财政分权影响的政府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的结果有: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损人利己"的雾霾污染效应,即证明了"邻避主义"效应的存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不利于本地区雾霾污染问题的解决但有助于缓解邻近地区雾霾污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