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36)
2023(14719)
2022(12781)
2021(12116)
2020(10078)
2019(23390)
2018(22814)
2017(44261)
2016(23936)
2015(26780)
2014(26412)
2013(26342)
2012(24305)
2011(22064)
2010(21747)
2009(19885)
2008(19277)
2007(16659)
2006(14271)
2005(12667)
作者
(68068)
(56603)
(56053)
(53732)
(36107)
(27065)
(25518)
(22148)
(21461)
(20095)
(19243)
(19203)
(17899)
(17852)
(17665)
(17501)
(16755)
(16549)
(16130)
(16094)
(13883)
(13823)
(13637)
(12761)
(12613)
(12534)
(12505)
(12182)
(11385)
(11236)
学科
(99583)
经济(99471)
管理(68254)
(63513)
(51438)
企业(51438)
方法(48949)
数学(43542)
数学方法(43163)
中国(27790)
(26199)
(25458)
(20647)
业经(20180)
(19584)
贸易(19576)
(19070)
地方(18383)
(17525)
农业(17143)
技术(15184)
(15027)
财务(14963)
(14958)
金融(14957)
财务管理(14933)
(14922)
环境(14898)
银行(14882)
(14656)
机构
大学(343298)
学院(337888)
(143777)
经济(141116)
管理(134748)
理学(117892)
研究(117412)
理学院(116608)
管理学(114801)
管理学院(114182)
中国(87674)
(72777)
科学(71067)
(65583)
(58440)
(54163)
研究所(53638)
财经(53317)
中心(52047)
业大(50074)
(48994)
北京(46187)
(45861)
经济学(45383)
(43309)
师范(42915)
农业(42669)
(42469)
经济学院(41150)
财经大学(40282)
基金
项目(236753)
科学(187230)
基金(175589)
研究(171792)
(153803)
国家(152640)
科学基金(130895)
社会(111110)
社会科(105554)
社会科学(105530)
基金项目(92351)
(88304)
自然(84548)
自然科(82635)
自然科学(82615)
自然科学基金(81189)
教育(77968)
(75655)
资助(73264)
编号(67307)
成果(54871)
(53987)
重点(52748)
(49713)
(48847)
国家社会(47200)
教育部(46605)
课题(46074)
创新(45708)
科研(45528)
期刊
(146972)
经济(146972)
研究(101848)
中国(60510)
学报(54666)
科学(50536)
(48195)
(48099)
管理(47857)
大学(41520)
学学(39191)
农业(34087)
教育(33876)
(28422)
金融(28422)
技术(26915)
财经(26334)
经济研究(25427)
(22523)
业经(21552)
问题(19518)
(18454)
(16658)
技术经济(16527)
图书(16453)
理论(16230)
科技(15795)
世界(15503)
(15101)
统计(14729)
共检索到483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冠琼  蔡芸  
本文将目前在管理学界广泛运用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引入到中国地方政府全要素生产率,即地方政府相对效率的实证性测量与评估之中;利用包含内容比较宽泛的8个指标,操作性地定义了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以及政府全要素生产率;利用 DEA 方法测算了1985年至2003年19年间中国地方政府全要素生产率每年的相对效率,并进行了规模收益性分解;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省份的相对效率变化状况,并对这种状况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政府生产率相对有效性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说明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对政府相对效率的影响;以及政府相对效率与政府管理制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冠青  李成友  王希希  
本文将城投债作为地方债的代理变量,在考虑了产业网络效应基础上,采用2009—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债务资金不同产业投向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债务资金投向不同产业所带来的产业拉动效应不同;(2)交通运输、建筑等基础建设类行业及金融、卫生等具有较强网络效应的行业投资更能带动实际产出增长;(3)分样本回归发现,东部地区房地产、卫生、文体等第三产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中部地区制造、建筑等第二产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东、中、西部呈现三次产业梯次布局。文章认为地方债可成为地方政府拉动实体经济的财政手段,但其有效性取决于是否投向相宜的产业、地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振   李泽浩  
地方政府竞争有多种政策工具支持,随着央地关系及财政支出分权程度的变化,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策略会有所调整,从而可能表现出显著的企业生产率效应。以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20年数据为样本,研究地方政府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地方政府所受的财政分权激励与政绩考核激励对这一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显著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竞争工具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效应;财政支出分权程度的提高,弱化了财政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强化了税收优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政绩考核导向由“增长速度”向“发展质量”的转变,增强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但也加深了地方面临的财政支出分权约束影响。因此,应积极推动央地财权事权关系再调整,优化设计地方政府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上的激励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冠琼  
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引入到中国地方政府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性测量与评估之中,操作性地定义了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以及政府全要素生产率,测算1985年至2003年中国地方政府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对生产率进行了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分解;分析不同时期政府生产率变化的特征,比较不同区域政府生产率变化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探讨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对政府生产率的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冀云阳  钟世虎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新口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传导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由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的资本配置效率下降是造成上述负面影响的重要机制;第三,在土地融资依赖度和市场化程度更低的城市,上述影响表现得更为突出;第四,进一步分解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主要降低了规模效率。文章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以财政分权改革为契机,选择中国2000—2015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探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两者的交互项都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只是因为地区的差异而表现出促进效果的不同。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完善财政分权改革的措施,为各地政府搭建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助推地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婉  江南  
运用"利维坦"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并解释了这种影响方式与"利维坦"模型不同的根源。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追求财政规模最大化的倾向及争夺税源的财政竞争,使得当中央政府将更多的支出权力和职责转移给地方政府时,会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而收入分权的约束作用,却因为地方政府在收入自主权上的缺失,使其无法产生影响。将收入和支出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当地方自己组织的收入越不能满足支出需要只能仰赖中央政府的补助时,就会越增加这种扩张的趋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淑云  曾龙  李伟华  
在分析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竞争过程中的土地价格竞争、土地财政依赖与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分析与检验方法对2003—2014年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土地出让竞争行为与经济发展效率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出让价格竞争与城市生产率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说明合理的土地低价出让行为有利于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财政依赖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与错配,抑制了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土地出让价格竞争和土地财政依赖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地方政府通过适当的土地低价出让价格来招商引资,并减少政府土地财政依赖,优化地方政府产业结构、引导市场竞争以及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等方式来提高城市生产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淑云  曾龙  李伟华  
在分析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竞争过程中的土地价格竞争、土地财政依赖与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分析与检验方法对2003—2014年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土地出让竞争行为与经济发展效率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出让价格竞争与城市生产率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说明合理的土地低价出让行为有利于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财政依赖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与错配,抑制了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土地出让价格竞争和土地财政依赖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地方政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胥英伟  胡东兰  李勇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政府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中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量化并探究其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成果较为少见,已有成果中大多立足于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等某一具体领域或旅游、科技等某一具体产业部门来探究地方政府行为对它们的影响作用,而着眼于地方政府行为与服务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成果鲜见。本文突破已有成果在政府行为量化方法、研究领域、指标选取、实证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以2008-2018年中国31个省级单位为样本,将服务业地方政府行为细化为7个二级分项指标及19个三级分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各分项指标进行整合,并用动态面板SYS-GMM估计方法对地方政府行为与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细致测算、分析,以期科学、深入地探究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力求为我国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提供一个快速、高效发展服务业的可靠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海涛  李成明  董志勇  
本文基于1998—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地方政府干预对省级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地方政府干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干预的生产率损失明显大于西部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干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地方政府干预随着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推动作用。当越过第二重门槛,地方政府干预将带来生产率损失,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各个省份均已越过第二重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持续走低的现象,为简政放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建东  程树磊  姚涛  
近年来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然而其调控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选用全国40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市级面板数据模型对住房供求、地方政府行为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效果差强人意,除了住房市场供求状况影响房价变化外,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研究显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会造成房价的显著波动。基于实证结果,笔者从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增强地方政府财力等两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杰刚   杨军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利用200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横向政府竞争与纵向政府竞争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竞争以及省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纵向竞争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着“U”型关系。此外,纵向政府竞争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纵向政府竞争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可知,横向政府竞争在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而纵向政府竞争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构建横向财政协调机制和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弹性调整央地之间的财政分权比重、营造良好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了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少飞  官峰  高斯达  陈雷雨  
文章以1996-2010年募集资金投向发生变更的观测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换届对企业募集资金后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方政府换届年度,面对可能出现的政策调整,并基于与政府建立新关系的需要,企业更有可能变更其所募集资金的投向。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其他年度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相比,发生这种变更后企业获得更加宽松的信贷融资和相对正面的经济后果:虽然收益下降,但资本市场反应和企业会计业绩较好,投资效率较高,这一结果在民营企业中更加显著。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俊  孟庆玺  
本文从微观视角研究了地方政府干扰货币政策的经济后果、制度根源及其主要路径。基于2003—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发现,当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紧缩时,企业投资随之下降,但受到地方政府干预较强的企业下降幅度较小;这一现象在政绩诉求较高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扰主要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配置来实现的。在改变样本、更换主要变量的衡量方法、使用SyStem Gmm估计以及考虑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本文的发现不仅为"政治锦标赛"理论提供了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地方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行为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