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59)
- 2023(8271)
- 2022(7093)
- 2021(6929)
- 2020(5982)
- 2019(14071)
- 2018(13678)
- 2017(26275)
- 2016(14264)
- 2015(16411)
- 2014(16133)
- 2013(15727)
- 2012(14541)
- 2011(13226)
- 2010(13365)
- 2009(12419)
- 2008(12138)
- 2007(10299)
- 2006(9069)
- 2005(8273)
- 学科
- 济(63496)
- 经济(63434)
- 管理(37614)
- 业(32359)
- 方法(32131)
- 数学(29603)
- 数学方法(29038)
- 企(26033)
- 企业(26033)
- 中国(19188)
- 财(14714)
- 农(14025)
- 贸(13788)
- 贸易(13777)
- 易(13517)
- 学(11244)
- 业经(11040)
- 地方(10952)
- 制(10554)
- 理论(9111)
- 融(9006)
- 金融(9006)
- 银(8979)
- 银行(8971)
- 农业(8954)
- 出(8867)
- 行(8702)
- 环境(8672)
- 和(8203)
- 技术(8125)
- 机构
- 大学(202909)
- 学院(200212)
- 济(90623)
- 经济(89184)
- 管理(76334)
- 研究(72402)
- 理学(66229)
- 理学院(65504)
- 管理学(64066)
- 管理学院(63691)
- 中国(55556)
- 京(43487)
- 科学(42349)
- 财(40672)
- 所(36359)
- 研究所(33219)
- 财经(32334)
- 中心(31995)
- 农(29975)
- 经济学(29940)
- 经(29769)
- 北京(28052)
- 江(27520)
- 业大(27150)
- 经济学院(26984)
- 院(25887)
- 范(25264)
- 师范(25007)
- 财经大学(24321)
- 农业(23659)
- 基金
- 项目(136038)
- 科学(108032)
- 基金(101499)
- 研究(98106)
- 家(89423)
- 国家(88827)
- 科学基金(75770)
- 社会(64305)
- 社会科(61236)
- 社会科学(61223)
- 基金项目(51723)
- 省(49751)
- 自然(48208)
- 自然科(47236)
- 自然科学(47229)
- 自然科学基金(46392)
- 教育(46243)
- 资助(44354)
- 划(43173)
- 编号(37268)
- 部(31877)
- 重点(31106)
- 成果(30921)
- 发(28903)
- 创(28295)
- 国家社会(28183)
- 教育部(27674)
- 中国(27041)
- 课题(26812)
- 创新(26642)
共检索到296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植 杨冠琼
笔者以1978年至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比较不同模型在相同的样本空间下的估计结果,认为基于"Barro法则"的劳均模型与门槛回归方法对中国的实际拟合较好,其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地方政府的最优规模大约为11%。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芸 杨冠琼
在Barro的政府规模的内生决定理论框架下,运用中国省级地方政府规模的面板数据,实证性地估计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最优财政规模区间以及分区域地方政府的最优财政规模区间。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地方政府一般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是生产性的,但一般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规模过大;政府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的边际产出均显现出随其规模扩大而缩小的效应;中国地方政府一般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的实际规模均远远大于平均最优规模。
关键词:
政府最优规模 一般财政支出 地方政府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婉 江南
运用"利维坦"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并解释了这种影响方式与"利维坦"模型不同的根源。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追求财政规模最大化的倾向及争夺税源的财政竞争,使得当中央政府将更多的支出权力和职责转移给地方政府时,会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而收入分权的约束作用,却因为地方政府在收入自主权上的缺失,使其无法产生影响。将收入和支出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当地方自己组织的收入越不能满足支出需要只能仰赖中央政府的补助时,就会越增加这种扩张的趋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夏诗园
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联动性,使用中国30个省份2007—2017年数据采用面板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市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在考虑金融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金融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门槛面板模型。实证结果显示,首先,在控制其他经济变量的情况下,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间呈正向变化关系,即地方政府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对政府债务的承受能力就越大。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越高,政府的信用水平也越高,可获得的债务融资规模也越大。其次,在其他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地区GDP水平及财政平衡变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越平衡的地区,资金越充足,需借贷的债务规模也越小。另外,金融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存在"门槛效应",且在不同区间对政府债务风险起不同作用。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门槛值也较高。金融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门槛值相对较低。而一旦地方政府规模超过最高门槛值,地方政府较难通过金融市场来缓解债务压力。最后,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实和经济发展现状,提出防范和监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庄佳强 陈志勇
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卖地融资""举债融资"和"合作融资"三种融资模式的梳理,从来源、性质、结构、不确定性程度多个方面比较了上述模式的财政风险差异及其量化效应。研究发现,三类融资模式隐含不同的财政风险,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而三者的交叉地带又增加了中短期内财政风险集聚的可能。结合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从财政体制改革和融资模式完善两个层面提出以预算管理控制显性风险、以制度优化来化解潜在风险等对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庄佳强 陈志勇
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卖地融资""举债融资"和"合作融资"三种融资模式的梳理,从来源、性质、结构、不确定性程度多个方面比较了上述模式的财政风险差异及其量化效应。研究发现,三类融资模式隐含不同的财政风险,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而三者的交叉地带又增加了中短期内财政风险集聚的可能。结合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从财政体制改革和融资模式完善两个层面提出以预算管理控制显性风险、以制度优化来化解潜在风险等对策。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秦强
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政治维持关系,即当地方出现财政风险时,中央不会坐视不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放任预算外资金规模的膨胀;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扩大转移支付(特别是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来援助地方。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的膨胀没有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中国式财政分权 政府规模 预算软约束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传勇 巩腾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转型调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亟待转型,厘清土地财政的动机是关键。本文首先从分税制改革、土地供应制度、政绩考核机制等维度探讨土地财政背后的制度环境并估算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规模;接着采用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政绩考核"内外因两个方面检验土地财政的动机,发现地方政府受"政绩考核"的激励要远大于自身的"财政压力"。
关键词:
土地财政 规模估算 动机 转型路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丽娟 毛程连
传统地方政府竞争多以税收竞争和公共支出竞争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则关注了我国特有的土地优惠政策竞争。基于我国29省市区2003-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土地优惠政策竞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尽管就全国范围看,地方政府已就土地优惠政策展开了积极竞争,并且经济水平相近地区要比地理位置相邻地区竞争效应更为显著。而从分地区来看,观测期内只有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土地优惠政策的竞争效应,东部和中部地区并没有采取与西部地区一致的土地优惠竞争策略。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璇 张梅青 唐云锋
基于中国金融安全战略,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构建动态SDM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均存在空间依赖性,并且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负向直接影响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结构异质性看,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分别存在负向和正向的直接影响,以及正向和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使用深度仅存在负向直接影响。从区域异质性看,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为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效应均为负向,而西部地区存在负向直接影响和“由促转抑”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从动态视角揭示了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机制,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穷志 崔邦
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但能否实现这一预期政策目标,取决于政府债务规模是否适度。理论模型表明,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政府债务规模是存在的,而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理论命题。基于2003~2017年样本数据研究发现,促进中国省级政府经济增长的最优债务规模转折点大致在20%~25%之间,东中西部地区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效应的转折点分别是25.2%、23.3%和20.1%。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债实现经济阶段性增长,但应该控制其合理规模,并理顺地方政府债务作用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群力
本文通过研究财政支出和政府消费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估计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最优规模。采用Bar-ro和Karras的分析方法,利用我国28个省市区1978~2004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Barro规则”。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消费是显著生产性的,但财政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均提供过度,最优政府规模为10%(±1%),比实际政府规模要小,且财政支出及政府消费的边际产出与相应的政府规模显著负相关。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玉清 杨栋
目前学术界对政府预算收支关系争论的焦点集中于预算收支因果联系,并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收支同步论、以收定支论和以支定收论。本文主要在中国1978~2005年经验数据基础上,考察中国政府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关系,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Dickey-Fuller序列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分析以及经GTS理论修正后的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约束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中国政府预算支出到预算收入之间并不存在短期因果反馈效应,但具有长期因果联系,从而证明了长期内以支定收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博 杨秀云 张耀宇 王誉霖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互动干预对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中国各城市之间的政府土地出让干预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无论是地理位置相邻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彼此间的工业用地出让互动干预都会进一步降低区域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从全国层面来看,相对于"经济意义"相邻的城市,"地理意义"相邻的城市其政府工业用地出让互动干预对用地效率表现出更强烈的负向影响;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来看,政府工业用地出让互动干预对用地效率的负向影响,呈现出自东向西愈来愈强的现实特征。研究结论:应深化工业用地出让制度改革,减少地方扭曲地价行为,并构建相适宜的综合考核体系,推动城市间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魏巍 夏连虎
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工业资本等要素配置效率是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政府主导、投资驱动的工业发展模式下,结合地方债务压力和金融发展差异门限变量,在非线性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地方债务规模与工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渐进演变关系。研究发现,适度的地方债务规模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但随着债务压力增加,举债对资本配置的正效应逐步减弱并产生负效应。究其原因,适度举债能补齐工业基础设施短板,压低土地成本,对工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从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但过度举债推升财政风险,占用信贷资源并强化企业融资约束,造成资本配置低效率。此外,研究发现,地方信贷规模提升,能缓解举债的融资约束,促进工业行业间的资本流动;而工业金融深化程度提高,能增强市场竞争机制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缓解举债造成投资错配,从而增强资本配置效率。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举债应更理性、适度、规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检验与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省际数据比较
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选择策略与偏向——基于企业异质与Heckman两阶段模型的检验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激励契约设计——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中国三类自然资本的关键性检验与分析:1949—2007年
我国地方政府水利投资的实证检验——基于“倒U型”曲线的分析
地方政府最优财政债务资金结构模型设计与分析
地方政府环境文件信号被定价了吗?——基于资本成本视角的检验
自由、合作、政府引导:三类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国际比较
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再检验
外资开放和人口流动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