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42)
- 2023(8845)
- 2022(7358)
- 2021(6842)
- 2020(5659)
- 2019(12948)
- 2018(12553)
- 2017(23653)
- 2016(12697)
- 2015(14528)
- 2014(14283)
- 2013(14546)
- 2012(14014)
- 2011(13184)
- 2010(13158)
- 2009(12149)
- 2008(11780)
- 2007(10260)
- 2006(9495)
- 2005(8803)
- 学科
- 济(83494)
- 经济(83432)
- 管理(30318)
- 方法(30206)
- 业(28580)
- 数学(27797)
- 数学方法(27612)
- 中国(20381)
- 地方(19716)
- 企(19058)
- 企业(19058)
- 农(17530)
- 学(14329)
- 贸(14119)
- 贸易(14112)
- 地方经济(13777)
- 易(13693)
- 业经(13571)
- 农业(12245)
- 财(11456)
- 环境(11280)
- 制(10632)
- 融(10422)
- 金融(10421)
- 发(9789)
- 银(9391)
- 银行(9366)
- 行(9186)
- 关系(8854)
- 和(8586)
- 机构
- 大学(201857)
- 学院(198083)
- 济(104318)
- 经济(102889)
- 研究(80014)
- 管理(71256)
- 理学(61371)
- 理学院(60580)
- 中国(60200)
- 管理学(59767)
- 管理学院(59386)
- 科学(45018)
- 京(43118)
- 财(41752)
- 所(41058)
- 研究所(37517)
- 经济学(35665)
- 农(34160)
- 财经(34159)
- 中心(33942)
- 经济学院(32037)
- 经(31227)
- 北京(27955)
- 业大(27777)
- 院(27657)
- 江(27328)
- 农业(26904)
- 科学院(25558)
- 范(25454)
- 财经大学(25422)
- 基金
- 项目(130505)
- 科学(103810)
- 基金(98958)
- 研究(93607)
- 家(87736)
- 国家(87130)
- 科学基金(73144)
- 社会(65271)
- 社会科(62140)
- 社会科学(62128)
- 基金项目(51091)
- 省(46028)
- 自然(44285)
- 自然科(43283)
- 自然科学(43271)
- 自然科学基金(42561)
- 资助(41664)
- 教育(41355)
- 划(40133)
- 编号(33784)
- 部(31073)
- 发(30440)
- 重点(29981)
- 国家社会(29718)
- 中国(28147)
- 成果(27610)
- 教育部(26786)
- 创(26197)
- 发展(25354)
- 人文(25307)
共检索到304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锋 张宗益 喻冬梅
本文采用增长会计法对我国各省市的劳均产出差异的来源进行了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是我国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制度、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历史原因造成全要素生产率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力发展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加速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地区差异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姬超
过度投资导致了资源使用效率下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鉴于对全国整体的分析忽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结构性问题,本文5个经济特区作为实证对象,从资本密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两个方面对投资效率进行分解,并对这两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加以验证。结果显示:(1)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投资短暂降低了投资效率,但由于制度红利释放的增长效应大幅提高了TFP水平,投资效率随之提高;(2)不同发展场景中的投资效率演变特征有所不同,不应全盘否定投资的积极意义;(3)TFP变化与资本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全国层面体现为倒U形曲线,在区域层面却可能体现为正U形曲线;(4)持续的经济增长在根本上依赖于TFP水平提高,为此...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广生 黄祎 田海峰 王凤萍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能源效率指标进行分解,考察了1986—2010年间我国各地区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按贡献大小的排列分别是技术进步、投入替代变化与效率改善。总体上看,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要大于投入替代。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存在密切关系;(2)尽管地区间"能源效率缺口"绝对量在逐年扩大,但表现出一定的追赶与收敛趋势。能源效率的地区结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3)在能源效率变化的三个分解项中,投入替代变化的差异是影响地区间能源效率差异的首要因素。以上分析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及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收敛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书杰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领域。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投入的资源(包含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其最大效用是终极目标。文章基于新古典学派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理论,通过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测算与比较进行实证分析,并提供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向效率型增长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比较分析 区域经济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慧 王怀明 孟令杰
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以及地区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待验证的假说:农业产出的省级地区差异主要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为验证该假说,本文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算了各地区不同年份的要素弹性,据此将农业产出来源分为投入要素的累积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并进一步采用方差分解的办法,考察了样本期间内农业产出的地区差异的来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华军 彭莹 裴延峰 贾文星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将加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文章首次尝试将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应用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采用2001-2015年中国分省数据,利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基于全样本、分时期和逐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存在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强度远低于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在地区经济差距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始终扮演主要角色。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在短期内很难超越资本积累和城市化而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加注重发挥资本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和城市化的空间均衡发展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作用。同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新动能的空间均衡发展,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自然 陆明涛
本文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西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穆沙江·努热吉 艾丽菲热·艾尼瓦尔
口岸经济作为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引擎,对提高载体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测度2010—2019年中国7个沿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和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考察口岸经济对沿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提出以口岸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沿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口岸经济对提升沿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强,对西北地区的提升作用次之,对东北地区的提升作用较弱;口岸产业发展对西南和西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明显,对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口岸基础设施对西北和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相等并大于东北地区;口岸对外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对东北和西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一定的提升效应,对西北地区的提升效应不显著;口岸支持政策仅对西北地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较强的促进作用,对西南和东北地区促进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沿边地区 口岸经济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智勇 胡永远
文章选取要素投入及其使用效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根据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结合技术进步对要素边际生产率、要素积累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构建了"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要素边际生产率—要素积累—经济增长"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1978~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贡献率远高于其他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比较"课题组 朋琳
本文分别从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研究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区域层面,分别采用基于C-D生产函数的索洛残差法和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和11个省市的TFP。结果显示,2002—2016年,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和11个省市TFP增速均保持先"M"后"N"型趋势;技术进步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在产业层面,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工业和服务业TFP。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工业TFP指数较高,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服务业TFP指数较高;技术进步对长江经济带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推动作用突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谦 董玥 宋齐芳
文章基于中国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与SE-SBM-DEA模型相结合的固定参比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度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地区、省级层面进行分析,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最高,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21个省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增长趋势,9个省份呈负增长趋势;金融发展规模对全国层面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禀赋结构呈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贾俊雪
本文首先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中国各省份1979~2003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从而对中国省份经济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对中国省份经济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和相对技术进步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分析表明,中国省份经济增长差异较大且有逐步增大的倾向,主要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尤其是技术进步率差异较大且逐步增大所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宝华 谢忠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梳理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现状后,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在不考虑低碳因素下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收敛性进行了解析。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军 施少华
本文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作者发现,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1978年的TFP水平与1952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但是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