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34)
- 2023(5993)
- 2022(5062)
- 2021(4944)
- 2020(3988)
- 2019(9520)
- 2018(9103)
- 2017(17118)
- 2016(9221)
- 2015(10402)
- 2014(9946)
- 2013(10151)
- 2012(9513)
- 2011(9003)
- 2010(8722)
- 2009(7984)
- 2008(7753)
- 2007(6542)
- 2006(5878)
- 2005(5327)
- 学科
- 济(46096)
- 经济(46061)
- 方法(21108)
- 业(20947)
- 数学(19929)
- 数学方法(19825)
- 管理(19786)
- 中国(14871)
- 农(13476)
- 企(12767)
- 企业(12767)
- 贸(11033)
- 贸易(11028)
- 易(10813)
- 农业(9216)
- 地方(8428)
- 业经(7722)
- 学(7344)
- 财(7316)
- 制(6983)
- 环境(6977)
- 发(6345)
- 关系(6340)
- 出(6311)
- 银(6161)
- 融(6157)
- 金融(6156)
- 银行(6141)
- 行(6041)
- 体(5049)
- 机构
- 大学(138363)
- 学院(134714)
- 济(69069)
- 经济(68259)
- 研究(55453)
- 管理(49171)
- 理学(42892)
- 中国(42456)
- 理学院(42323)
- 管理学(41774)
- 管理学院(41521)
- 科学(31667)
- 京(30238)
- 所(28166)
- 财(26822)
- 研究所(26087)
- 农(25795)
- 经济学(23856)
- 中心(23682)
- 财经(22411)
- 经济学院(21640)
- 经(20801)
- 农业(20436)
- 业大(20409)
- 北京(19499)
- 院(19237)
- 科学院(18095)
- 范(17538)
- 师范(17377)
- 江(17244)
- 基金
- 项目(94337)
- 科学(75520)
- 基金(72823)
- 研究(67333)
- 家(65491)
- 国家(65045)
- 科学基金(54390)
- 社会(46885)
- 社会科(44653)
- 社会科学(44643)
- 基金项目(37800)
- 自然(33485)
- 自然科(32767)
- 自然科学(32757)
- 自然科学基金(32259)
- 省(31730)
- 资助(30225)
- 教育(30119)
- 划(28898)
- 编号(24158)
- 部(23175)
- 中国(21995)
- 国家社会(21872)
- 重点(21867)
- 发(21316)
- 教育部(19891)
- 成果(19651)
- 创(19203)
- 人文(18315)
- 创新(18208)
共检索到199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言 高波 雷红
研究目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要素生产率的变迁。研究方法: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78~2016年的数据,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层面切入,兼顾要素配置效率和要素生产率协调度,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要素生产率变迁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从要素生产率来看,东部地区的要素生产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所有地区的劳动力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都保持着稳定的上升态势,而资本生产率则呈下降态势;从要素配置效率来看,除了劳动力配置效率,西部和中部地区都要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先降后升,资本配置效率和全要素配置效率先升后降,中部地区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和全要素配置效率都是先降后升,资本配置效率则呈下降态势,西部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和全要素配置效率呈上升态势,资本配置效率则是先升后降;除了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度,西部和中部地区都要高于东部地区,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生产率协调度呈下降态势,而资本生产率协调度则是先升后降,东部地区劳动力生产率协调度与资本生产率协调度呈上升态势,所有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度则都是先升后降。研究创新:从要素生产率、要素配置效率和要素生产率协调度等三个视角对中国地区层面的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价值:理解地区要素生产率的变迁,对实施通过提升要素生产率来增加产出的发展模式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心勇 赵丽芬
合理评价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32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49%,其增长主要来自制度变迁,这一结果与我们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及众多文献均较为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现2006—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地产拉动的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经济增长的模式在2006—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而随后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政策使其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凌云 程敏
文章在考虑劳动异质性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中存在的分歧,比较了各种处理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发现是否采用剔除方式处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结果的影响较大,但要素产出弹性对不同剔除方式以及劳动异质性并不敏感。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来自技术进步、创新和要素优化配置的贡献仍然很小。
关键词:
劳动异质性 状态空间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静 刘志迎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均产出收敛或发散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劳均资本积累的产出效应逐步降低,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逐步上升,生产率的突出作用已经超过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劳均产出增长中的首要力量,成为决定地区收入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言 樊学瑞
研究目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和资本两类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变动情况。研究方法:利用省级层面1978~2016年的相关数据,结合生产函数法,对地区劳动力和资本价格扭曲进行测算。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切入,综合协调度和PVAR模型,考察了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演变轨迹。研究发现:第一,多数省份劳动力价格扭曲有所恶化,且时间层面的波动性加剧,多数省份资本价格扭曲有所改善,且时间层面的波动性是先减弱后加剧。第二,劳动力价格扭曲协调度大致呈现改善的趋势,资本价格扭曲协调度则大致呈现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劳动力与资本价格扭曲协调度也大致呈现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第三,增加生产要素价格扭曲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资本价格扭曲的影响更显著且更具有持续性;经济增长能够显著降低资本价格扭曲。研究创新: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级层面的生产要素价格扭曲进行了测算,并构建了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协调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从经济增长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价值:加速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一步,揭示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变迁过程,是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前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雪梅
文章从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TFP高的地区与TFP高的地区相邻;TFP低的地区与TFP低的地区相邻;泰尔指数与TFP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结合实证结果和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条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宾 曾志雄
中国经济在2003~2007年间年增长率都超过10%,这与前期文献对中国增长后劲乏力的悲观预测似不一致。本文使用并延展Holz(2006)的资本存量序列,通过要素收入份额可变的增长核算法,重新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研究发现,世纪之交前后的TFP增长率并不像其他文献所报告的那样接近于零甚至为负值,其原因在于前期的文献采用了不合适的投资流量指标,高估了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进而低估了TFP增长率。这一结果将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核算 资本存量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徐家杰
Solow残差法在计量全要素生产率时忽略了制度因素,为此本文在构建模型时增加制度虚拟变量。通过用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中国1978年以采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很显著;但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却在低位徘徊。文章认为,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切实推动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以及加快立法,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公平和公正。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 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汝资 刘耀彬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二元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关键转型期,系统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变动特征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应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1978-2013年中国省际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释放期、震荡调整期、平稳增长期、结构调整期,发现不同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言
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但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于商品市场化改革,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依然存在。本文利用2000-2016年省级层面的相关数据,对地区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变迁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表明:(1)劳动力与资本价格扭曲虽主要表现为负向扭曲,但呈现改善的态势。(2)相邻省份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变动上具有较高的同步性,但同步性呈现减弱的态势。(3)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省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与经济总量之间主要呈正比关系,东北和中部地区内部省份劳动力价格扭曲与经济总量之间主要呈反比关系,而资本价格扭曲与经济总量之间主要呈正比关系。(4)增加对外贸易占比或降低国有和集体经济投资占比将有助于减轻劳动力与资本价格扭曲。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晨沛 李辉尚 曲春红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观察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趋势和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中国农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情特征,构建包含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变迁特征、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包含时间和空间因素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能够对要素产出弹性的时变和异质性进行估计,优于传统生产函数方法,能够得到省际差异的时变要素产出弹性,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显著性和经济学意义;对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发现,1978—2017年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为1.7%,高于中部的0.9%和西部的1.2%;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整体态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增速变化趋势趋同,但存在阶段性差异;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Dagum基尼系数均值为0.247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和西部区域内发展不均衡性高于中部地区,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是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时空异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区域内协同均衡发展格局亟待完善和转变。本文建议从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地区禀赋优势、健全完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软环境"等方面,加快推进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林辉 袁礼
技术进步向来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文献普遍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和要素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其中产业技术进步方向更是本领域的研究空白。文章通过CES生产函数,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法测算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并考察技术进步偏态下要素结构变迁及其对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发现:(1)我国各产业技术进步都呈偏向特征,要素禀赋不同引致技术进步方向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和产业差异,金融业与其他产业资本和劳动偏向交替变化特征不同,技术进步总体呈现劳动偏向性。(2)产业要素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动力来源差异明显,其中产业资本投资结构变动更多源于投资效益的变化,劳动力结构变动则主要来自投入效益和产业结构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性 要素结构 要素生产率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周明华
以我国29个省市的粮食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和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1978~2010年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升,代表创新效应的技术变化指数和代表追赶效应的技术效率指数都实现正增长;技术变化指数上升与国家农业政策相关,代表管理效率的纯技术效率指数与每亩收益水平相关;生产规模较大和中等的省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规模较小的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余泳泽
本文从省际劳动力投入质量和资本折旧率的异质化视角,对1978—2012年中国省际TFP进行了再估算。实证研究发现:(1)异质化视角下的中国TFP年均增幅为2.391%,主要来自规模效率改进(SE)和技术进步(TP);(2)考虑产能利用率后的纯化TFP得到明显提升,这说明中国近些年TFP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产能过剩问题;(3)从收敛性上来看,省际TFP的空间收敛速度有所下降,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空间收敛性较为明显,而技术进步空间收敛趋势较弱。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资本存量 纯化TFP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米运生 毛雅娟
类似于实际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不但是商业银行绩效增长的源泉,也是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快速提高,在国有银行中居较前位置,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也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而言,产权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