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3)
- 2023(12583)
- 2022(10610)
- 2021(9730)
- 2020(8297)
- 2019(19108)
- 2018(18501)
- 2017(34674)
- 2016(19087)
- 2015(21525)
- 2014(21253)
- 2013(21306)
- 2012(20033)
- 2011(18360)
- 2010(18094)
- 2009(16905)
- 2008(16772)
- 2007(14942)
- 2006(12841)
- 2005(11402)
- 学科
- 济(83972)
- 经济(83891)
- 管理(50936)
- 业(49698)
- 方法(39769)
- 企(37474)
- 企业(37474)
- 数学(36076)
- 数学方法(35825)
- 中国(23771)
- 农(23368)
- 财(20049)
- 贸(19471)
- 贸易(19466)
- 易(18974)
- 学(17623)
- 业经(16381)
- 农业(15909)
- 地方(15718)
- 制(14385)
- 环境(12893)
- 银(12615)
- 银行(12553)
- 融(12236)
- 金融(12233)
- 行(12026)
- 务(11601)
- 财务(11586)
- 财务管理(11558)
- 和(11424)
- 机构
- 大学(286939)
- 学院(283525)
- 济(124865)
- 经济(122806)
- 管理(105011)
- 研究(104248)
- 理学(91749)
- 理学院(90613)
- 管理学(89164)
- 管理学院(88651)
- 中国(77669)
- 科学(65739)
- 京(60542)
- 农(58542)
- 所(54832)
- 财(52877)
- 研究所(50675)
- 业大(47753)
- 农业(46989)
- 中心(46614)
- 财经(43561)
- 经济学(40145)
- 经(39795)
- 江(39754)
- 北京(38038)
- 院(36567)
- 经济学院(36559)
- 范(36066)
- 师范(35572)
- 科学院(32951)
- 基金
- 项目(195789)
- 科学(153122)
- 基金(145088)
- 研究(134331)
- 家(130700)
- 国家(129678)
- 科学基金(108429)
- 社会(88203)
- 社会科(83714)
- 社会科学(83686)
- 基金项目(76971)
- 省(73581)
- 自然(71347)
- 自然科(69765)
- 自然科学(69736)
- 自然科学基金(68569)
- 划(64071)
- 教育(60908)
- 资助(59074)
- 编号(50926)
- 重点(45019)
- 部(44338)
- 发(42676)
- 创(40533)
- 成果(40519)
- 科研(38616)
- 国家社会(38192)
- 创新(38151)
- 计划(37901)
- 教育部(37306)
- 期刊
- 济(129303)
- 经济(129303)
- 研究(80183)
- 学报(54502)
- 农(52139)
- 中国(50513)
- 科学(47454)
- 大学(39488)
- 财(39280)
- 学学(37712)
- 农业(35390)
- 管理(35085)
- 融(23469)
- 金融(23469)
- 经济研究(23135)
- 教育(22264)
- 财经(21753)
- 技术(20430)
- 业(20242)
- 业经(19920)
- 经(18803)
- 问题(17723)
- 贸(16776)
- 版(15067)
- 国际(14545)
- 世界(14470)
- 技术经济(14287)
- 业大(13890)
- 商业(13472)
- 统计(13379)
共检索到406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袁晓玲 屈小娥
文章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1985-2007年能源消费水平差异及特征,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把中国大陆30个省市能源消费状况划分为能源高消费区、能源中消费区和能源低消费区三个类型,三类地区能源消费差别显著。以此为依据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因素各不相同,各因素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影响差异明显。为了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三类地区应实行有差别的节能政策措施。
关键词:
能源消费 聚类分析 面板模型 计量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屈小娥 袁晓玲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海涛
本文通过对2000-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公司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具有其内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俊松 范英 吴晓华 孙德强
选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能源消费的规模、结构与效率在空间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之后,采用递阶偏最小二乘(Hi_PLS)模型对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辨析,结果表明:①能源消费总量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或北美、欧亚大陆及亚洲。人均能耗较高的国家则主要集中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区域或经济发达区;②结构方面,中东四国油气所占比例受其油气资源禀赋影响非常显著,它们除油气外的其它能耗几乎为0;③效率方面,能耗效率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欧洲、欧亚大陆及亚太地区,而北美、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国家能耗效率则较低;④全球尺度,对能源消费量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交通业与信息产业的活动(包括基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陈梦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陈梦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敬水 汪德兴
深入分析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挖掘地区节能降耗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地区能源效率现状和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能源效率差异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能源效率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梯状现象,能源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能源效率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资源禀赋比较丰富的西部内陆省份;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正在拉大而地区内部的能源效率差异则相对收敛;技术进步、
关键词:
能源效率 泰尔指数 技术进步 就业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梅 杜彦艳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备受到学术界关注,但现有文献多以全国或省域为研究对象,对地区差异关注不足。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借鉴面板协整理论,实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诸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及短期波动关系,发现产业结构及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各地区能源效率的共性因素,科技进步及能源消费结构是差别性因素,研究成果有助于政府根据各地区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国富 赵慧卿
使用LMDI分解方法,对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发现:按行业分解时,劳均资本与工业出口外贸依存度是总能耗增加的主要动因,而工业单位出口能耗变化则导致总能耗降低;按省区分解时,劳均资本与能源强度是影响总能耗的两大因素,但方向一正一负。西部地区能源强度高于东、中部地区,且下降速度缓慢,对西部地区总能耗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弱;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短期内应重点降低工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优化出口结构;长远而言,应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而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尤其应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与东、中部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走能源节约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 能源消费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宗义 刘静 刘亦文
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进一步促进能源综合利用,需要在区域层面对能源效率差异形成的因素作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促进宏观能源效率改进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200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能很好地消除各因素间多重共线性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选取了14个变量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政府影响力、制度因素、能源价格和地理因素这10个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以及煤炭消费比重的差异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