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77)
2023(7031)
2022(5767)
2021(5349)
2020(4265)
2019(9926)
2018(9495)
2017(17878)
2016(9189)
2015(10600)
2014(10375)
2013(10752)
2012(10508)
2011(10019)
2010(9883)
2009(9314)
2008(8873)
2007(7767)
2006(7254)
2005(6820)
作者
(27414)
(23151)
(23064)
(22116)
(14890)
(10965)
(10356)
(8908)
(8858)
(8373)
(8071)
(7555)
(7513)
(7449)
(7318)
(7161)
(6829)
(6684)
(6483)
(6018)
(5996)
(5548)
(5519)
(5311)
(5293)
(5183)
(4896)
(4628)
(4567)
(4531)
学科
(71422)
经济(71375)
方法(22881)
管理(22309)
数学(21207)
数学方法(21137)
(18636)
地方(18298)
中国(18051)
地方经济(13315)
(12866)
(12291)
企业(12291)
(11673)
贸易(11666)
(11316)
业经(10862)
(10685)
环境(9829)
(9750)
农业(8978)
(8822)
(8772)
金融(8771)
(8570)
关系(8013)
(7851)
银行(7850)
(7749)
经济学(7450)
机构
大学(150750)
学院(147811)
(85542)
经济(84478)
研究(62139)
管理(52231)
中国(47858)
理学(44534)
理学院(43945)
管理学(43500)
管理学院(43208)
(34003)
科学(32415)
(32271)
(31023)
经济学(30203)
研究所(28172)
财经(27672)
经济学院(27041)
中心(25779)
(25352)
(21647)
北京(21411)
财经大学(20590)
科学院(20103)
(19753)
(19429)
(19073)
师范(18975)
社会(17988)
基金
项目(94159)
科学(75818)
基金(72983)
研究(69558)
(63704)
国家(63306)
科学基金(53522)
社会(50499)
社会科(48115)
社会科学(48106)
基金项目(37443)
(31103)
自然(30607)
资助(30312)
自然科(29908)
自然科学(29899)
教育(29857)
自然科学基金(29413)
(27438)
编号(24317)
国家社会(23599)
(23095)
中国(22936)
(22672)
重点(21566)
教育部(20358)
成果(20040)
(19802)
经济(19649)
发展(19523)
期刊
(98674)
经济(98674)
研究(53668)
中国(27431)
(23605)
管理(20809)
科学(20460)
学报(19161)
(18585)
经济研究(18164)
财经(15675)
大学(15258)
(14766)
金融(14766)
学学(14557)
(13847)
问题(13461)
农业(12945)
(12847)
世界(12507)
国际(11858)
技术(11552)
业经(11174)
技术经济(9585)
统计(8824)
经济问题(8294)
教育(8153)
(7664)
资源(7570)
(7237)
共检索到234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承亮  
运用基于DDF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TFP进行再估算,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及来源进行扩展研究。研究发现,不考虑环境约束会高估TFP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已由"先减小后增加"转化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尽管区域间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仍是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区域内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已成为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要素投入是造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其作用在减弱,而TFP在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在增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明  黄慧  
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具有深刻的产业变动原因。文章以地区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进行产业分解进行和地区分解,分析了1990~2009年20年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和地区构成,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而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以及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承亮  岳宏志  
研究1978~2010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及区域来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已由"U"型转化为倒"N"型,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区域间经济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但区域内经济差距已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构成;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是当前中国实现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和整体经济协调发展应当重点关注的区域,其中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是亟待关注的重中之重,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是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研究还表明,要继续推进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要重视南部沿海的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干春晖  郑若谷  
本文借鉴泰尔熵的原理,构造了一个泰尔指数,用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已演变为倒"N"型,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从产业角度看,地区经济差距由产业内差距和产业间差距两部分组成。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内差距是地区经济差距的主体,产业间差距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种差距都具有明显的时段性特征。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如何变化,并且这种影响相当复杂,在各个时期明显不同。但长期看来,地区经济差距变化主要源自产业成长性的不同,产业结构影响微弱,产业结构调整只在短期内对地区经济差距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殿廷  葛岳静  
区域经济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存量和质量。东部沿海地区具有突出的经济优势,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及强度达到了空前水平,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指出,该地区资源供给及资源再生能力不足,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粗放和浪费,而且,伴随着经济增长也日益出现环境恶化的迹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芯  陆小莉  
文章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组合测度方法设计为基础,从全国、南北、三大地区和省域共4个层面探究了1990—2019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并对接下来5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走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第一,绝对离差、泰尔指数与阿特金森指数的组合测度结果表明,全国和南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均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第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教育水平和生产资料对东部地区不平衡的调节作用最强,政府干预、生产资料、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效应最大,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到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的逆冲击效应最为显著;第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不仅存在很强的时间依赖特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演变特征,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2016—2024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存在“倒U”型变化趋势,这也证实了政府干预过度会扩大地区差异、生产资料流动性加强与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彭国华  
本文从部门这个新角度分析了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差异问题。分析表明,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达75%。同时,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发散,但是省区发散并不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是发散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等部门是微弱发散的,而批零贸易餐饮业则显示出了微弱的收敛趋势。地区差距的87%来源于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虽然工业在1990~2002年有发散趋势,但是在1997~2002年的子时段里出现了绝对β-收敛和σ-收敛,这个新现象值得用未来更长的时间序列来检验。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高帆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研究了1978-2009年中国31个省份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以1990年和2003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出先缩减、后扩大、再缩减的"N"型变动趋势。在空间意义上,组内差距对地区差距变动的贡献度从77.49%降至39.20%,而组间差距的贡献度则从22.51%增至60.80%,组间差距越来越取代组内差距而成为地区差距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在动力意义上,1978-2009年,资本产出比、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对地区差距的贡献率分别为70.00%、18.72%和11.28%,资本产出比是引致地区差距变动的关键性因素,但1990年之后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明辉,陈晚清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经济地带有5次明显变化,可划分三个时期:1949—1972年,国家的发展重点在内地和三线地区,称为“平衡”增长区域战略;1973—1992年,将全国划分为“沿海”与“内地”、“边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993年以来实行了大规模开发长江沿岸地带构成“T”字型的宏观布局战略、划分“七大经济地区”等。最后,文章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对西部地区在新的世纪里实施大开发战略作了探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勇  王满仓  
基于转轨时期"市场成长"背景,将我国的经济周期分为体制性波动和市场性波动两个方面。进一步,根据改进的Koren和Tenreyro分解方法将我国的地区经济周期分为体制性波动、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三个方面。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周期呈现出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不断增强,体制性波动不断减弱的长期趋势;东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要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中西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要显著大于东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差异化的重要原因,而稳步的区域市场化推进策略,培育完善、健全的全国统一市场机制是实现我国经济周期"高位收敛"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何艳  
中国地区投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大于地区经济的不均衡,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到90年代后期则出现背离。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力资本等带来的投资效率提高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差距成为地区投资数量与效率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双发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目前国内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梳理国内学者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的研究文献,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解读、特征揭示、原因探究、机遇解析、挑战剖析和政策取向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当前全面把握和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有所裨益。现有研究呈现实证研究不足、偏重宏观经济层面等特点,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及经济新常态下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研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朱国林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殿明  韩金华  
缩小过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历史演变轨迹角度入手,通过勾勒建国6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轨迹及探询造成的原因,为当前缩小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蒋庚华  张曙霄  
首先,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其次,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对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均呈下降趋势,实证检验证明了地区经济差距是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