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80)
- 2023(9981)
- 2022(8298)
- 2021(7565)
- 2020(6252)
- 2019(14385)
- 2018(13823)
- 2017(26419)
- 2016(13964)
- 2015(15993)
- 2014(15745)
- 2013(16106)
- 2012(15573)
- 2011(14681)
- 2010(14716)
- 2009(13726)
- 2008(13346)
- 2007(11818)
- 2006(10894)
- 2005(9904)
- 学科
- 济(91966)
- 经济(91900)
- 管理(33774)
- 业(32511)
- 方法(31913)
- 数学(28587)
- 数学方法(28406)
- 企(23408)
- 企业(23408)
- 地方(22654)
- 中国(22260)
- 农(19765)
- 业经(17109)
- 学(16050)
- 地方经济(15654)
- 贸(14889)
- 贸易(14882)
- 易(14398)
- 农业(13569)
- 产业(13089)
- 财(12865)
- 环境(12286)
- 制(12040)
- 融(11336)
- 金融(11335)
- 发(10919)
- 银(10304)
- 银行(10279)
- 行(10098)
- 和(10075)
- 机构
- 大学(225268)
- 学院(222385)
- 济(114039)
- 经济(112473)
- 研究(88278)
- 管理(80916)
- 理学(69802)
- 理学院(68902)
- 管理学(67924)
- 管理学院(67508)
- 中国(65351)
- 科学(50586)
- 京(47948)
- 财(45314)
- 所(45171)
- 研究所(41365)
- 经济学(38466)
- 中心(37387)
- 农(37095)
- 财经(37078)
- 经济学院(34572)
- 经(33819)
- 江(31571)
- 北京(30752)
- 业大(30683)
- 院(30553)
- 范(29513)
- 师范(29265)
- 农业(29059)
- 科学院(28200)
- 基金
- 项目(146683)
- 科学(117318)
- 基金(110468)
- 研究(106158)
- 家(97313)
- 国家(96650)
- 科学基金(81608)
- 社会(73464)
- 社会科(69968)
- 社会科学(69950)
- 基金项目(57763)
- 省(53524)
- 自然(49343)
- 自然科(48206)
- 自然科学(48188)
- 自然科学基金(47412)
- 教育(46520)
- 划(46122)
- 资助(45213)
- 编号(38754)
- 发(35035)
- 部(34216)
- 重点(33926)
- 国家社会(32838)
- 成果(31913)
- 创(30319)
- 中国(30294)
- 教育部(29487)
- 发展(29166)
- 展(28778)
- 期刊
- 济(129924)
- 经济(129924)
- 研究(72809)
- 中国(41300)
- 农(34335)
- 科学(34273)
- 学报(34257)
- 财(31399)
- 管理(30782)
- 大学(26165)
- 学学(24955)
- 农业(23767)
- 经济研究(22767)
- 财经(20115)
- 融(19342)
- 金融(19342)
- 问题(17780)
- 经(17766)
- 技术(17583)
- 业经(17388)
- 教育(16115)
- 贸(15673)
- 世界(15139)
- 国际(14295)
- 技术经济(13606)
- 业(13142)
- 统计(12292)
- 经济问题(11063)
- 策(10579)
- 资源(10481)
共检索到339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敖荣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具有深刻的产业变动原因。以人均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进行产业分解和对泰尔指数进行地区分解,深刻分析了1990~2004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地区构成和产业构成,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而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制造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逐渐沦落为以农业与采掘业为主的外围区域,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也由此持续扩大。基于此,认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吕承超 索琪 杨欢
研究目标: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背景下,探究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1978~2017年省际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总体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差距分别为"东中西"和"南北"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东西"方向地区之间经济差距大于"南北"方向。全样本QAP回归结果表明,人均资本、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数量型因素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主导力量,而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等质量型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分时期、分年度和分地区的QAP回归结果存在异质性。研究创新:从"东中西"和"南北"两个视角,全面、系统地测度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趋势,并识别差距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价值:揭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趋势和差距来源,为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高帆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研究了1978-2009年中国31个省份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以1990年和2003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出先缩减、后扩大、再缩减的"N"型变动趋势。在空间意义上,组内差距对地区差距变动的贡献度从77.49%降至39.20%,而组间差距的贡献度则从22.51%增至60.80%,组间差距越来越取代组内差距而成为地区差距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在动力意义上,1978-2009年,资本产出比、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对地区差距的贡献率分别为70.00%、18.72%和11.28%,资本产出比是引致地区差距变动的关键性因素,但1990年之后资本劳动比和劳动参与率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干春晖 郑若谷
本文借鉴泰尔熵的原理,构造了一个泰尔指数,用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已演变为倒"N"型,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从产业角度看,地区经济差距由产业内差距和产业间差距两部分组成。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内差距是地区经济差距的主体,产业间差距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种差距都具有明显的时段性特征。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如何变化,并且这种影响相当复杂,在各个时期明显不同。但长期看来,地区经济差距变化主要源自产业成长性的不同,产业结构影响微弱,产业结构调整只在短期内对地区经济差距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兵 何巍
选取2001~2006年的西部12省的六项关键性指标,采用动态的因子分析方法把西部各省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根据不同地区的类型提出相应的措施来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
西部 经济差距 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明 黄慧
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具有深刻的产业变动原因。文章以地区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进行产业分解进行和地区分解,分析了1990~2009年20年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和地区构成,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而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以及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关键词:
地区差距 结构分解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何艳
中国地区投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大于地区经济的不均衡,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到90年代后期则出现背离。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力资本等带来的投资效率提高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差距成为地区投资数量与效率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地区经济差距 地区投资差距 泰尔指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斌 陈开军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度量了1981~2003年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差距及出口、进口贸易差异程度,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三者的变动趋势,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出现了先缩小后不断拉大的趋势,而地区对外贸易差异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为了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检验了三个变异系数序列的长期协整均衡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并刻画了其脉冲响应函数,发现地区对外贸易差异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地区经济差距 协整 比较优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兵 张明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轨迹,目前仍处在一个较高水平。基于协整等计量方法的实证分析表明,不同省份间经济发展差异与城市化水平和贸易发展密切相关,无论长期短期,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的差异,均与地区经济差距存在正向关联,是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揭示,"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并不是孤立分割的,正确认识三者关系,对于实现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市化 贸易开放 地区经济差距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金全 薛蔚雯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呈现以2013年为节点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基于包含产业结构变迁的三部门Mankiw-Romer-Weil扩展收敛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整体上能够促进省际经济收敛,但存在产业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工业在短期内对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流入服务业难以促进收敛。进一步研究表明,1998—2013年,相较东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强,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缩小,从而加快我国整体经济收敛;而2013年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方向与东部地区逐渐同步,均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省际经济收敛速度放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裴延峰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特征及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方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高度化两个层面,测度2000~201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采用Theil指数测度其空间差异,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阶梯式”的分布格局,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分时期考察结果则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逐步提升并超过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分地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不同,东部地区应注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则应该两者并重,西部地区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上发力。研究创新:从关系数据视角,应用二次指派程序揭示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价值:从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为理解地区经济差距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对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华军 彭莹 裴延峰 贾文星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换将加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文章首次尝试将关系数据分析范式应用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采用2001-2015年中国分省数据,利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基于全样本、分时期和逐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存在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强度远低于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在地区经济差距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资本积累和城市化始终扮演主要角色。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在短期内很难超越资本积累和城市化而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加注重发挥资本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和城市化的空间均衡发展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作用。同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新动能的空间均衡发展,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蒋庚华 张曙霄
首先,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其次,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对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均呈下降趋势,实证检验证明了地区经济差距是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旅游服务贸易 地区经济差距 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俞彤晖
以中国199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面板门槛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流通产业集聚、地区经济效率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流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效率之间具有典型非线性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流通产业集聚抑制地区经济效率提升,当经济发展水平跨越一定门槛值后,流通产业集聚开始对地区经济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第二,流通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动态关联。第三,地区经济效率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且在流通产业聚集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
流通产业集聚 地区经济效率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樊纲
本文考察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 ,分析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配置与流动状况及其动因 ,考察这些因素对地区差距变化的作用 ,同时也考察制度变革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地区差距变动的未来趋势 ,并分析在不妨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 ,哪些政策因素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关键词:
地区发展 收入差距 要素流动 趋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