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59)
- 2023(14804)
- 2022(12764)
- 2021(11966)
- 2020(9809)
- 2019(22955)
- 2018(22550)
- 2017(43653)
- 2016(23130)
- 2015(26154)
- 2014(25966)
- 2013(26162)
- 2012(24213)
- 2011(22121)
- 2010(21981)
- 2009(20290)
- 2008(19464)
- 2007(16839)
- 2006(15022)
- 2005(13587)
- 学科
- 济(116254)
- 经济(116147)
- 管理(64762)
- 业(60665)
- 企(48142)
- 企业(48142)
- 方法(47174)
- 数学(41701)
- 数学方法(41361)
- 中国(29511)
- 农(27058)
- 地方(25530)
- 财(23934)
- 贸(23060)
- 贸易(23049)
- 易(22426)
- 学(22359)
- 业经(22335)
- 农业(18593)
- 制(17533)
- 环境(16646)
- 和(15852)
- 地方经济(15555)
- 融(14996)
- 金融(14994)
- 银(14700)
- 银行(14663)
- 理论(14282)
- 行(14116)
- 技术(14051)
- 机构
- 大学(341618)
- 学院(337389)
- 济(153037)
- 经济(150290)
- 管理(133435)
- 研究(120726)
- 理学(115756)
- 理学院(114452)
- 管理学(112778)
- 管理学院(112176)
- 中国(90165)
- 京(72860)
- 科学(71099)
- 财(66149)
- 所(60240)
- 研究所(54945)
- 财经(53666)
- 中心(52637)
- 农(50666)
- 经(49002)
- 经济学(48513)
- 业大(47068)
- 江(46767)
- 北京(46663)
- 经济学院(43672)
- 范(43571)
- 院(43454)
- 师范(43236)
- 财经大学(40022)
- 农业(39412)
- 基金
- 项目(229907)
- 科学(181947)
- 基金(170172)
- 研究(168704)
- 家(148214)
- 国家(147091)
- 科学基金(126213)
- 社会(110163)
- 社会科(104616)
- 社会科学(104591)
- 基金项目(89927)
- 省(85415)
- 自然(80088)
- 自然科(78240)
- 自然科学(78224)
- 自然科学基金(76849)
- 教育(75609)
- 划(72507)
- 资助(70446)
- 编号(66518)
- 成果(53829)
- 部(52329)
- 重点(51169)
- 发(49946)
- 创(47054)
- 国家社会(46754)
- 教育部(45348)
- 课题(45288)
- 创新(44048)
- 人文(43962)
- 期刊
- 济(168104)
- 经济(168104)
- 研究(107108)
- 中国(60625)
- 学报(50892)
- 管理(49381)
- 科学(48522)
- 财(47990)
- 农(46147)
- 大学(38830)
- 学学(36576)
- 农业(32449)
- 教育(31223)
- 经济研究(28812)
- 融(28483)
- 金融(28483)
- 技术(27844)
- 财经(27015)
- 业经(24109)
- 经(23274)
- 问题(22181)
- 贸(19951)
- 技术经济(18115)
- 世界(17582)
- 国际(17185)
- 业(17116)
- 图书(16335)
- 理论(15975)
- 科技(15121)
- 现代(15068)
共检索到501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安平
文章通过分析贸易、要素流动、技术扩散、制度推移等渠道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传输机理,认为在短期内,贸易和资本流动主要体现二三产业在地区间的关联,劳动力流动更多体现的是第一产业的地区关联。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包括东中西三大地区和中西部三次产业产出变量的VAR模型,并根据中西部三次产业对东部和中部冲击的脉冲响应(IRF)结果,得出劳动力流动和贸易是东部向中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劳动力流动是中部向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的结论。
关键词:
溢出效应 渠道 贸易 要素流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柳 江静
中国FDI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占大多数,内陆地区占很少部分。本文利用1992-2005年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沿海FDI跨区域的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继续深化和加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同时也是促进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连清
作者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中部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在国内各区域区际经济联系中获得溢出效应最大,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显著地高于本区域对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同时又是对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最大的区域,这表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中部地区 溢出效应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彭连清
根据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西南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内部各省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乘数效应低;西南地区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要显著地高于其它区域对西南地区的溢出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对西南地区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相对而言,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对西南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
文章基于2005—2018年各省市年度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研究了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近年来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其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原因在于当地的科技进步伴随着资源分配机制的不协调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独占性等问题,从而表现出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为正,中西部则为负,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不及东部地区丰富,科技创新投入引致的虹吸效应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地区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
文章基于2005—2018年各省市年度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研究了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近年来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其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原因在于当地的科技进步伴随着资源分配机制的不协调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独占性等问题,从而表现出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为正,中西部则为负,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不及东部地区丰富,科技创新投入引致的虹吸效应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地区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冰
文章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将R&D资本存量、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等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了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和国际R&D溢出之间的关系,并分区域研究了技术溢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豪 何宇 张建华
传统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忽视了行业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部门行业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甚至相互依存。鉴于此,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TFP)溢出效应的视角,利用1997—2015年部门行业数据,测度了中国东中西区域以及30省市、自治区七大部门的要素投入(资本与劳动)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部门间TFP的溢出贡献。研究发现:东部工业在部门TFP溢出的贡献下基于效率驱动,其他行业均基于要素驱动;部门间溢出效应呈现东中西差异,东部溢出最大,中西部次之;各省市增长动力差异明显,应针对性的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
关键词:
地区经济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豪 何宇 张建华
传统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忽视了行业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部门行业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甚至相互依存。鉴于此,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TFP)溢出效应的视角,利用1997—2015年部门行业数据,测度了中国东中西区域以及30省市、自治区七大部门的要素投入(资本与劳动)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部门间TFP的溢出贡献。研究发现:东部工业在部门TFP溢出的贡献下基于效率驱动,其他行业均基于要素驱动;部门间溢出效应呈现东中西差异,东部溢出最大,中西部次之;各省市增长动力差异明显,应针对性的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
关键词:
地区经济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
关键词:
区域关联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杨 张艳芸 李静晶
基于修正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1987-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高校数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间的高校分布均存在显著且逐年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我国省域高校数量规模对邻近省域和国内其他省域经济增长均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校数量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区域内的省域高校数量对其他省域经济增长呈现"负溢出"效应;高校数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地区间呈现"单向溢出"的特点。提出高校数量规模的区域发展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域战略相适应,合理扩大高校数量规模
关键词:
高校数量规模 空间溢出效应 经济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家平 程名望 潘烜
基于门槛回归模型,采用2008~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ICT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ICT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正向关系,随着人力资本和创新水平提高,ICT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因此,中国应该理性、科学地发展"互联网+"战略,优化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溢出的门槛结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红利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
互联网 ICT 经济增长 门槛效应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姜庆红 李耕 陈松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1973年~2020年2017篇相关主题文献进行演化路径和知识图谱分析,厘清该领域在理论视角上的作用机制。然后梳理微观、宏观两种视角下高速公路溢出效应的作用路径,归纳实证分析中常用的空间计量方法。最后,构建出高速公路在经济增长中溢出效应的整合模型,提出这一领域现有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1)高速公路作用路径有待完善;(2)作用强度、范围有待确认;(3)研究对象有待精细;(4)实证分析方法有待深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静 徐海龙 王宏伟
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梯次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科技资源相对集聚,中西部地区劣势明显,创新资源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在这一过程中,是推动遍地开花式的创新创业,还是发挥区域优势、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存在的知识溢出效应和空间关联,实现区域创新和经济的协同增长,是两种不同的政策思路。深入研究知识溢出影响下,中国各区域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分析中国知识资本存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特征入手,根据知识资本空间溢出的特征,构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知识的空间溢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认为:(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无条件的单一稳态趋同,经济倾向在空间邻近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形成多稳态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伴随资本和人员流动的知识跨越区域溢出,是地理邻近或经济社会水平相似地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重要机制。(2)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知识溢出影响下的三大地区经济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收敛速度最快,趋同半生命周期最短,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趋同相对较慢。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收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薛继亮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资源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模型,运用2001~2011年山西、内蒙古、陕西和宁夏等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发现:随机效应表明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和资源型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引起的技术溢出效应均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固定效应模型表明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比资源型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需要提升资源富集地区的区域竞争优势和专业化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