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97)
- 2023(6159)
- 2022(5125)
- 2021(5020)
- 2020(4134)
- 2019(9901)
- 2018(9523)
- 2017(18039)
- 2016(9736)
- 2015(10884)
- 2014(10505)
- 2013(10778)
- 2012(10490)
- 2011(9809)
- 2010(9736)
- 2009(9044)
- 2008(9006)
- 2007(7738)
- 2006(6957)
- 2005(6442)
- 学科
- 济(49725)
- 经济(49682)
- 管理(22008)
- 业(21786)
- 方法(21369)
- 数学(19596)
- 数学方法(19446)
- 中国(15972)
- 企(15434)
- 企业(15434)
- 农(12631)
- 贸(11308)
- 贸易(11303)
- 易(11050)
- 财(10933)
- 学(10126)
- 地方(9959)
- 制(9034)
- 农业(8404)
- 业经(8349)
- 融(7687)
- 金融(7686)
- 银(7429)
- 银行(7410)
- 行(7250)
- 环境(7059)
- 体(6820)
- 出(6819)
- 产业(6535)
- 发(6422)
- 机构
- 大学(152315)
- 学院(147206)
- 济(72945)
- 经济(72046)
- 研究(61422)
- 管理(51556)
- 中国(46535)
- 理学(44789)
- 理学院(44116)
- 管理学(43374)
- 管理学院(43094)
- 科学(35965)
- 京(33517)
- 所(31682)
- 财(30426)
- 研究所(29346)
- 经济学(25574)
- 中心(25525)
- 农(25289)
- 财经(25164)
- 经(23246)
- 经济学院(23147)
- 院(21769)
- 北京(21740)
- 范(20799)
- 师范(20598)
- 业大(20130)
- 农业(19959)
- 江(19624)
- 科学院(19501)
- 基金
- 项目(100345)
- 科学(80436)
- 基金(77685)
- 研究(71135)
- 家(69807)
- 国家(69378)
- 科学基金(57814)
- 社会(48974)
- 社会科(46598)
- 社会科学(46587)
- 基金项目(40262)
- 自然(36025)
- 自然科(35244)
- 自然科学(35229)
- 自然科学基金(34681)
- 省(33504)
- 资助(32367)
- 教育(31874)
- 划(30885)
- 编号(25076)
- 部(24703)
- 重点(23792)
- 中国(23206)
- 发(22614)
- 国家社会(22610)
- 成果(21445)
- 教育部(21127)
- 创(20094)
- 科研(19234)
- 人文(19207)
共检索到220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明 黄慧
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具有深刻的产业变动原因。文章以地区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进行产业分解进行和地区分解,分析了1990~2009年20年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和地区构成,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而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以及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关键词:
地区差距 结构分解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干春晖 郑若谷
本文借鉴泰尔熵的原理,构造了一个泰尔指数,用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已演变为倒"N"型,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从产业角度看,地区经济差距由产业内差距和产业间差距两部分组成。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内差距是地区经济差距的主体,产业间差距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种差距都具有明显的时段性特征。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如何变化,并且这种影响相当复杂,在各个时期明显不同。但长期看来,地区经济差距变化主要源自产业成长性的不同,产业结构影响微弱,产业结构调整只在短期内对地区经济差距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将发展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更多体现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本文在运用全局(global)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组成,首次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成因的双角度分解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000-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差距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9.19%,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57.66%、73.33%、81.73%和144.64%;基于要素角度,污染治理生产率的差距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4.28%,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63.96%、64.94%、59.10%和57.88%;通过进一步细分要素可知,劳动投入生产率的差距不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作用最大,而且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影响占据绝对地位,贡献率为19.27%、19.02%和19.65%,驱动中西部地区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废气治理生产率,贡献率为20.24%、20.74%。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何莉
文章分析了1978~2006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距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
关键词:
进口 出口 地区差异 泰尔指数 基尼系数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承亮 岳宏志
研究1978~2010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及区域来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已由"U"型转化为倒"N"型,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区域间经济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但区域内经济差距已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构成;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是当前中国实现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和整体经济协调发展应当重点关注的区域,其中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是亟待关注的重中之重,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是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研究还表明,要继续推进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要重视南部沿海的发展。
关键词:
地区经济差距 演变轨迹 区域分解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承亮
运用基于DDF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TFP进行再估算,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及来源进行扩展研究。研究发现,不考虑环境约束会高估TFP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已由"先减小后增加"转化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1990年和2003年是两个拐点;尽管区域间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仍是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区域内经济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已成为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要素投入是造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其作用在减弱,而TFP在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在增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辛翔飞 秦富
本文通过计算不平等指数,分析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并通过指数分解法分别计算东中西地区内部和地区间的差距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东中西地区内部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在减小,但地区间的差距在扩大;东部地区形成了“富裕俱乐部”,西部地区并未形成“贫穷俱乐部”。
关键词:
农业生产力 地区差距 结构分解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惠武
利用近年来的数据,计算了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前后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及收入来源结构,并作了对比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论:首先,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持续缩小,其次,地区间工资性收入差异是地区间可支配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近年来地区间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缩小也主要是由工资性收入的收敛导致的,再次,低收入地区的劳动者进城务工有助于地区间农村户籍人口收入差距的缩小,最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研究结论的主要政策含义是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璋 魏梅
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增长,并分析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异系数和劳动生产率及其成分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1993为分界点,对我国各省区1982-2005年劳动生产率分成两个阶段进行了收敛检验,分析了各个成分在各阶段对其条件β收敛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的增长、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储蓄率等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影响。结论表明第一阶段技术效率是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原因,第二阶段资本深化部分造成了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1993年之后,只有东部和中部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收敛。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收入差距 收敛 DEA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江庆
本文以1997-2005年全国31个省级财政数据为样本,运用基尼系数和GE指数分解法对省级财力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997至2005年间我国省际间财力差距70%以上来源于地区内部,并且地区内部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对省级收入来源,基尼系数分解表明对财力差异贡献最大的是本级财政收入,总转移支付解释了财力差异的约40%,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是造成省际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唯一起到均等化作用的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旨在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关键词:
分税制 转移支付 财力不平等 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淑惠 陈晓楠
文章在测算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数字乡村指数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与来源结构双重视角,采用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探究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情况,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对造成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乡村发展持续向好,虽仍存在一定发展差距,但差距逐步缩小;地区内差距始终在数字乡村地区差距中占主导地位;数字基础环境差距则成为差距的主要成因;此外,农民收入差距是扩大数字乡村地区差距最主要因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建新
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变化的贡献四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四个部分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三次产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较小;(2)效率虽然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但却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3)技术是要素非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有效劳均资本较高的地区。(4)1978-1992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农业劳动...
关键词:
工业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 效率 资本积累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宗益 邹畅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地区差距问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该问题的欠缺与不足,提出了新时期新特点下研究该问题的新思路;归纳提炼了国内外研究地区差距的主要理论模型;收集、整理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78-2003年的相关省际数据,将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运用理论模型计算和分解了地区差距;并归纳总结了研究中得失与启示。通过本文研究,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与构成,及中国各区域在地区差距中的时空演变特点、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Anthony Shorrocks 万广华 田士超
本文首先回顾了按地区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的方法及其应用,进而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这些结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最后对来自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据进行了检验。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指标 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