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97)
- 2023(6013)
- 2022(5080)
- 2021(4882)
- 2020(3963)
- 2019(9437)
- 2018(9024)
- 2017(16819)
- 2016(9094)
- 2015(10514)
- 2014(10099)
- 2013(10424)
- 2012(10106)
- 2011(9654)
- 2010(9420)
- 2009(8636)
- 2008(8721)
- 2007(7462)
- 2006(6773)
- 2005(6209)
- 学科
- 济(47745)
- 经济(47700)
- 业(21090)
- 方法(20988)
- 管理(20873)
- 数学(19421)
- 数学方法(19261)
- 中国(15300)
- 企(13466)
- 企业(13466)
- 农(13052)
- 贸(11206)
- 贸易(11200)
- 易(10965)
- 财(9350)
- 学(9139)
- 农业(8924)
- 地方(8833)
- 业经(8079)
- 制(7555)
- 环境(7134)
- 融(7104)
- 金融(7103)
- 银(6905)
- 银行(6889)
- 行(6762)
- 发(6623)
- 出(6551)
- 关系(6475)
- 收入(5538)
- 机构
- 大学(145812)
- 学院(141074)
- 济(71353)
- 经济(70509)
- 研究(59677)
- 管理(49514)
- 中国(45566)
- 理学(42850)
- 理学院(42249)
- 管理学(41551)
- 管理学院(41293)
- 科学(34587)
- 京(32279)
- 所(30983)
- 财(29152)
- 研究所(28670)
- 农(25944)
- 经济学(25070)
- 中心(24853)
- 财经(24116)
- 经济学院(22731)
- 经(22339)
- 北京(20934)
- 院(20880)
- 农业(20522)
- 业大(19919)
- 范(19454)
- 科学院(19376)
- 师范(19280)
- 江(18769)
- 基金
- 项目(96297)
- 科学(76963)
- 基金(74649)
- 研究(68325)
- 家(67478)
- 国家(67068)
- 科学基金(55518)
- 社会(47321)
- 社会科(44999)
- 社会科学(44988)
- 基金项目(38106)
- 自然(34304)
- 自然科(33577)
- 自然科学(33563)
- 自然科学基金(33039)
- 省(31623)
- 资助(31385)
- 教育(30277)
- 划(29363)
- 编号(24057)
- 部(23790)
- 中国(22887)
- 重点(22677)
- 国家社会(22221)
- 发(21804)
- 成果(20336)
- 教育部(20288)
- 创(19285)
- 科研(18443)
- 人文(18419)
共检索到213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璋 魏梅
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增长,并分析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异系数和劳动生产率及其成分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1993为分界点,对我国各省区1982-2005年劳动生产率分成两个阶段进行了收敛检验,分析了各个成分在各阶段对其条件β收敛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的增长、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储蓄率等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影响。结论表明第一阶段技术效率是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原因,第二阶段资本深化部分造成了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1993年之后,只有东部和中部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收敛。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收入差距 收敛 DEA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收入差距 收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将发展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更多体现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本文在运用全局(global)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组成,首次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成因的双角度分解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000-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差距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9.19%,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57.66%、73.33%、81.73%和144.64%;基于要素角度,污染治理生产率的差距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4.28%,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63.96%、64.94%、59.10%和57.88%;通过进一步细分要素可知,劳动投入生产率的差距不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作用最大,而且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影响占据绝对地位,贡献率为19.27%、19.02%和19.65%,驱动中西部地区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废气治理生产率,贡献率为20.24%、20.74%。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建新
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变化的贡献四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四个部分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三次产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较小;(2)效率虽然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但却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3)技术是要素非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有效劳均资本较高的地区。(4)1978-1992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农业劳动...
关键词:
工业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 效率 资本积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骞 徐青 陈晓英
在数据包络分析(DEA)框架下测算中国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并利用标准差椭圆技术、Dagum基尼系数和多种收敛方法揭示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7年,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整体偏低,但呈持续增长态势,大部分省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偏低。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分布重心存在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南北方向上分布更加集聚。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呈先上升后平稳波动的变化趋势,地区间差距是其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β收敛,相对丰水地区、轻度缺水地区和中度缺水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均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和条件俱乐部收敛,重度缺水地区仅存在条件俱乐部收敛,极度缺水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静 刘志迎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均产出收敛或发散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劳均资本积累的产出效应逐步降低,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逐步上升,生产率的突出作用已经超过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劳均产出增长中的首要力量,成为决定地区收入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国平 黄利 曹跃群
采用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在测算了农业TFP的基础上,对TFP的动态演变、结构因素、地区差距及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农业TFP年平均增长率为6.3%,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动趋势,且东、中、西部TFP增长指数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也不容忽视。此外,全国及三大经济带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全国和中、西部出现显著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而东部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却不明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亚男 杨名彦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探究其收敛俱乐部及地区差距来源。研究方法:提出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测算出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检验中国绿色TFP增长的俱乐部收敛趋势,运用QAP方法揭示地区差距来源。研究发现:剔除空间异质性等客观因素后,中国绿色TFP年均增长1.083%,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期较之前提高5.2倍,中国29个省份的技术进步呈现正增长,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的绿色TFP增长源自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双重作用。考察期内中国绿色TFP增长呈现出由长江经济带、泛珠江经济带、西北地区省份构成的具有"区块链"特征的收敛俱乐部。以上三个收敛俱乐部的存在有利于缩小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的地区差距,而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呈现的"块状"收敛俱乐部、相邻省份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能缩小上述差距。技术效率变化差异则是当前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研究创新:提出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破除空间异质性影响和无法进行动态研究的局限,更加准确地测度中国省际绿色TFP的真实增长,并突破人为预先设定的区域界限,实现跨地区俱乐部收敛检验。研究价值:准确测算中国绿色TFP增长及其收敛俱乐部,深入揭示中国省际绿色TFP增长的地区差距来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水映 李强谊 肖攀
文章采用了Dagum基尼系数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中国1997—2013年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并且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演变态势,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几乎不明显,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演变态势。核密度估计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态势,总体呈扩大态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兰冰
基于"全要素"与"产出多样性"双重约束,提出一种新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区域能源绩效。研究发现:我国能源尚未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型,呈现"上升—下降—下降—回升"的演进态势;能源效率的总体差距趋于加大,地区间和地区内均不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因素;忽略非合意产出将导致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标被高估,尤其是能源使用技术进步率的高估现象更为明显;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实现累积性增长,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能源效率并未出现"追赶效应";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由"不平衡导向"向"协调导向"转变,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并未出现"协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竞博 高瑗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收敛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收敛程度和收敛速度由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差异而截然不同。全国总体和东、中、西部的劳动生产率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发散趋势,但是最终都呈现出σ收敛趋势。在束紧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全国的劳动生产率以每年0.83%的速度显著收敛,东部是所有地区中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最快的地区,具有绝对β收敛现象;在放宽初始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在1%水平下显著收敛,西部地区在1991-2015年之间,不具有条件β收敛现象,分阶段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也完全低于其他地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强 郑江淮
文献分析和收敛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国家层面上和产业层面上存在相反的结论,可谓之"地区—产业收敛悖论"。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1980—2009年各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并利用统计数据检验每种效应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的纯生产率效应存在绝对收敛,但是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是发散的。这正是"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存在的内在原因,即地区间生产率的收敛并不唯一地由产业的纯生产率决定,还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而这两个效应在中国恰恰是发散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欠男 李谷成 高雪 尹朝静
[目的]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收敛性,以期为缩小中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提供指导。[方法]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78—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Moran′sⅠ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其收敛性。[结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非均衡性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将28个省(市、区)划分为"快速上升型""平稳上升型"和"持续下降型"3种类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弱→强→弱"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收敛速度加快;分阶段来看,市场经济制度正式确立之后,空间收敛速度明显降低;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来看,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空间收敛趋势;分地区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速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格局。[结论]考虑空间因素的收敛性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通过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措施,逐步缩小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国璋 周彩云 江金荣
基于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变技术进步参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我国的资本产出弹性,并根据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TFP水平,同时对劳均产出差异进行了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素投入差异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其贡献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下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则不断提高,将成为未来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本文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正交互作用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