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19)
- 2023(6509)
- 2022(5354)
- 2021(5242)
- 2020(4231)
- 2019(9889)
- 2018(9435)
- 2017(18007)
- 2016(9542)
- 2015(10554)
- 2014(10341)
- 2013(10532)
- 2012(9961)
- 2011(9253)
- 2010(8958)
- 2009(8184)
- 2008(8094)
- 2007(6901)
- 2006(5940)
- 2005(5507)
- 学科
- 济(45655)
- 经济(45610)
- 业(22919)
- 管理(22567)
- 方法(20561)
- 数学(19106)
- 数学方法(18981)
- 企(16033)
- 企业(16033)
- 中国(15656)
- 农(11502)
- 贸(10911)
- 贸易(10906)
- 财(10855)
- 易(10719)
- 制(8350)
- 学(8344)
- 地方(8310)
- 农业(7892)
- 融(7811)
- 金融(7810)
- 银(7642)
- 银行(7635)
- 业经(7484)
- 行(7458)
- 关系(6388)
- 出(6293)
- 环境(6280)
- 发(5832)
- 体(5798)
- 机构
- 大学(142410)
- 学院(138567)
- 济(69746)
- 经济(68848)
- 研究(56779)
- 管理(49563)
- 中国(43672)
- 理学(43170)
- 理学院(42570)
- 管理学(41989)
- 管理学院(41703)
- 科学(32337)
- 京(30789)
- 财(29603)
- 所(28908)
- 研究所(26712)
- 财经(24585)
- 经济学(24520)
- 中心(24282)
- 农(23529)
- 经(22827)
- 经济学院(22213)
- 院(20152)
- 北京(19918)
- 业大(18792)
- 财经大学(18783)
- 农业(18608)
- 科学院(18045)
- 范(17945)
- 师范(17776)
- 基金
- 项目(96589)
- 科学(77489)
- 基金(75207)
- 研究(68350)
- 家(67656)
- 国家(67211)
- 科学基金(56338)
- 社会(47826)
- 社会科(45536)
- 社会科学(45525)
- 基金项目(38842)
- 自然(35115)
- 自然科(34391)
- 自然科学(34381)
- 自然科学基金(33844)
- 省(31877)
- 资助(31375)
- 教育(30459)
- 划(29351)
- 部(23794)
- 编号(23667)
- 国家社会(22403)
- 重点(22353)
- 中国(22198)
- 发(21281)
- 教育部(20571)
- 成果(19826)
- 创(19743)
- 性(19452)
- 人文(18892)
共检索到205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洪兴建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依据一些新的测度方法,重点研究了1978—2008年31个省份和八大区域人均GDP的差距、极化与流动性。首先,基尼系数分解的经验结果表明,八大区域之间差距对31个省份差距的贡献率从78%逐步上升到约90%,其中西南地区对外相对剥夺的贡献率最大,然后是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这三个区域的区域外相对剥夺对31个省份差距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其次,八大区域极化的增强趋势非常明显,极化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了地区差距。最后,八大区域人均GDP的流动是各个阶段基尼系数变动的主要原因,位次流动是2008年基尼系数高于1978年的最重要原因,八大区域的人口份额流动...
关键词:
地区差距 极化 流动性 八大区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臧微 卢志义
不同类型的收入流动性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截然不同。本文基于1989—2011年CHNS微观数据,运用基尼系数跨期分解法考察中国居民家庭收入流动性对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贫富阶层收入地位固化,不同阶层在获得经济地位提升的机会上存在差异;收入流动性对收入差距的作用分为两类:一是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引发的收入差距,二是"富人愈富"导致的收入差距。因此,从制度和体制上推进"提低、控高"已刻不容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新铭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尽管始自1978年的改革使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但地区间城镇、农村的收入差距仍处于较低水平。然而,恰恰是这种低水平的地区收入差距的背后却伴随着地区间机会不均等的进一步恶化,整个区间收入流动性逐渐下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间农村的两极固化格局已经形成,而城镇也呈现单极固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地区间收入差距将持久存在。而且,地区间收入差距与收入流动性呈现协同变化特征。因此,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扭转地区间机会不平等局面,增强地区间收入流动性。
关键词:
地区收入差距 收入流动性 机会均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启良
本文利用1992-2009年期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了贸易开放度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时期影响方向不同:1992-2001年期间,由于开放的程度不大,要素流动性不强,贸易开放度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的效应;2002-2009年期间,由于开放度的加大,要素流动性加强,对外贸易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静 崔光灿 张传勇
为了深入理解住房市场化改革以及房价上涨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文章基于CHNS1989–2011年共8次城镇家庭纵向调查数据,首次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财产的流动性趋势及结构进行了动态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从趋势上来看,房改以来,城镇居民住房财产的水平流动性伴随着房价上涨而迅速增强,但住房财产的位置流动性却在降低,位置互换程度变弱,处于中等偏高以上的家庭位置更加固化。从结构上来看,房改前,一般技术人员、国企和集体企业、中年组的住房财产位置向上流动性强;房改后,处于顶层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管住房财产位置固化,国企以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建功
采用收入流动性这个"动态"角度考察行业收入差距,实证分析方法借鉴了收入流动性测量模型,具体模型包括欧氏距离、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基于转换矩阵的惯性率。结论表明:2002年以来我国行业的收入流动性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提出了提高收入流动性的对策: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消除资源性垄断对竞争格局的干扰;完善产业政策增加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对关系国计民生但盈利能力较弱的行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静 崔光灿 张传勇
为了深入理解住房市场化改革以及房价上涨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文章基于CHNS1989–2011年共8次城镇家庭纵向调查数据,首次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财产的流动性趋势及结构进行了动态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从趋势上来看,房改以来,城镇居民住房财产的水平流动性伴随着房价上涨而迅速增强,但住房财产的位置流动性却在降低,位置互换程度变弱,处于中等偏高以上的家庭位置更加固化。从结构上来看,房改前,一般技术人员、国企和集体企业、中年组的住房财产位置向上流动性强;房改后,处于顶层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管住房财产位置固化,国企以及政府和事业单位员工的位置向上流动性强。这一研究丰富了社会流动性的相关文献,对于如何提高居民福利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立冬 周春芳 曹明霞 王洪亮
本文将收入差距、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均等化效应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基于2000—2011年间CHNS中国农村的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分析时段内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均等化效应均为正,同时收入均等化效应伴随考察时段跨度的增长而愈加显著,上述正向的收入均等化效应主要归因于农村居民间收入地位的变动。但不利的是,在2000—2011年间的四个时段内,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均等化效应在逐步减弱,分解结果显示减弱的主因在于收入流动效应的下降,根本则在于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降低。本文建议应打通农村居民不同收入阶层间流动的通道,将构建有利于机会权利公平的收入流动机制作为政策的着眼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峰
技术进步使我国流动人口分别流向工资较低的非常规操作型职业和工资较高的非常规认知型职业中,导致就业极化现象。女性向上述职业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这理论上会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但现实中该差距却保持稳定。文章基于Brown分解法探讨了这一矛盾现象。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流动人口转移到非常规职业后,降低了职业分割引致的就业性别歧视,提升了职业内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因此性别工资差距保持稳定;第二,流动人口的职业转移缓解了非常规认知型、常规型职业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第三,劳动力流向非常规职业提升了其职业内工资歧视的解释力度,加剧了就业市场上的职业内工资歧视。
关键词:
就业极化 职业分割 性别工资差距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晶
本文从中等收入家庭与农村低收入家庭对子代教育投资差异巨大以及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两个经典的社会现象出发,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2003年及2013年的调查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父辈教育水平对个体收入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其一,教育水平与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二,父辈教育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居民收入分化的重要原因,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高教育水平家庭与低教育水平家庭教育理念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二者对子代教育的投资意愿产生明显分化;而教育投资意愿的分化又会进一步引发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最终导致不同教育水平个体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因此,政府应坚定教育投入均等化的立场,在公共教育层面,努力实现不同区域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平衡,在资源再分配层面,将教育资源向父辈教育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倾斜,努力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化。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教育 机会不平等 人力资本投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应用匹配理论模型,将地区经济差距与劳动力流动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全面分析,考察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微观基础。劳动技能与工作任务的互补性导致了劳动力技能水平与工作任务复杂性之间最优的正向排序匹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东部地区引入了相对更多的高技术型工作岗位。随着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放松,中西部技能型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发展差距。本文还对民工潮与世界工厂、民工荒与产业转移、中西部人才东流、地方保护主义等重大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
地区差距 匹配理论 劳动力流动 工资差距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姚枝仲 周素芳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差距的决定性作用。单纯的商品自由流动虽然能使地区间要素收入相等 ,但不能改变各地要素禀赋的差异 ,无法最终消除地区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 ;资本流动若不伴随着资本所有者的流动 ,资本收益就会返回流出地 ,从而无法实现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均等 ;劳动力流动除了能使地区间要素收入相等以外 ,还能改变各地区的需求结构 ,削平地区间要素禀赋差异 ,最终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等。本文的经验分析表明 ,劳动力流动对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中国劳动力流动受到较大限制 ,通过劳动力流动来缩小地区差距还有很大潜力。
关键词:
地区差距 劳动力流动 资本流动 商品流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晏 龚六堂
本文在财政分权框架下引入不完全人口流动和内生劳动供给选择 ,针对两个不对称的地方经济 ,研究了政府的最优税收、最优公共支出和最优转移支付政策。我们发现了零中央政府收入税和逆向财政缺口 ,在有限政策工具的约束下 ,对应性转移支付也具有缩小区域差距的功能。不同级别政府间的服务竞争和税收竞争极大地影响了个人和政府的最优决策 ,拥挤效应和实际禀赋效应放大了通常意义上的收入效应水平。人口流动和财政分权提高了低生产力地区的福利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高生产力、高禀赋地区对低生产力、低禀赋地区存在隐性的区域间收入再分配 ,中央政府的干预措施一般具有协调区域发展、补贴低生产力低禀赋地区的性质。结合我国东西部的...
关键词:
财政竞争 财政分权 要素流动 地区差距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耀波 任勇
已有的研究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通常会导致环境Kuznets曲线拐点的推迟出现。就西部地区某一能源产区来看,本文认为富人具有较强的能力来支付流动成本,这种由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的富人向较高环境质量地区移民,降低了其对本地区环境治理的需求水平。在环境治理总供给既定的情况下,本地区环境治理的较低需求将导致本地区环境治理的缺失与环境质量的恶化。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两地区空间流动模型证明了上述观点。由此,本文从富人移民的角度阐明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将导致本地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内在机理。最后,提出了提高资源环境税率、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以及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与"谁使用环境产品,谁付费"原则结合起来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流动成本率 本地环境需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茂林
一、中国地区差异的现状及成因(一)中国地区的差距在近十八年迅速拉大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不能不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实。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各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