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00)
2023(4162)
2022(3476)
2021(3431)
2020(2759)
2019(6676)
2018(6356)
2017(11945)
2016(6187)
2015(7246)
2014(6920)
2013(7214)
2012(6929)
2011(6574)
2010(6281)
2009(5857)
2008(5716)
2007(4798)
2006(4310)
2005(4017)
作者
(17238)
(14664)
(14566)
(13927)
(9403)
(6996)
(6621)
(5719)
(5672)
(5260)
(5064)
(4827)
(4817)
(4703)
(4619)
(4507)
(4376)
(4260)
(4078)
(3845)
(3770)
(3538)
(3434)
(3361)
(3254)
(3196)
(3138)
(3031)
(2944)
(2911)
学科
(34834)
经济(34807)
方法(15128)
数学(14416)
数学方法(14362)
管理(13479)
(13010)
中国(12561)
(9274)
贸易(9269)
(9114)
(8802)
(7971)
企业(7971)
(7021)
地方(6702)
农业(5935)
(5604)
关系(5539)
(5522)
(5281)
金融(5280)
(5239)
银行(5238)
(5170)
业经(5139)
环境(5105)
(4894)
收入(4791)
(4615)
机构
大学(96551)
学院(93301)
(52796)
经济(52294)
研究(40248)
管理(33408)
中国(32076)
理学(28894)
理学院(28506)
管理学(28229)
管理学院(28044)
(21422)
科学(21115)
(20981)
(20030)
经济学(19026)
研究所(18436)
财经(17431)
经济学院(17249)
中心(16891)
(16258)
北京(14315)
(14120)
(13523)
财经大学(13227)
科学院(13216)
(12149)
师范(12083)
研究中心(11870)
社会(11373)
基金
项目(63233)
科学(51088)
基金(50091)
研究(46689)
(44504)
国家(44250)
科学基金(36997)
社会(33623)
社会科(32033)
社会科学(32027)
基金项目(25657)
自然(21602)
自然科(21138)
资助(21138)
自然科学(21132)
自然科学基金(20813)
教育(20370)
(19029)
(18057)
中国(17468)
(16452)
国家社会(16191)
编号(16148)
重点(14621)
(14539)
教育部(14419)
成果(13592)
人文(13029)
社科(12753)
重大(12727)
期刊
(53813)
经济(53813)
研究(32902)
中国(17759)
科学(14176)
(14102)
学报(13157)
(12688)
管理(12299)
大学(10429)
经济研究(10415)
学学(9835)
财经(9534)
(9338)
金融(9338)
(9125)
农业(9053)
世界(8632)
(8398)
国际(8355)
问题(7952)
教育(6236)
技术(6129)
(5997)
业经(5818)
资源(5152)
技术经济(4950)
统计(4911)
经济问题(4740)
(4290)
共检索到142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吴桂英  
本文是对有关中国地区差距度量和成因研究的一个评述 ,分别综述和评论了通过不平等指数对地区差距进行描述和分解的研究 ,以及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中检验各地区经济增长经历是否满足收敛假说的研究 ,进而讨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对地区差距的描述表明 ,改革以来地区差距总体上呈现出短暂小幅下降然后持续上升的趋势 ;对地区差距的分解发现 ,更多的地区差距源于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就三大产业来说 ,第二产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最大。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经历并没有呈现出绝对收敛的倾向 ,但是具有不同人均产出水平的“俱乐部”内部有收敛趋势 ;条件收敛分析表明 ,各省在地理因素、经济结构、政策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蒋俊朋  田国强  郭沛  
本文采用1995~2009年中国财政支农投入数据,测度和勾勒出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并运用相关指标对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力度的地区差距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省级空间单元上财政支农投入地区差距变化的区域构成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东中西三大区域财政支农投入在区域分布上明显呈"东高中低"的基本格局,中部地区财政支农投入规模最小、力度最弱;区域内差距是形成财政支农投入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内差距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部省份之间差距引起的。因此,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应着力于缩小东部地区内部省份之间的差距,同时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投入力度。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柱  陈继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梯度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其中,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贸易开放度高低对省际人均实际产出(GDP)的影响。研究发现,在1981-2007年间,从全部样本省区来看,贸易开放度较高省区的人均GDP比贸易开放度较低省区的平均要高125-197元,约占样本实际人均GDP的6.1%-9.6%。从贸易开放度较高的省区中随机地挑选一个省区,这个省区的实际人均GDP与假定该省区贸易开放度较低时平均要高856.9-900元,约占样本实际人均GDP的39%-43%。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扩大内需、减少对海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家彬  于鸿君  
文章利用基尼系数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西北边疆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尤其是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已经接近警戒线水平,并成为引发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因素。文章还利用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经济增长、教育、城镇化、社会保障覆盖率、市场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海刚  
文章是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原因的一个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地区差距日趋凸现,至今一直呈逐渐增强的态势。文章从市场化的视角对中国地区差距的成因进行了一个系统性解释,认为东部地区通过优惠政策获得了一个先动的优势,在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下东部地区的先动优势得到了强化,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对此,文章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地区差距形成的内在机制,从实证上验证了市场化因素的主导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永平  张宗益  
通过综合现有的经济理论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建立储蓄增长、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同时采用Granger因果检测检验各地区三者间关系,并与模型结论比较。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三者关系与模型结论基本一致,即投资增长、经济增长及储蓄增长间存在良性循环;而中部地区投资效率低下、西部地区资本供给不足,致使中西部经济中的三者良性循环被迫中断或被低水平恶性循环取代,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急剧扩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璋  魏梅  
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增长,并分析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异系数和劳动生产率及其成分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1993为分界点,对我国各省区1982-2005年劳动生产率分成两个阶段进行了收敛检验,分析了各个成分在各阶段对其条件β收敛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的增长、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储蓄率等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影响。结论表明第一阶段技术效率是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原因,第二阶段资本深化部分造成了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1993年之后,只有东部和中部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收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茂林  
一、中国地区差异的现状及成因(一)中国地区的差距在近十八年迅速拉大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不能不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实。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各国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蚌珠  刘翰飞  
厘清1978年后中国的财政分权到底"分"到了什么程度,这就涉及一个财政分权程度衡量的问题。本文通过特定的指标设计,采用1979—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各省级地区以及四大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财政分权程度进行了数量化度量,得到了各省级单位的平均财政分权度以及各地区间的财政分权度差距,这可以加深对中国财政分权的理解。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涛  李东  杨建华  翟相如  
针对地区产业分工差距的度量问题,本文以我国各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我国2001~2006年各省区的工业相关数据为例,对全国各地区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全面比较。同时,进一步分析其成本等因素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从而找出各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上的优势及不足之处。最后,分别从研究视角和政策分析意义两方面得出了本研究的简要结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娜  祁怀锦  
本文利用1985-2007年各行业人员平均收入和各年人均GDP数据,根据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计算并度量了行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并由计算的基尼系数和我国实际人均GDP的变动特征建立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取决于行业收入差距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现阶段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阻滞作用。研究进一步估计和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关系对短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并提出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相...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兰冰  
基于"全要素"与"产出多样性"双重约束,提出一种新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区域能源绩效。研究发现:我国能源尚未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型,呈现"上升—下降—下降—回升"的演进态势;能源效率的总体差距趋于加大,地区间和地区内均不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因素;忽略非合意产出将导致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标被高估,尤其是能源使用技术进步率的高估现象更为明显;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实现累积性增长,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能源效率并未出现"追赶效应";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由"不平衡导向"向"协调导向"转变,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并未出现"协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雅莉  宋月明  
构建了一个涵盖经济主体、生产要素、法制环境三个方面的市场化指标体系,测度了东北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市场化差距并进行了区域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化差距仍然较大。深层次分析发现市场化建设起始时间、体制改革进程、区域发展政策及扶持力度、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响市场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从改革顶层设计、引入市场竞争、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体制、培育市场观念入手着力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成为东北地区提高市场化水平的有效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穆月英  
我国农业发展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地区差距,运用标准回归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对农业发展地区差距的成因分三个时期、并按照农业内部因素和农业外部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来说,BC技术比M技术的影响程度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