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2)
- 2023(9869)
- 2022(8350)
- 2021(7702)
- 2020(6235)
- 2019(14166)
- 2018(13733)
- 2017(25617)
- 2016(13774)
- 2015(15306)
- 2014(14449)
- 2013(14393)
- 2012(13083)
- 2011(12093)
- 2010(11725)
- 2009(10655)
- 2008(9997)
- 2007(8501)
- 2006(7563)
- 2005(6702)
- 学科
- 济(60172)
- 经济(60123)
- 管理(35430)
- 业(31933)
- 方法(25927)
- 数学(23940)
- 数学方法(23735)
- 企(22471)
- 企业(22471)
- 中国(18871)
- 农(17644)
- 环境(14147)
- 贸(14097)
- 贸易(14090)
- 易(13788)
- 业经(11813)
- 农业(11805)
- 财(11738)
- 学(11713)
- 地方(11255)
- 制(9670)
- 划(8885)
- 发(8723)
- 银(8544)
- 银行(8515)
- 融(8381)
- 金融(8379)
- 行(8308)
- 和(8131)
- 关系(7715)
- 机构
- 学院(191640)
- 大学(191602)
- 济(89385)
- 经济(88095)
- 研究(72269)
- 管理(69822)
- 理学(60756)
- 理学院(60043)
- 管理学(58954)
- 管理学院(58620)
- 中国(55092)
- 科学(43022)
- 京(40658)
- 所(36294)
- 财(36222)
- 农(34694)
- 研究所(33413)
- 中心(31854)
- 财经(29838)
- 经济学(29673)
- 业大(29325)
- 经(27497)
- 农业(27495)
- 经济学院(26818)
- 江(25850)
- 院(25825)
- 北京(25551)
- 范(24530)
- 师范(24255)
- 科学院(22908)
- 基金
- 项目(134447)
- 科学(106943)
- 基金(100726)
- 研究(97192)
- 家(89736)
- 国家(89117)
- 科学基金(75399)
- 社会(65100)
- 社会科(61919)
- 社会科学(61908)
- 基金项目(52259)
- 省(49505)
- 自然(47225)
- 自然科(46197)
- 自然科学(46185)
- 自然科学基金(45404)
- 教育(43982)
- 划(43073)
- 资助(41486)
- 编号(37116)
- 重点(31124)
- 部(30944)
- 发(30694)
- 成果(29051)
- 国家社会(29044)
- 创(28034)
- 中国(27611)
- 教育部(26509)
- 创新(26441)
- 科研(26059)
共检索到280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小马 周雯
估算了电力、热力的CO2折算系数,据此精确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并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计算了考虑和不考虑CO2排放两种情形下各省区的工业TFP。结果显示:考虑CO2排放时中国工业部门的TFP增长率(碳效率)比不考虑CO2排放时高出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在两种情形下均是推动前沿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且在考虑CO2排放情形下表现更为突出;2000年后,中部地区个别省份的工业部门开始进入技术前沿。结论表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吴荣荣 张大伟
文章基于我国西部11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各省CO2排放量与GDP、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GDP和能源强度对西部11个省份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人口对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的比重对四川、贵州、甘肃、宁夏和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议:发展低碳经济;控制人口;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等。
关键词:
西部 CO2排放量 驱动因素 面板数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龙家勇 吴承祯 洪伟 林君燕
相邻原则构造空间邻接矩阵,以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2000~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差异性。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统计值由2000年0.159增大到2001年0.202 9,后减小到2007年的0.197 9,继续减小到2008年的-0.034 9,趋势分析表明:中国省域碳排放量在2000~2007年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到2008年呈显著性很弱的负相关。对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分析确定了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模式及空间演变态势,其散点图揭示我国存在中东部碳排放量高而西部低的空间聚集现象。并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实现全国经济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露
基于1992~2012年的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分解出二氧化碳排放量、技术进步、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等因素,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AR根检验、向量自回归检验和方差分解等。研究表明:所选变量具有很好的平稳性。碳排放量受自身滞后一阶显著正影响,滞后二阶影响不显著;受技术进步滞后一阶显著负影响,滞后二阶影响不显著;受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的影响不显著。技术进步受自身、碳排放量、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的影响均不显著。人均财富对于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水平最高,技术进步其次,人口规模最小。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本文首先对我国1990-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产业结构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并探讨了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量 影响因素 减排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学之 孙鑫 朱乾坤 尚玥佟
我国政府已确定于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意味着我国将步入一个以市场化手段降低碳排放的新阶段。其中,如何选取适用的方法准确计算碳排放量是未来碳交易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石。文章将碳排放量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基于碳交易制度体系下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估算方法和基于因素分解法的模型计量三类方法,归纳总结了各类方法及模型的适用范畴、优势和局限性等,最后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学之 孙鑫 朱乾坤 尚玥佟
我国政府已确定于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意味着我国将步入一个以市场化手段降低碳排放的新阶段。其中,如何选取适用的方法准确计算碳排放量是未来碳交易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石。文章将碳排放量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基于碳交易制度体系下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估算方法和基于因素分解法的模型计量三类方法,归纳总结了各类方法及模型的适用范畴、优势和局限性等,最后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运用自下而上法和市场替换法.以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案例地.以2014年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对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与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等中短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达到了88.04%.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只占总排放量的43. 25%;其他长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不足12% .却产生了56.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长三角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9. 18kg/人次.分别相当于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和港澳台及国外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22% ,8.90% ,6.55...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姜鸿 江涛涛 张艺影
本文采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比较2006-2008年中国与30个国家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显示:2006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最大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07年和2008年最大的行业则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06-2008年中国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净出口排放量分别是33 619 399、22 269 174、27 897 935吨,占当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55%、0.34%、0.4%;从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收益的角度看,在研究的30个贸易伙伴中,美国是中国陶瓷制品贸易的最大受益者,日本次之,奥地利位列最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体军 骆瑞玲 范耀东 张莉莉 常香云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方法(LMDI)研究了影响我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部门能源消费、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石能源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化学工业产出比例、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能耗强度等8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减量作用;能源结构及具体部门结构效应对碳排量的影响最小。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因素分解 化学工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宇 李欣蓓 孟渤 周梅芳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CO_2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但中国官方能源数据为产业维度,投入产出表为产品口径,已有研究常混淆产业与产品排放,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基础排放数据核算存在偏差。对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产品工艺假定将产业排放量转化为产品排放量的方法(产品法),比较和分解了能源消耗法(能耗法)、产业工艺假定法(产业法)与该方法的核算差异,揭示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对于纯产品部门,三种方法核算的CO_2排放量相同,没有次要产品的扰动,产业部门的能源数据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口径一致。对于混合产品部门,核算存在显著差异;能耗法与产业法会低估高排放部门的排放,高估中低排放部门的排放;以主要排放部门为例,非金属矿物制造、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高排放部门平均被低估5608万吨(2.6%)和10121万吨(4.6%)CO_2排放;煤炭采选产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化学产品等中低排放部门平均被高估2538万吨(14.3%)和3104万吨(17.5%)CO_2排放。进一步分析显示,核算差异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中的产品来源和生产关联部门的排放差距。基于此,本文建议在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CO_2排放清单时,注意数据口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文君 任荣明
使用1998~2010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技术通道对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增加贸易和FDI可以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R&D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非线性效应,当R&D强度较低时,R&D强度的增加可能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只有当R&D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R&D强度的增加才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R&D 贸易投资 FDI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田成诗 亓伟
本文分析了社会福利的两个主要因素——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在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了收入—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合状态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对应着高排放。低收入水平地区倾向于通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来带动经济发展。目前,高收入-高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但从长期看,该状态的地区比重很小。我国没有进入低收入-高排放的收入环境陷阱。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收入 动态性 马尔科夫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