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80)
2023(13542)
2022(11374)
2021(10334)
2020(8823)
2019(20695)
2018(20257)
2017(38087)
2016(21002)
2015(24148)
2014(24278)
2013(24251)
2012(22611)
2011(20713)
2010(20576)
2009(19298)
2008(19297)
2007(17396)
2006(15347)
2005(14088)
作者
(64934)
(54333)
(54240)
(51881)
(34512)
(26336)
(24819)
(21384)
(20805)
(19319)
(18764)
(18326)
(17559)
(17455)
(17321)
(17069)
(16526)
(16192)
(15771)
(15706)
(13712)
(13570)
(13569)
(12530)
(12467)
(12173)
(12144)
(12079)
(11188)
(11067)
学科
(94381)
经济(94291)
管理(53487)
(52142)
方法(41079)
(40257)
企业(40257)
数学(36438)
数学方法(36067)
中国(28170)
(26446)
(21236)
(21087)
业经(19729)
地方(19482)
(18592)
贸易(18583)
(18076)
农业(17587)
(17335)
(14107)
银行(14056)
环境(13776)
(13772)
(13682)
金融(13679)
(13497)
(12692)
理论(12653)
(12046)
机构
大学(314001)
学院(309226)
(131936)
经济(129320)
研究(118345)
管理(111986)
理学(95751)
理学院(94526)
管理学(92712)
管理学院(92163)
中国(89412)
科学(74531)
(69217)
(62580)
(60397)
(58205)
研究所(57318)
中心(52920)
业大(49111)
农业(47906)
(46616)
财经(46247)
北京(44379)
(42520)
(42157)
(42034)
经济学(41806)
师范(41525)
经济学院(37787)
(36711)
基金
项目(207016)
科学(161315)
基金(150449)
研究(146203)
(134737)
国家(133714)
科学基金(111253)
社会(92554)
社会科(87618)
社会科学(87589)
基金项目(78768)
(78548)
自然(72175)
自然科(70441)
自然科学(70413)
自然科学基金(69149)
(68480)
教育(66698)
资助(62579)
编号(57435)
重点(48453)
成果(47710)
(46561)
(46263)
(41775)
课题(41060)
科研(40336)
国家社会(39517)
创新(39353)
计划(39349)
期刊
(145209)
经济(145209)
研究(93545)
中国(63775)
学报(55700)
(54616)
科学(50353)
(44072)
大学(40986)
管理(40160)
学学(38537)
农业(37119)
教育(31993)
(27160)
金融(27160)
技术(26318)
经济研究(24345)
财经(22970)
(21667)
业经(21398)
(19955)
问题(19872)
(17561)
世界(16069)
技术经济(15987)
国际(15833)
(15806)
统计(15613)
资源(15419)
图书(14474)
共检索到469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佳贵  黄群慧  钟宏武  
本文旨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最新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区工业化水平,并用主成分分析对评价结果予以检验。本文的基本结论是:2004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地区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有向橄榄型结构演变的趋势;1995—2004年的10年中,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但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差距在不断拉大;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升级代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大部分地区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石昶  温合瑶  
文章借用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方法,依据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空间结构等数据,对安徽省工业化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得出了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基本结论,指出了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特征。文章最后结合工业化理论,以安徽省为例,指出了制定促进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于卫宁  
本文从工业增长目标框架出发,基于增长结果目标指向和增长驱动目标指向两个层面,从稳定、高效、环保、低耗、信息融合、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地区工业增长质量进行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编制地区工业增长质量指数,对2005—2013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工业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并对地区工业增长质量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中国地区工业增长质量指数的建立,对于认识我国工业增长质量地区差异,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敏  
2007年江西省全省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和全国工业化所处阶段相一致,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最快和最慢的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相差56.71;1995-2005年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工业化都在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的前半段,工业化发展较平缓,各地区综合指数都在提升,但没有地区工业化阶段发生变化。预计在"十一五"后半段,全省大部分地市将进入工业化中期以上阶段。到2010年,南昌将有望在全省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的江西,应从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缩小与其他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差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袁志刚  范剑勇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直接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快速转移。这一转移在全国各地区的速度如何?我们以此为本文展开的出发点,并应用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偏离份额法对各地区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我国原来的三大直辖市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则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同时,整个大陆的第二产业有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直辖市)聚集的倾向,使东部沿海地区有形成中国的制造业中心的可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静  徐苏斌  
通过查阅山东近代史、志等文献资料,梳理出山东近代工业发展的5个阶段,以及形成的特有的产业链体系。通过采集现有文保单位名录中的山东近代工业遗产,建立GIS数据库,并与历史时期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比,发现山东境内现有遗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多始建于创始起步期和快速发展期,以清末民初为主;行业类型覆盖近代工业产业链体系中的多个行业,其中以交通运输业与采煤业遗产数量最多;空间分布上形成了胶济铁路沿线、津浦铁路沿线、烟台-威海北部沿海3大遗产带。通过山东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提取可以为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方向性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前期遗产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亚斌  金培振  艾洪山  
文章通过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外部环境因素纳入模型,获得了能切实反映"两化融合"动态特征的融合系数,并以此构建了一个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2005-2009年中国30个省区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区域的"两化融合"环境水平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结论表明,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善有助于提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速度;从整体上看,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环境正趋于改善,但提升速度依然缓慢;东中西部地区的融合环境改善表现出较严重的不平衡,聚类分析表明融合环境水平的区域分布呈纺锤形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志刚  曲福田  黄贤金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系统的理论归纳与统计分析,提出了当前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特征:第一,从部门配置角度看,表现为农业用地大规模非农化;第二,从产业配置的角度看,城乡用地结构快速转变;第三,从空间配置的角度看,土地利用的区域不均衡;第四,从功能配置的角度看,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廉水  宋乐伟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具有时代烙印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重叠的时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是核心;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是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新型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是大量转移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型工业化要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好的目标,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晓昀  吴纪宁  
新型工业化的综合评价是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有效的测度,要突出反映工业化质量、工业化的协调性和工业化的可持续性。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从上述三方面科学的构建,以全面反映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中亚  
构建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依据最新统计数据,对我国四大区域15个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简要提出提升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樊胜利  
分析与评价工业化进程是继续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以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和广西为例,选择多年数据资料计算分析指标,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和就业结构等方面评价民族地区整体的工业化进程。研究发现内蒙古和宁夏的工业化进程较快,而西藏的工业化进程最为缓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世祥  
本文提出要在工业化背景下理解中国的能源消耗与节能减排,并着重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耗特征及能效提升途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后20年期间,中国以低能耗支撑了经济高增长,但这只是暂时现象,是由多种非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有关。从长期来看,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仍将遵循工业化中能源消耗的一般规律。未来中国能源效率提升的政策途径应该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区域经济、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展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张辉  黄泽华  
本文在深入探讨产业结构高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种既可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用于时间序列比较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本文认为,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本文研究发现:(1)若以现代工业化为标准,那么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1/3;(2)各省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东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中西部地区;(3)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呈现超乎寻常的高速变化,中国经济也逐渐步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轨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