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46)
- 2023(8767)
- 2022(7532)
- 2021(7170)
- 2020(6232)
- 2019(14974)
- 2018(14649)
- 2017(28491)
- 2016(15674)
- 2015(17968)
- 2014(18026)
- 2013(18323)
- 2012(17518)
- 2011(16016)
- 2010(16021)
- 2009(15056)
- 2008(15183)
- 2007(13593)
- 2006(11703)
- 2005(10803)
- 学科
- 济(74573)
- 经济(74509)
- 业(39122)
- 管理(38431)
- 方法(34971)
- 数学(31753)
- 数学方法(31530)
- 企(29024)
- 企业(29024)
- 中国(22652)
- 农(20033)
- 财(17338)
- 贸(16309)
- 贸易(16304)
- 易(15907)
- 学(14775)
- 地方(14750)
- 制(13734)
- 农业(13285)
- 业经(12941)
- 融(11176)
- 金融(11173)
- 银(11144)
- 银行(11115)
- 行(10686)
- 和(10181)
- 环境(9906)
- 务(9843)
- 财务(9828)
- 财务管理(9801)
- 机构
- 大学(237577)
- 学院(233137)
- 济(108102)
- 经济(106299)
- 研究(87527)
- 管理(85596)
- 理学(73733)
- 理学院(72800)
- 管理学(71690)
- 管理学院(71239)
- 中国(66552)
- 科学(51893)
- 京(51205)
- 财(46938)
- 所(45554)
- 研究所(41674)
- 农(41150)
- 中心(38904)
- 财经(38110)
- 经济学(35988)
- 经(34748)
- 业大(33954)
- 江(33255)
- 北京(33124)
- 农业(32703)
- 经济学院(32691)
- 范(31023)
- 院(30708)
- 师范(30707)
- 财经大学(28315)
- 基金
- 项目(152910)
- 科学(119994)
- 基金(113027)
- 研究(110715)
- 家(99420)
- 国家(98674)
- 科学基金(82569)
- 社会(72001)
- 社会科(68300)
- 社会科学(68280)
- 基金项目(59216)
- 省(55843)
- 自然(51701)
- 教育(50616)
- 自然科(50487)
- 自然科学(50469)
- 自然科学基金(49623)
- 划(48844)
- 资助(47756)
- 编号(43266)
- 部(36249)
- 成果(36244)
- 重点(35231)
- 发(34157)
- 国家社会(31144)
- 创(30948)
- 教育部(30913)
- 中国(30779)
- 课题(30075)
- 科研(29652)
- 期刊
- 济(114331)
- 经济(114331)
- 研究(71850)
- 中国(43415)
- 学报(37955)
- 农(36884)
- 财(35405)
- 科学(34995)
- 管理(28820)
- 大学(28262)
- 学学(26597)
- 农业(25001)
- 教育(21444)
- 融(21105)
- 金融(21105)
- 经济研究(19945)
- 财经(19566)
- 技术(18258)
- 经(16984)
- 问题(16396)
- 业经(16156)
- 贸(15306)
- 业(14550)
- 世界(13643)
- 国际(13437)
- 技术经济(12365)
- 统计(12103)
- 版(10856)
- 资源(10623)
- 理论(10320)
共检索到346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仁荪
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东、中、西三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联系 ,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就业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作者通过对三个地区就业状况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人员素质 )的比较分析 ,提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 :(1)抓好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定位 ,抓住第二产业的发展 ;(2 )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促使中西部地区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3 )中西部地区要着眼于未来 ,最大限度地加大教育投入 ,重视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东中西地区 就业 就业结构 比较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华初
作者利用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SDA)模型定量测度1997~2002年中国主要行业的就业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消费使中国就业人数增加了1.93%,投资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63%,出口使就业人数增加了3.95%,其他原因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56%,进口使就业减少4.89%,技术进步使就业人数减少了6%。出口对就业增加作用最大,投资和消费都对就业增加有积极作用,但消费启动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就业结构 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利 潘志远
在考察地区就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各地区就业产生负向影响,同时对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别: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第一、三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为优化地区就业结构,应在加快技术进步的同时,选择适合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先进技术。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地区就业结构 劳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丽娟 刘彦随 翟荣新
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江苏苏中地区作为乡镇企业带动型发展的典型地区,其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态势在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该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总体态势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第二产业就业;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是工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环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平台,工业化是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原动力,城市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农村就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产业收入比较利益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措施是其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就业结构 农村发展 转换态势 苏中地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明 王玉安
以人均GDP、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城市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城市化与产值结构相比滞后,但与就业结构相比并不滞后,城市化滞后的实质是就业结构滞后的结论。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和就业结构偏差的特点,以规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偏差形成的根源,认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偏差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
城市化 就业结构 偏差 比较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申 李可爱 鞠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贸易结构不断变动,对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首先建立了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探讨贸易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然后运用投入产出法和偏差分解法对我国1993~2007年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化的就业效应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动不利于就业,并导致我国的就业结构偏向熟练劳动。
关键词:
贸易结构 就业效应 就业结构 工业部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玉凤 高长元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对统计数据定性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不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存在着协整关系,但对就业的促进带动作用不一样。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整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涧生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analysed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qualitative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of employees in China's finance industry,and reached some instructive conclusion.
关键词:
金融业 生产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竹莘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分析了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就业结构对区域的收入差异影响不同,针对不同区域情况,提出了协调发展产业,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盈之 金乃丽
文章首先比较分析了三次产业划分法和波拉特四次产业划分法下的中国就业结构状况,之后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信息化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其他产业正由弱变强。并据此提出了一些通过信息化改善中国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信息化 就业结构 投入产出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宗传
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在业的老年人口(即男60岁,女55岁以上未离退休和退休以后再就业的老人)有2,430方,占全部在业人口的4.66%,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12%(本文以下所使用的资料,均来源于《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比例虽然不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素英 田立法 王竞 张艳丽
本文构建了就业结构变动的Markov链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中,计算出河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结构变动的平均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同时通过设定初始就业结构向量,再利用求得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河北省未来10年的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就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凤朝 王元地 潘雄峰 佟佰菊
抑制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片面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得老工业基地在面临产业结构严重扭曲、第二产业结构化程度低的情况下,也面临地区就业率低、富余人员过多等就业问题。因此,在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强调就业结构的调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老工业基地调整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诚
在经历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以后 ,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类似于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结构的新变化。除了原有的二元就业结构和隐蔽失业性就业特征以外 ,中国出现了过度就业、正常就业、就业不足、失业和就业外非劳动力扩大的特征。就业政策需要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变化 ,采用新的就业定义和就业观念 ,着眼于培养市场中的劳动力需求主体———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