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54)
2023(7293)
2022(6026)
2021(5783)
2020(4684)
2019(10970)
2018(10205)
2017(19103)
2016(10048)
2015(11319)
2014(10910)
2013(10918)
2012(10358)
2011(9787)
2010(9419)
2009(8876)
2008(8596)
2007(7288)
2006(6518)
2005(6036)
作者
(28132)
(24079)
(24032)
(22928)
(15151)
(11519)
(10639)
(9223)
(9083)
(8381)
(8248)
(7855)
(7733)
(7571)
(7570)
(7430)
(7026)
(6961)
(6767)
(6578)
(6011)
(5732)
(5659)
(5390)
(5380)
(5279)
(5110)
(4849)
(4786)
(4733)
学科
(51034)
经济(50956)
管理(24925)
(22800)
方法(21553)
数学(20113)
数学方法(19976)
中国(16809)
(15887)
企业(15887)
(12947)
(11702)
贸易(11696)
(11412)
地方(10484)
(10267)
(10089)
业经(8719)
农业(8570)
(8288)
(8117)
金融(8115)
环境(8001)
(7868)
银行(7865)
(7727)
(7210)
(7100)
(6660)
关系(6599)
机构
大学(153518)
学院(148931)
(75959)
经济(74922)
研究(59248)
管理(54435)
理学(47412)
理学院(46757)
管理学(46161)
管理学院(45869)
中国(45755)
(32973)
(32952)
科学(32819)
(29024)
财经(27011)
经济学(26697)
研究所(26596)
中心(25761)
(24945)
经济学院(24233)
(21983)
(21473)
北京(21288)
财经大学(20392)
(20130)
师范(20001)
(19109)
业大(18853)
科学院(18244)
基金
项目(104092)
科学(84476)
基金(81620)
研究(74935)
(72448)
国家(72005)
科学基金(61295)
社会(53735)
社会科(51233)
社会科学(51227)
基金项目(42925)
自然(37406)
自然科(36604)
自然科学(36595)
自然科学基金(35972)
(34438)
教育(32977)
资助(32847)
(31340)
编号(26341)
(25618)
国家社会(25117)
重点(23924)
中国(23787)
(22851)
教育部(22382)
成果(21450)
(21110)
人文(20873)
(20519)
期刊
(78503)
经济(78503)
研究(50282)
中国(28142)
科学(22795)
(22659)
学报(21932)
(19961)
管理(19312)
大学(17164)
学学(16257)
经济研究(14509)
财经(14294)
(14280)
金融(14280)
农业(13809)
(12474)
问题(11389)
(11366)
世界(10508)
国际(10144)
教育(10013)
业经(9771)
技术(9446)
(8525)
资源(8058)
统计(7756)
技术经济(7201)
(6779)
经济问题(6632)
共检索到221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勇  丁雪  赵奇伟  
本文基于补偿效用原则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测度1998-2016年中国3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宜居水平,并选择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与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宜居水平增长平稳,东南沿海地区整体上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宜居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本地产出与消费水平增长能提升本地区宜居水平,固定资产投入、在岗职工和人口数量增加会降低本地的宜居水平,空间间接效应的作用要远大于直接效应,这显示地区宜居水平的实质是城市效率与城市摩擦通过人口流动相互制约的过程。地方政府在制定宜居水平提升政策时,需要考虑地区宜居度的效用补偿特征,根据限制当地宜居水平发展的具体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唐洁  
通过从经济发展性、社会稳定性、生活便利性、环境适宜性四个维度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宜居水平,并且基于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莫兰指数和LISA聚类分析,探讨江苏省宜居度的空间差异和空间依赖性,同时还分析了江苏省宜居城市建设的联动程度。结果表明:(1)江苏省各地级市宜居度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宜居水平差异呈现“M”型波动下降;(2)宜居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增强-减弱-增强”的集聚变化趋势,而局部空间依赖性则相对稳定;(3)江苏省及苏南、苏北宜居城市联动度均呈“N”型结构,苏中地区联动度波动下降趋势明显,而三大区域之间的宜居联动水平持续上升。因此可以通过都市圈宜居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内部城市的发展,同时保持苏南地区宜居水平较高的优势,并发挥徐州市对苏北地区其他城市的带动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单丹  
我国的北方地区有许多具有典型寒地气候特征的城市,在城市建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空间环境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应该受到规划设计者和城市建设管理者更多的关注。基于寒地城市特征分析、国内外相关城市建设方法经验借鉴以及规划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就如何营造寒地城市的宜居空间进行了初步归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寒地城市宜居空间营造的方法和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勇明  杨晗  向蓉美  谢海英  
一、引言2005年1月12日,经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指出了北京的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由此宜居城市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宜居城市的提出,在民众中和学术上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商务周刊》、零点公司和诚毅投资股份(厦门)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一项关于宜居城市的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得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公众看来,交通的方便性、城市是否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聂春霞  孙慧  唐飞  
通过构建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物元评价模型,用熵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分析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城市的宜居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宜居性在不断提高,城市经济、环境和设施发展较快,而城市文化发展较慢;30个城市之间的宜居水平虽有差异,但总体上差异在缩小;东部城市的宜居性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差异明显缩小,环境差异却在增大,而设施、文化和宜居性差异正在缩小。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德起   王世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深入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和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1—2020年31个省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和Moran指数揭示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状况。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内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稳步上升,东部地区建设水平最高而西部地区年均增速最快;第二,建设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因;第三,从时间演进上看,全国及三大地区内建设水平的绝对差异均逐渐减小,但全国及东部地区的排头省份与落后部分省份间始终存在较大差距;第四,从空间演进上看,聚集模式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仅有部分省份完成向促进区或辐射区的跃迁。因此,进一步从充分激活各类生产要素、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省施策三个方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琳  郭雨娜  王亚辉  
基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通过土地供给指标对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土地稀缺度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城市土地稀缺的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对土地稀缺的直接影响最为显著,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对土地稀缺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剧了土地稀缺的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则能够缓解建设用地稀缺的压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余建辉  谌丽  党云晓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因子3个维度构成,且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度依次递减;(2)各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环境健康因子呈东部、北部高和西部、南部低特点,城市安全因子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且北城要明显优于南城,非参数计量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城市宜居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4)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成  赵万民  谭少华  
城市绿色空间不仅是链接城市聚居体各阶层的融合纽带,还是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重要力量。本文以城市绿色空间为桥梁,从城市绿色空间的内涵理解入手,剖析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针对重庆市区域特点,提出了将"城市绿色空间(空间)-城市环境艺术(视角)-地域文化(人间)"为一体的"宜居重庆"规划理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慧  刘邵权  王勇  刘卫东  郑志军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存在正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空间格局上,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呈现东南-西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且以西昌、攀枝花、石棉为3个核心呈核心-边缘梯级结构模式特点;(3)H-H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在安宁河谷一带,L-L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于大小凉山一带,西昌、石棉呈现H-L空间关联模式;(4)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与自然环境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华平  张所地  
从不同城市宜居性特征差异分析入手,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构建了商品住宅的城市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计量模型。得出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不同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异主要是由经济水平、自然区位、政治区位、气候条件和公共交通、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图书设施建设造成。鉴于城市的区位、气候和经济水平相对固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导致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培源  
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研究议题中,区域TFP增长一直备受关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制度因素和投入因素对区域TFP增长的影响,较少有人关注空间邻居效应,即地理位置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一个地区TFP增长的影响。文章通过构造空间邻居变量,实证分析了1989~2007年中国省域TFP增长的空间邻居效应。结果显示,一个省份TFP增长的16.7%可归因于相邻省份TFP增长的正向影响。此结果为相邻省份经济规划和经济政策的协同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渊博  冯娴慧  
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目标。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也是城市宜居建设的基础单元。2009年,广东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社区"宜居"改造(粤办发[2009]24号);2013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结归纳宜居改造的建设经验,制定并发布《广东省宜居社区评定标准》(粤建房函[2013]1052号),使用该标准对改造后的社区进行后期评价。为研究居民对宜居改造后社区的满意度感知,借鉴《广东省宜居社区评定标准》中的评价因子,制定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选取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三地经过2009年社区宜居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卢洪友  杜亦譞  
中国正致力于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测算现行财政再分配体系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减轻贫困,从而实施更为"精准"的财政再分配,是关键一环。本文拓展了传统财政再分配分析方法,将财政收入端和支出端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基于CFPS2012入户调查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构建居民收入核算账户,运用标准财政归宿法,测算出中国居民的财政净受益;采用"匿名"与"非匿名"评价指标,综合测度了"一揽子"财政工具的再分配和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中国财政分配体系对市场分配整体上呈微弱的正向调节效应,财政体系整体使全国基尼系数下降了4.06%,其中,基本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和直接税的边际贡献分别是2.48%、2.34%、1.75%、1.19%,而间接税的边际贡献为-1.57%,起逆向调节作用;中国财政再分配工具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财政再分配使全国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均下降20%以上,其中,支出端具有"济贫"性,收入端的间接税具有显著"劫贫"性。总体上,弱累进财政再分配体系甚至逆向调节的财政再分配工具,与共享发展存在矛盾。实现共享发展,迫切需要重构"精准"财政再分配体系,加快构建以税负归宿公平和公共支出受益归宿公平为核心的现代财政制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企业  沈开艳  王红霞  张续垚  
本文基于普通城市居民的视角,从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环保与可持续性、国内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状况和城市治理五个角度研究和考察了城市宜居性。利用城市宜居性客观性指标和来自100座城市问卷调查的主观评价指标,构建了城市宜居指数并进行了测算、排名和模拟分析。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100座城市宜居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城市主要来自山东和浙江;除广州外,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整体宜居性方面均位居最佳城市之列;在整体宜居性方面,港澳台相比,澳门排名高于香港和台湾的三个城市。(2)经济竞争力并不是决定城市宜居性的唯一因素,比较而言,在环保与可持续性、国内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包容性和城市治理等其他方面整体发展良好的城市在整体宜居性排名中较高。(3)“What-if”假设模拟分析显示,改变城市发展弱项和短板,城市宜居性将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