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29)
- 2023(10613)
- 2022(8924)
- 2021(8241)
- 2020(6591)
- 2019(15254)
- 2018(14787)
- 2017(27535)
- 2016(14812)
- 2015(16790)
- 2014(16424)
- 2013(16490)
- 2012(15902)
- 2011(14886)
- 2010(14863)
- 2009(13481)
- 2008(13195)
- 2007(11572)
- 2006(10533)
- 2005(9828)
- 学科
- 济(74868)
- 经济(74807)
- 业(34790)
- 管理(34315)
- 方法(26825)
- 中国(25819)
- 数学(24251)
- 数学方法(24091)
- 企(23467)
- 企业(23467)
- 地方(21619)
- 农(21472)
- 贸(15685)
- 贸易(15671)
- 业经(15417)
- 易(15192)
- 农业(14917)
- 学(12711)
- 发(12703)
- 财(12475)
- 地方经济(12412)
- 银(12118)
- 融(12097)
- 金融(12096)
- 银行(12086)
- 环境(12084)
- 制(12055)
- 行(11923)
- 技术(9595)
- 发展(9469)
- 机构
- 大学(217859)
- 学院(217413)
- 济(100454)
- 经济(98794)
- 研究(87373)
- 管理(76972)
- 中国(66570)
- 理学(65429)
- 理学院(64502)
- 管理学(63490)
- 管理学院(63067)
- 科学(51973)
- 京(48474)
- 所(45279)
- 财(42517)
- 农(41333)
- 研究所(41215)
- 中心(38260)
- 财经(33580)
- 经济学(32431)
- 农业(32416)
- 江(32191)
- 业大(32135)
- 北京(31603)
- 院(30972)
- 范(30904)
- 经(30741)
- 师范(30601)
- 经济学院(29247)
- 科学院(27570)
- 基金
- 项目(144230)
- 科学(114211)
- 基金(105875)
- 研究(104824)
- 家(94001)
- 国家(93253)
- 科学基金(78224)
- 社会(69627)
- 社会科(66209)
- 社会科学(66197)
- 基金项目(55192)
- 省(54170)
- 自然(47967)
- 教育(47097)
- 自然科(46873)
- 自然科学(46862)
- 划(46729)
- 自然科学基金(46066)
- 资助(43495)
- 编号(40101)
- 发(37569)
- 重点(33369)
- 成果(33029)
- 部(32930)
- 国家社会(30583)
- 发展(30477)
- 展(30009)
- 创(29732)
- 课题(29180)
- 中国(28877)
共检索到344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静 孟令杰 吴福象
早期的增长核算文献认为地区收入差距是包括物质资本积累或人力资本在内的投入要素的差异造成的,而目前以 Hall 和 Jones(1999)等为代表的研究认为,投入要素的差距不可能是一个国家(地区)之所以穷的根本原因,而只能由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巨大差距来解释。本文借鉴较新的增长核算办法估计中国省份的 TFP,并计算了要素投入差异和 TFP 差异对地区差距的贡献度。测算结果证明 TFP 的差距也是解释中国地区差距最主要的根源。
关键词:
地区差距 要素积累 TFP 方差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智勇 胡永远
文章采用增长核算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1995年前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其增长差异对地区差异的解释力。结果表明,尽管物质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它对产出增长差异的贡献份额也不断提高,而物质资本积累对产出增长差异的贡献份额趋于下降。因此,提高落后地区的生产率是缩小地区差异的关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建新
本文采用动态分布方法研究了中国1952-2005年的省区劳均产出、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分布和长期趋势。结果表明,改革前后的省区劳均产出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改革后多数地区的劳均产出向高收入收敛。研究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本积累不是影响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有上升的趋势,原因可能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建新
本文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82~2005年地区劳均产出增长分解为效率、技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四个部分,然后结合方差分解和核密度函数分析各部分对地区劳均产出增长率和水平差异的影响。发现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决定地区收入分布的主要因素;效率虽然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较小,但却是地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地区差异 技术 效率 资本积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杜育红 赵冉
教育和人力资本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教育与劳动力、物质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入手,分析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并推导出教育作为要素积累、效率提升和资本互补的三项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既可以作为"要素积累"直接作用于产出,也可以通过"效率提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不同层次教育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同;教育人力资本还通过与物质资本的互补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为此,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战略重点推进;加大力度发展精英型高水平大学;加大力度推进大众化普及性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应用型转型;加速推进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卫东 石大千
产业结构的变动源于要素的积累变化,而金融发展对要素积累具有明显作用。本文通过构建要素积累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要素积累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结论表明,金融发展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和各个产业资本和劳动的积累,对第一、二产业产生负向影响,且对第一产业的负向影响大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产生积极影响,存在明显的"产业替代效应"。但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是要素的原始积累能力,金融发展只是起到推动作用。并且,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呈现出"U"型结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方宏 王永海
文明时代的财富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路径,即制度性财富积累和技术性财富积累。通过分析中国早期文明中财富积累的制度性要素,可以发现中国早期财富积累的基本路径严重依赖制度性积累,中国早期"国"是制度性财富积累的基本组织形式,因而是中国早期财富积累的基本制度安排。制度性财富积累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中国早期独特的理财思想脉络和内容,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早期理财思想中的基本关系,理民思想、地利思想和农时思想是中国早期理财思想的基本内容。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方宏 王永海
文明时代的财富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路径,即制度性财富积累和技术性财富积累。通过分析中国早期文明中财富积累的制度性要素,可以发现中国早期财富积累的基本路径严重依赖制度性积累,中国早期"国"是制度性财富积累的基本组织形式,因而是中国早期财富积累的基本制度安排。制度性财富积累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中国早期独特的理财思想脉络和内容,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早期理财思想中的基本关系,理民思想、地利思想和农时思想是中国早期理财思想的基本内容。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月玲 林锋 陈宝国
针对我国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的客观现实,基于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本文利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供给侧视角探讨并解读三大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差异及其成因。结果显示:尽管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变化轨迹显著不同,但前沿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适配是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源泉。其中,东部因"适用技术"选择惰性致使前沿技术变迁滞后于要素禀赋结构演化而历经资本积累由动态无效到有效的过程;中部虽然选择了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对匹配的适宜技术且资本积累始终处于动态有效区间,却受制于高质要素供给上的"天花板效应"约束、各级人力资本技术吸收能力尚未达到溢出门槛,致使资本边际生产率持续下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学良 孙海鸣
本文运用非参数DEA分析方法,将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四部分,发现平均而言,1993—2006年长三角132个县市区经济增长指数为4.81,其中物质资本、技术进步、效率改善与人力资本贡献的指数分别为3.18、1.52、1.13和1.23,物质资本所贡献的经济增长主导着长三角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在省际层面上,主导江苏与浙江两省经济增长的因素也仍然是物质资本积累,我们只在上海市找到了TFP主导经济增长的证据;效率改善指数对长三角三省市TFP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差异的影响很大,这符合浦东开发以来长三角三省市改革、发展的历...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峥嵘 朱蕾
本文从要素流动角度,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实证检验了中国A股市场是否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有效推动了三次产业和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市场流动性的高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负向效应,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该负向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显著,并在创业板市场上最具成长性,而且行业内资本集中度越低、市场风险越高,越能激励行业内企业上市。本文据此在扩大股票市场规模、增强市场流动性、上市资源选择、创业板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本文利用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总体偏低,并且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性。(2)绝对β收敛在全国、中部和西部均存在,而东部不存在;条件β收敛在全国、东部和西部均存在,而中部不存在。(3)政府干预程度、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质量、非正规金融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普惠金融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地区差异 收敛性 影响因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建新 刘德学
利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了我国28个省区1982、1992和2005年的效率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将劳均产出变化分解为效率的贡献和投入要素的贡献,结果发现,放松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设增加了投入要素对地区劳均产出差别的贡献。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区劳均产出存在差距的原因,重新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设,以适宜技术理论为依据,将技术进步内生为投入要素的函数,并将劳均产出分解为投入要素、效率和技术进步的贡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三者都是我国地区劳均产出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地区收入差距 要素积累 效率 技术进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鑫 陈啸
本文从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收敛问题争议出发,考察1979—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波动特征及其对收敛性质的影响,尝试从经济周期角度解释现有争议,并在消除经济周期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分布动态法重新审视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态势。研究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波动具有显著周期性,短期波动会干扰均衡状态估计,导致收敛分析结论随着研究样本起止时间变化;(2)在消除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由初始(1979年)单峰分布向期末(2015年)双峰分布演变,未来将长期稳定在"富国"和"穷国"俱乐部收敛状态,多数地区将收敛于"穷国"俱乐部,少数地区收敛于"富国"俱乐部;(3)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具有流动性,上游地区增速有所回落,下游地区持续表现出对中上游地区的追赶效应,部分地区还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敏 马涵 马树才
文章采用2001—2017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三大生产要素流动与三次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样本来看,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受资本要素流动影响最大,其次为劳动要素,而技术要素流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在产业发展对要素流动的影响中,劳动要素的流动受第三产业发展影响较大,资本要素的流动受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影响较大,技术要素的流动受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生产要素流动对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