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04)
2023(15817)
2022(13666)
2021(12885)
2020(10671)
2019(24966)
2018(24517)
2017(47013)
2016(25369)
2015(28614)
2014(28363)
2013(28020)
2012(25661)
2011(23183)
2010(22607)
2009(20351)
2008(19380)
2007(16302)
2006(13915)
2005(11935)
作者
(71671)
(59855)
(59104)
(56302)
(37924)
(28583)
(27030)
(23596)
(22830)
(21031)
(20334)
(20125)
(18759)
(18678)
(18478)
(18278)
(17798)
(17729)
(17084)
(16944)
(14642)
(14634)
(14320)
(13537)
(13323)
(13175)
(12923)
(12920)
(11931)
(11787)
学科
(104937)
经济(104832)
管理(71349)
(65927)
(53830)
企业(53830)
方法(50930)
数学(45326)
数学方法(44721)
中国(28428)
(27003)
(24500)
(22426)
业经(21592)
地方(20279)
(20115)
贸易(20107)
(19500)
环境(18949)
农业(18169)
(16616)
(16531)
理论(15458)
(15381)
财务(15306)
财务管理(15274)
技术(15223)
(14785)
企业财务(14480)
(14194)
机构
大学(357446)
学院(353967)
(146173)
经济(143419)
管理(141961)
理学(124610)
理学院(123257)
管理学(120865)
管理学院(120244)
研究(120223)
中国(88825)
(75621)
科学(75050)
(62651)
(59189)
(56925)
研究所(54694)
中心(54307)
业大(54001)
财经(51997)
(47636)
(47626)
北京(47473)
(46129)
师范(45659)
经济学(44907)
农业(44866)
(44116)
经济学院(40658)
财经大学(39084)
基金
项目(254238)
科学(200654)
基金(187274)
研究(183126)
(164241)
国家(162996)
科学基金(140222)
社会(116677)
社会科(110677)
社会科学(110649)
基金项目(99015)
(96482)
自然(92156)
自然科(90058)
自然科学(90036)
自然科学基金(88397)
教育(84037)
(82352)
资助(77975)
编号(72851)
成果(57618)
(56911)
重点(56834)
(53776)
(52530)
课题(49620)
科研(49247)
创新(49153)
国家社会(48961)
教育部(48892)
期刊
(147492)
经济(147492)
研究(100677)
中国(61052)
学报(57870)
科学(53469)
(50602)
管理(50229)
(45599)
大学(44147)
学学(41507)
农业(35913)
教育(35403)
技术(30596)
(25658)
金融(25658)
经济研究(24744)
财经(24491)
业经(23106)
(20964)
问题(19413)
(19183)
图书(18400)
统计(17360)
科技(16930)
技术经济(16865)
(16373)
资源(16357)
理论(16205)
(16163)
共检索到497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本文基于随机收敛的视角,采用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两类碳排放指标,运用多种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单变量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两类碳排放指标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均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未呈现出全局性随机收敛趋势。同时,单变量单位根检验也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相对碳强度和相对人均碳排放序列呈现确定性收敛趋势。此外,两类碳排放指标在三大地区和八大地区内部均未呈现俱乐部随机收敛。本研究与结论为我国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强调了我国碳减排政策制定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地区、部门和行业等三个层面的样本数据,选择碳强度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单变量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分布的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样本并未呈现全局性的随机收敛;而部门层面的相对碳强度呈现发散态势。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地区间、部门间和行业间的碳强度差异不会随时间推移自动消失,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考虑碳排放在不同层面的分布差异,并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左文鼎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通常是用来描述环境质量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1980~2011年中国环境质量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来构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呈现"N"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田成诗  亓伟  
本文分析了社会福利的两个主要因素——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在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了收入—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合状态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对应着高排放。低收入水平地区倾向于通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来带动经济发展。目前,高收入-高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但从长期看,该状态的地区比重很小。我国没有进入低收入-高排放的收入环境陷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强谊  钟水映  徐飞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旅游业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地区差距及敛散性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显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差距呈波动上升演变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呈上升趋势。(2)收敛性模型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同时全国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绝对β收敛。据此,提出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强谊  钟水映  徐飞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旅游业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地区差距及敛散性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显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差距呈波动上升演变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呈上升趋势。(2)收敛性模型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同时全国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绝对β收敛。据此,提出了扭转旅游业CO_2排放空间非均衡态势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承龙  周德群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这实际上要求CO_2排放强度应是收敛态才能完成预期目标。江苏、浙江和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研究苏浙沪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性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以空间为主轴的传统收敛模型主要探讨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趋同性,并不反映CO_2排放强度收敛随时间变化的向下趋势。故而将收敛模型中的比较基期改为动态的后向移动平均期,修正为以时间为主轴的收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江苏、浙江和上海CO_2排放强度在长时间尺度呈现出波浪式σ收敛趋势,但是在短时间尺度下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不连续,即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在时间轴上不具有严格的σ收敛;上海CO_2排放强度存在β绝对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固态能源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江苏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外商投资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浙江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子晖  
本文首次采用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Tn非参检验方法,对中国、印度等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印度等多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由"二氧化碳排放"到"经济增长"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与此同时,动态分析表明随着中、印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对能源的刚性需求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从而使得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因果关系日益凸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宇   李欣蓓   孟渤   周梅芳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CO_2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但中国官方能源数据为产业维度,投入产出表为产品口径,已有研究常混淆产业与产品排放,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基础排放数据核算存在偏差。对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产品工艺假定将产业排放量转化为产品排放量的方法(产品法),比较和分解了能源消耗法(能耗法)、产业工艺假定法(产业法)与该方法的核算差异,揭示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对于纯产品部门,三种方法核算的CO_2排放量相同,没有次要产品的扰动,产业部门的能源数据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口径一致。对于混合产品部门,核算存在显著差异;能耗法与产业法会低估高排放部门的排放,高估中低排放部门的排放;以主要排放部门为例,非金属矿物制造、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高排放部门平均被低估5608万吨(2.6%)和10121万吨(4.6%)CO_2排放;煤炭采选产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化学产品等中低排放部门平均被高估2538万吨(14.3%)和3104万吨(17.5%)CO_2排放。进一步分析显示,核算差异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中的产品来源和生产关联部门的排放差距。基于此,本文建议在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CO_2排放清单时,注意数据口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首先,通过数理模型推导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其次,采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2~2013年CO_2排放量数据,通过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对我国财政分权与人均CO_2排放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不管是用财政收入分权指标还是财政支出分权指标,都例证了财政分权是CO_2排放量不断增加的推手,即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人均收入、能源结构、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能够显著地促进CO_2排放,并且上一期CO_2排放量与当期CO_2排放量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德  张媛  
文章运用Hansen(1999)面板门槛模型,在考虑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情况下,考察了1994—2016年33个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基于金融发展的显著双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可再生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为正;当金融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或者较高水平时,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且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弹性不断增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