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6)
2023(13998)
2022(12153)
2021(11634)
2020(9647)
2019(22957)
2018(22747)
2017(44176)
2016(23790)
2015(27118)
2014(27037)
2013(26879)
2012(24663)
2011(22434)
2010(22416)
2009(20325)
2008(19435)
2007(16552)
2006(14390)
2005(12838)
作者
(67084)
(55653)
(55175)
(52699)
(35629)
(26600)
(25218)
(22012)
(21160)
(19809)
(18986)
(18688)
(17720)
(17440)
(17199)
(17022)
(16618)
(16189)
(15918)
(15850)
(13790)
(13604)
(13376)
(12729)
(12459)
(12272)
(12212)
(12008)
(11088)
(10891)
学科
(99852)
经济(99747)
管理(66176)
(60915)
(50228)
企业(50228)
方法(49227)
数学(43596)
数学方法(42909)
中国(27487)
(24366)
贸易(24355)
(24275)
(23870)
(22994)
(20651)
业经(19861)
环境(17696)
地方(17214)
(16498)
理论(16111)
(16067)
农业(15877)
(15264)
金融(15263)
(14964)
银行(14928)
(14390)
(14330)
技术(14245)
机构
大学(338569)
学院(334714)
(142121)
经济(139419)
管理(134792)
理学(117340)
理学院(116111)
研究(114766)
管理学(113990)
管理学院(113414)
中国(87427)
(72776)
科学(69088)
(61541)
(56925)
研究所(52059)
中心(51078)
财经(50071)
(49467)
业大(47869)
北京(46680)
(45842)
(45488)
经济学(43745)
(43114)
师范(42763)
(41848)
经济学院(39522)
农业(38704)
财经大学(37536)
基金
项目(230935)
科学(182343)
基金(170036)
研究(168802)
(148030)
国家(146916)
科学基金(126460)
社会(107077)
社会科(101714)
社会科学(101687)
基金项目(89223)
(86613)
自然(82391)
自然科(80533)
自然科学(80517)
自然科学基金(79072)
教育(77476)
(74095)
资助(72144)
编号(67561)
成果(54635)
(52206)
重点(51497)
(48681)
(47537)
课题(46349)
教育部(45121)
国家社会(44582)
创新(44430)
科研(44263)
期刊
(147257)
经济(147257)
研究(100615)
中国(60598)
学报(50319)
管理(49082)
科学(47878)
(44156)
(43910)
大学(38606)
学学(36121)
教育(35984)
农业(31241)
技术(29174)
(28385)
金融(28385)
经济研究(25209)
财经(23821)
业经(22109)
(20376)
(19724)
问题(19511)
国际(18173)
(17364)
图书(17354)
技术经济(16697)
统计(16254)
理论(16101)
世界(15974)
科技(15636)
共检索到486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史亚东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提出的以成本最小化方式实现污染排放控制的环境政策机制。目前,中国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来参与国际碳交易,并出口相应的核证减排量。CDM项目在我国发展迅速,出口的核证减排量呈显著上升态势,然而本文认为,当前CDM项目的开发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碳减排的空间是有限的,考虑未来减排压力和减排成本的增加,当前碳排放权的出口量存在最优规模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最优化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碳交易现状,指出了中国参与其中遭遇的问题与相应启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云  杨来科  
本文分析了总量控制和交易、基准排放和信用两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价格决定原理,并以边际减排成本等于市场均衡价格为基础,分析《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规模和利益分配不公等情况;然后构建两阶段模型,讨论"非附件B国家"碳排放权出口规模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并通过估测中国碳排放权出口规模决定因素的函数值或参数值,计算中国第1承诺期的最优出口量;最后提出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云  杨来科  赵捧莲  
文章首先回顾了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研究文献,然后以边际减排曲线为分析工具,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利益分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承诺为依据进行不同交易范围下各国收益分配的实证分析。通过构建两阶段模型,文章讨论了发展中国家未来承担不同减排义务情况下现阶段的最优出口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非附件B国家"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需加强合作以应对利益分配不公,中国需要针对13亿吨最优出口规模,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规模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设施,引导企业自律性减排。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文治   任暠凯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主要的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涵盖了全球约23%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影响着全球贸易发展格局。从产品层面通过建立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中国产品出口及其绿色转型的影响。经过交叠双重差分法等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各国(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会显著抑制中国企业产品总出口和高污染产品出口,同时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绿色产品出口,进而驱动了中国企业产品出口的绿色化转型;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相对发展中国家(地区)而言,发达国家(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中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和绿色产品出口的驱动作用更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中国电力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对清洁技术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庆龙  刘力臻  
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对碳排放权价格与市场规模的非线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价格对市场规模的影响因市场顶层设计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的区间效应,表现为碳排放权稀缺性较低时,交易价格与市场规模没有显著性关系,或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当碳排放权稀缺性较高时,交易价格能显著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此外,碳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也有利于地区内碳排放权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设计要逐步由"自愿减排"过渡到"强制减排",科学合理地权衡"拍卖竞价"和"免费发放"的碳排放权比重,同时也要考虑宏观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妍  李玥  
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立下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中国的"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总体方向。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以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各国的碳市场建设有共性也有个性。文章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详细介绍欧盟、美国、新西兰和韩国成功实施碳交易制度的经验,并总结分析各国、各地区制度的异同点,对中国的制度设计提出展望。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戴永务  
《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本文阐述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和意义,并就碳排放权交易中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中国林业的影响等重要问题在我国的研究情况进行述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森   李金叶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探寻贸易强国建设之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中国碳市场控排企业名录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10~2016年中国海关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匹配的制造企业出口产品数据,实证探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产品质量和产品定价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总体上对控排制造企业出口产品起到“提质”效应,且存在“降价”效应。机制检验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倒逼出口产品转换进而提升产品质量;同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会加剧成本-价格不完全传递程度进而抑制产品定价能力;但当产品质量突破0.5473这一瓶颈后,成本-价格不完全传递程度得到缓解,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产生“增价”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高碳行业产品存在“降质降价”效应,对衰退企业产品仅起到“提质”效应,而对成熟企业产品和深加工型产品起到“提质降价”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扩大制造企业产品的国外市场份额,提升出口竞争力。结论证实,当面对碳配额约束且产品不具备质量优势时,制造企业会采取“提质降价”策略,通过“薄利多销”和“质量品牌”效应释放稳定出口竞争力。研究为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激发制造业贸易竞争优势的质量转型动力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周怡   张泽栋   马克  
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是碳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运行情况直接影响我国碳市场的有效性。2021年,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这是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变化“、双碳”目标提出的大背景下采取的重大举措。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建设经验表明,推动参与主体多样化、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创新金融工具等对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熟运转至关重要。展望未来,碳交易中心将呈现全球化并购、市场层级丰富、监管体系完善等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本文提出从完善法律体系、自律规则,构建多层次交易平台,强化技术服务,实现交易清算一体化等方面入手,吸取国际成功经验,加强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以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举   钱新新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响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并从七个试点省份出发,选取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环境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提升工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中国工业的低碳转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通过成本约束和结构升级途径促进工业低碳转型,而技术进步途径的作用尚未实质性显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而在外商投资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阮鹏熙  
随着中国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的减排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在我国拉开了序幕。碳排放权的出现也使得一些具有外部性特征的环境资源内部化。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一套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国际上对于碳排放权的会计问题也存在着诸多争议,无法达成相对统一的意见。鉴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国际上关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模式的会计事项存在争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我国对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提供一个新思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骆华  赵永刚  费方域  
1997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制定了第一个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性制度框架——《京都协议书》,欧盟、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低碳经济战略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实践经验。比较分析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策略和经验,可为我国碳减排经济激励机制的建设提供如下借鉴:一是尽快实施成功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并使之成为亚洲的交易中心之一;三是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使中国的碳交易与国际其他国家的碳交易市场对接,吸引国际技术资金投资于我国的低碳经济。
[期刊] 改革  [作者] 曹静  周亚林  
行业覆盖范围的缩减会导致控排规模的压缩,但是基于准确、清晰的配额设计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有助于降低核算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链接试点市场和全国市场,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做到责任分权:国家统一制定规则,下放权力;地方政府则发挥优势,并积极配合实施。配额合理分配是保证碳市场以及之后衍生的金融市场正常、有序发展的关键。适度考虑行业差异性的基准线法在初期能够兼顾不同行业的减排压力和发展需求,为后期引入拍卖机制奠定基础。在过渡时期,同时采用碳税和碳市场这两种手段进行减排控制具有可操作性,也具备市场基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铠豪   佟家栋   申雅茹  
本文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探讨了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增加了企业出口倾向、扩大了企业出口规模,即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这一结论在预期效应检验、安慰剂检验、更换估计方法、匹配分析、排除同期其他政策的潜在干扰等条件下依旧稳健;影响机制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影响了企业出口;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依据结论,提出了逐步提高地区市场化程度、运用法治方式优化营商环境、适当降低行业集中度和切实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  
在碳排放量跃居全球首位的严峻压力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成绩卓著。然而,碳排放权售价过低造成的巨大损失迫切要求中国构建自身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构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