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12)
2023(18564)
2022(16069)
2021(15262)
2020(12830)
2019(29648)
2018(29169)
2017(55313)
2016(29767)
2015(33910)
2014(33082)
2013(32427)
2012(30148)
2011(27197)
2010(27015)
2009(24978)
2008(24339)
2007(21097)
2006(18192)
2005(16015)
作者
(82453)
(68916)
(68152)
(65035)
(43911)
(32945)
(31134)
(26914)
(26111)
(24389)
(23455)
(23141)
(21679)
(21663)
(21231)
(20974)
(20482)
(20231)
(19749)
(19721)
(17025)
(16718)
(16503)
(15688)
(15395)
(15312)
(15064)
(15001)
(13809)
(13592)
学科
(121391)
经济(121264)
管理(86758)
(82583)
(69173)
企业(69173)
方法(57126)
数学(49618)
数学方法(48946)
中国(34365)
(31059)
(29809)
业经(26326)
(25286)
贸易(25271)
(24597)
(24054)
技术(22660)
地方(22288)
(22262)
农业(20654)
理论(20354)
(19692)
金融(19689)
(19249)
银行(19205)
(18740)
(18351)
(18348)
财务(18270)
机构
大学(418325)
学院(413546)
(172143)
经济(168710)
管理(165182)
理学(143287)
理学院(141743)
研究(139747)
管理学(139222)
管理学院(138480)
中国(106846)
(89044)
科学(83589)
(77120)
(68349)
中心(64142)
(62349)
研究所(62276)
财经(62116)
业大(58977)
(58380)
(56821)
北京(56520)
(54509)
师范(54033)
经济学(52347)
(51072)
农业(48519)
(47785)
经济学院(47197)
基金
项目(283368)
科学(224567)
研究(208537)
基金(207935)
(180550)
国家(179108)
科学基金(155006)
社会(133173)
社会科(126238)
社会科学(126208)
基金项目(109321)
(107979)
自然(99988)
自然科(97781)
自然科学(97760)
教育(96610)
自然科学基金(96042)
(91462)
资助(86113)
编号(83978)
成果(68211)
(63536)
重点(63046)
(61316)
(59464)
课题(57754)
创新(56761)
国家社会(55570)
教育部(55169)
大学(54095)
期刊
(181895)
经济(181895)
研究(122740)
中国(81594)
学报(63184)
管理(61678)
科学(59178)
(57897)
(55673)
教育(49530)
大学(49288)
学学(45827)
农业(39002)
技术(37611)
(36805)
金融(36805)
财经(30162)
经济研究(30114)
业经(28175)
(25902)
问题(23313)
图书(23256)
(22132)
(21503)
国际(20669)
技术经济(20562)
科技(20364)
理论(19929)
统计(19342)
世界(18925)
共检索到613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栋  朱春奎  陈玉龙  
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40个主要国家2011—2015年的专利国际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并已居于网络的结构洞与核心位置,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创新合作的开展方面仍然会受到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与欧美日创新合作的联系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说明"欧美日"三角框架已成为中国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江依妮  朱春奎  
金砖国家是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新兴力量,虽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其专利合作网络规模有所下降,五国之间的合作并不紧密,但它们的网络地位稳中有升、态势向好。中国在国际专利和论文合作网络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均不断增强,具有信息和资源控制的巨大优势;俄罗斯与印度地位相似,但俄罗斯的国际专利与论文合作地位均有所提升,而印度的地位正在弱化;巴西在论文合作网络中相对较具优势地位,但在专利网络中巴西则与南非共同位于边缘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文娟  朱春奎  
为了分析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变化,以世界40个国家2001—2015年的国际专利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过去15年间,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合作对象从欧美向亚洲扩展,合作格局由"中-欧美日"向"中-欧美亚"转变。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美、英、日、法、德等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土耳其、冰岛、韩国等始终位于边缘位置;个体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络连接数继续增加,核心"朋友圈"遍布网络;中国的核心度排名逐渐上升,且处于结构洞的关键位置,掌握资源和连接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贾晓霞  张寒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而有关知识积累如何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研究仍显不足。由于单一的知识积累往往具有片面性,因而在综合考虑产学研合作创新形式和产出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基础观和社会网络理论,引入合作网络特征。以合作广度和深度为中介变量,研究知识积累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运用中国2006-2015年34所985高校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受知识刚性的影响,知识积累并不直接促进合作创新绩效;知识积累是识别外部知识的关键,正向影响合作广度,并通过其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合作创新绩效;合作广度与合作深度的交互对合作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产学研合作者应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更深厚的合作关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冰  张纪海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攻克制约我国国防与经济发展科技难题的重要举措。为探索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采用北京市装备制造业2000-2019年军队单位、军工单位与民口单位联合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经历军民分离阶段、军民融合初步发展阶段,现正处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阶段初期。从结构特性看,创新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密度逐步降低,网络结构呈现"多核心"特征、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从空间分布看,北京与华东、中南地区合作频繁,逐渐形成以北京—陕西、北京—江苏、北京—河南为主的多条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连接渠道;从核心节点看,军工高校与军队院校仍是军民科技研究主力,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起重要带动和引领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吴洁琼  
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万方知识平台的科技论文大数据进行抓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作者合作网络、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对网络的基本属性、关键节点进行了个性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创新论文稳步上升并呈现空间集聚性,"农业"、"大学生"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产学研合作不断加深,但从区域看,由东向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逐渐减弱,核心作者间的信息分享与协同创新较少,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经营范围或研究方向的机构单位之间更容易展开合作。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吴洁琼  
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万方知识平台的科技论文大数据进行抓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作者合作网络、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对网络的基本属性、关键节点进行了个性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创新论文稳步上升并呈现空间集聚性,"农业"、"大学生"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产学研合作不断加深,但从区域看,由东向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逐渐减弱,核心作者间的信息分享与协同创新较少,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经营范围或研究方向的机构单位之间更容易展开合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萃   王佰芳  
现有关于创新合作网络与城市创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一国内部的城市间创新合作网络,较少关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更鲜有文献将国内创新合作网络与国际创新合作网络放在同一个研究框架下。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国内国际创新合作网络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这两种创新合作网络都能够促进城市创新,但尚未形成互补性的协同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内创新合作网络对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而国际创新合作网络对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突出。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国内创新合作网络通过技术领域集约边际和技术领域扩展边际两大渠道影响城市创新,而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主要通过技术领域集约边际影响城市创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煊  孙跃  
通过构建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概念模型,并引入DEA-Tobit两步法测度了2003~2011年中国省域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创新效率呈现出区域差异明显和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但二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中西部地区和全国的波动趋势几乎一致。对各地区产学研合作网络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孟婧  邱长波  左进尧  
[目的/意义]以中国国内机构为研究对象,研究1999—2018年间国内机构间专利合作的演化状况,为决策者制定专利技术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中国知网中全部机构间合作申请的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国内机构间专利合作网络的规模、密度、成分拓扑结构、社群及其中关键节点的演化规律。[结果/结论]1999—2018年,越来越多机构加入到专利合作中,尤其是企业的数量增长幅度最大。大量小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拥有少数合作对象,逐渐形成了大量小规模小团体,合作对象逐渐稳定。少数拥有大量合作对象的机构,逐渐形成一个合作关系复杂的最大规模小团体,其拓扑结构是多个相互连接的星型结构簇。星型结构簇的中心机构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逐渐演化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连接各个星型结构簇的机构由中石油企业的子公司或是其附属研究院,逐渐演化为清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笑明  王静雪  王成军  崔文田  裴莹  
采用不同于"静态结构—绩效"的研究范式,从动态角度分析结构洞不同演化形式与演化结果之间的关系,为组织和创新管理者整合网络资源提供参考。基于电子信息和机动车行业41家高新企业36 338条专利数据构建研发团队动态合作网络,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合作网络中结构洞变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研发团队为节点构建的整体网主集团中,结构洞生成和填充数量及其比值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考虑到时间对网络结构的调节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结构洞填充数量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随时间增加而减弱,而结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鹏  张淑贤  
本文采用2006—2014年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模型,并通过分析网络整体以及单个结点的网络位置等结构指标,考察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的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外源结点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网络密度则不断降低,网络关系逐渐走向稀疏。网络的凝聚性和中心化程度并不明显,但在逐渐提高,网络的中心与周边不清晰。网络主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并不均衡,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和拥有结构洞优势的结点多数是高等院校,企业之间为争夺创新资源存在激烈竞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晓月  雷楠楠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选取我国上市医药制造企业专利合作数据,利用专利共同申请人构建企业专利合作网络,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专利自我中心合作网络的特征指标对企业不连续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中心网络规模、关系频率、结构洞均对企业不连续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自我中心网络密度对企业不连续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刘雅珍   徐森   丁雪  
国际创新合作不仅有助于实现一国创新资源的整合配置,还可以助力一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然而国际创新合作不仅取决于本国自身因素,还取决于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本文从国际信任关系的视角,基于先赋性信任和交往性信任的区分,依照建交时长、双边投资协定时长、货币互换协议3个层次探讨国家间信任关系;基于2002~2020年中国与其他国家创新合作的数据,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信任程度对双边创新合作成果的影响,以及国家间的制度距离对上述二者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间信任程度对双边创新合作成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国家间的制度距离对该正向影响效应有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制度距离的调节作用存在异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民乐  王丹丹  
在共惠互利的基础上,个人或组织为了获取外部知识提升自身竞争力,会选择与区域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创新合作,通过创新合作实现知识的流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文章选择1986~2014年期间我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中通过授权的专利数据,以发明人合作创新衡量知识流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省际间知识流动的发展演化进行分析,从网络结构等方面考察省际间知识流动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间知识流动范围逐渐扩大,知识流动强度逐渐加强;知识流动网络结构不合理,星型网络结构和强强联手态势不利于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省际间知识流动空间分布不均匀,知识流动强度自东向西呈现递减的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