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33)
2023(8318)
2022(6894)
2021(6559)
2020(5434)
2019(12355)
2018(11933)
2017(22422)
2016(11972)
2015(13903)
2014(13487)
2013(13459)
2012(12509)
2011(11572)
2010(11523)
2009(10933)
2008(10883)
2007(9488)
2006(8361)
2005(7643)
作者
(35702)
(29863)
(29778)
(28331)
(18848)
(14452)
(13405)
(11704)
(11377)
(10564)
(10268)
(10126)
(9455)
(9411)
(9306)
(9051)
(9026)
(8662)
(8640)
(8455)
(7522)
(7223)
(7214)
(6685)
(6640)
(6607)
(6408)
(6402)
(6035)
(6002)
学科
(53787)
经济(53740)
管理(35380)
(33873)
(27446)
企业(27446)
方法(24952)
数学(22227)
数学方法(21990)
中国(16844)
(13706)
(13159)
贸易(13153)
(12938)
(11555)
(11484)
业经(10494)
(9848)
(8672)
银行(8645)
农业(8486)
(8366)
环境(8312)
(8266)
金融(8266)
关系(7445)
(7341)
(7290)
(7242)
理论(7169)
机构
大学(182408)
学院(178839)
(80649)
经济(79399)
研究(67461)
管理(66292)
理学(57366)
理学院(56646)
管理学(55695)
管理学院(55372)
中国(52573)
科学(40441)
(40146)
(34515)
(33749)
研究所(31748)
(30807)
中心(29407)
财经(27631)
业大(26385)
经济学(26108)
北京(25863)
(25417)
(24500)
农业(24498)
(23930)
(23927)
师范(23706)
经济学院(23449)
科学院(20985)
基金
项目(119958)
科学(95550)
基金(90952)
研究(84833)
(81132)
国家(80543)
科学基金(68235)
社会(56564)
社会科(53764)
社会科学(53747)
基金项目(46794)
自然(44047)
自然科(43105)
自然科学(43095)
自然科学基金(42394)
(42209)
教育(38982)
资助(38206)
(37701)
编号(31768)
(28181)
重点(27476)
成果(25845)
(25449)
中国(25190)
国家社会(25127)
(24418)
教育部(24157)
科研(23151)
创新(22977)
期刊
(85242)
经济(85242)
研究(54170)
中国(36239)
学报(30525)
科学(28849)
(27331)
(25428)
管理(24853)
大学(23265)
学学(21844)
农业(19122)
教育(18254)
经济研究(15379)
(15286)
金融(15286)
技术(14640)
财经(14458)
(12681)
(12405)
(11609)
业经(11533)
国际(11469)
世界(11276)
问题(11239)
资源(9271)
技术经济(8988)
统计(8716)
(8677)
(7571)
共检索到2677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彭水军  吴腊梅  
本文基于全球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双重视角,从国家-行业和微观企业层面分析中国以不同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及其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2005-2015年,中国在双链中的位置都有所上升,且呈现出“N”形变化趋势,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的位置更高,加工贸易嵌入投入需求链的位置更高;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位置的提升分别由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扩张和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效应主导,投入需求链位置的攀升主要得益于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上游度有一定程度上升,进口下游度波动较大。此外,新进入企业拥有更高的出口上游度,持续在位企业出口上游度的提升是促进制造业行业一般贸易出口上游度攀升的主要原因,加工贸易出口上游度的攀升主要得益于集约边际的增长,而制造业行业两种贸易方式进口下游度的下降则分别由进入效应和扩展边际的变动所导致。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何文彬  
利用经济合作组织与世界银行共同发布的2016版贸易增加值TIVA数据,以此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廊内经济体发展的相对空间;其次对主要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度及分工位置指数进行数据度量;再次对影响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解。结论为:更积极有效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大物质资源投放、充分的就业率、完善的营商环境以及坚实完备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提升廊内经济体的能级。金融服务水平以及外商投资水平的实证,更深刻地诠释出创新性技术与创新性金融服务效率、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外国资金流入是全球价值链升级更有力的驱动因素。最后提出我国政府应当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主导重构全球价值链,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廊内国家区域价值链的转型升级,并与国际价值链互动协调,在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同时,把依靠发达国家的"外围"关系转变为以中国为"核心"的主导关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原小能  
探讨全球服务价值链的内涵,构建了全球服务价值链基本模型,并利用91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出口数据,对中国服务业在全球服务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了测度,发现中国服务业在参与全球服务价值链的过程中,价值链位置不断攀升。从结构上看,中国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服务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原小能  
探讨全球服务价值链的内涵,构建了全球服务价值链基本模型,并利用91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出口数据,对中国服务业在全球服务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了测度,发现中国服务业在参与全球服务价值链的过程中,价值链位置不断攀升。从结构上看,中国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服务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顶  陈钰莹  
文章依据Alfaro等(2019)理论框架拓展了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从企业边界选择角度探讨全球价值链位置和不完全契约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品需求弹性不同,全球价值链位置和不完全契约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作用机制也不同。对于互补的情形,企业倾向于并购下游供应商,缔约强度增加,企业并购范围向上游扩散;对于替代的情形,企业倾向于并购上游供应商,缔约强度增加,企业并购范围向下游扩散。进一步研究发现,逆向海外并购受到全球价值链位置和不完全契约的显著影响,顺向海外并购几乎不受全球价值链位置和不完全契约的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谢建国  
关键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葛海燕  张少军  丁晓强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利得份额,为此,本文构建了融合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的综合性测度指标,并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分析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已经取得了较大提升,但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不仅显著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和俄罗斯两个金砖国家,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困境仍较为严峻;尽管中国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均显著提升,并表现出明显的"追赶"趋势,但各行业的国际排名均较为落后,其中,服务业的落后程度最大,制造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落后程度最大;技术地位效应是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主导因素,经济地位效应是次要因素,增加值结构效应则产生了抑制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振国  张亚斌  单敬  黄跃  
研究目标:廓清中国分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及变动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区分中国贸易方式的全球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位置核算和链式结构分解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分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在2005~2015年间趋于上升,以一般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更高。中技术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总体上最高,高技术制造业最低;典型加工贸易部门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明显向价值链上游迈进。中国制造业通过一般(加工)贸易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提升主要是由区内(区外)中间品供给效应的扩张引起的。研究创新:科学测度中国分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及其变动机制。研究价值:为探寻谋求中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参考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姜超  
关注中国各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对创新性效率的影响,基于新古典经济理论提出假设,采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法计算中国19个代表性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及变化趋势,测算其整体创新效率。进一步将创新效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规模效率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通过观察分解变量值揭示行业差异。结果表明:研发阶段,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的行业,行业技术前沿水平上升,行业整体向前沿靠近的程度降低;生产阶段,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的行业,行业技术前沿水平下降,行业整体向前沿靠近的程度上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翔  张敏  李之旭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生产引致的内外产出差异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演变特征,并与主要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上游度和全球价值链下游度在2000—2014年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生产链条正不断向生产侧和消费侧双向延伸。从“产出供给链”看,全球价值链生产引致的国内生产阶段数要多于国外生产阶段数,内外联动效应明显;从“投入需求链”看,全球价值链生产引致的国外生产阶段数要多于国内生产阶段数,然而国外对国内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从全球价值链位置来看,制造业全球分工位置不断向下游偏移,而服务业全球分工位置的“上游化”趋势日益明显。进一步进行国际比较后发现,我国制造业生产链条全球最长,成为全球中间品供应和消费的枢纽,服务业的生产环节数要少于G7等发达国家,但高于“金砖”“新钻”等发展中国家,并且服务业更加侧重通过需求侧参与全球分工。此外,制造业和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全球分工位置演变趋势呈现多维特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韩沈超  
基于UIBE GVC-ADB MRIO数据库贸易流分解数据,对2007—2020年60个国家(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嵌入位置进行测算,并构建营商环境、要素质量和创新能力3组综合指数,实证检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嵌入位置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度较低,但嵌入位置尚可,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营商环境、要素质量能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创新能力能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据此,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策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昭玲  汪子豪  
研究目标:在全球价值链测度框架中引入吸收马尔科夫链方法,拓宽其研究路径和内容。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全球价值链位置测度和吸收马尔科夫链理论,构建基于吸收马尔科夫链视角的全球价值链测度框架,并在全球投入产出表中进行应用。研究发现:本文讨论并拓展了Kostoska等(2020)的吸收马尔科夫链研究框架,发现特定吸收马尔科夫链路径与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路径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增加值分解与吸收概率、生产步长与条件平均吸收时间、非等间距价值链测度与马尔科夫奖励过程具有对应关系,且Ghosh逆矩阵和Leontief逆矩阵对应的吸收马尔科夫链在全球增加值分布和最终产品分布下互为可逆吸收马尔科夫链,表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测度在Ghosh逆矩阵和Leontief逆矩阵测度下等价。研究创新:揭示了吸收马尔科夫链与全球价值链位置测度的形式一致性,提供了将吸收马尔科夫结论引入全球价值链测度的理论基础,并基于马尔科夫链中经历不同暂态比例、暂留时间、访问状态空间子集次数和条件首达时间等概念扩充了全球价值链测度内容。研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全球价值链测度研究方法和内容,揭示了部分价值链测度指标和方法的数学本质,为进一步研究全球价值链测度体系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蒋庚华  吴云霞  
基于"微笑曲线"相关理论,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变动影响中国行业内生产要素报酬差距进行了相应理论分析,并结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移动,将显著扩大中国的资本、高技术劳动、中技术劳动与低技术劳动在生产要素报酬上的差距,对资本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的影响最大,高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次之,中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最小;服务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变动对高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资本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的影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蒋庚华  吴云霞  
基于"微笑曲线"相关理论,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变动影响中国行业内生产要素报酬差距进行了相应理论分析,并结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移动,将显著扩大中国的资本、高技术劳动、中技术劳动与低技术劳动在生产要素报酬上的差距,对资本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的影响最大,高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次之,中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最小;服务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变动对高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资本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的影响显著大于货物行业。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定胜  刘洪愧  杨志远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基于两种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从中间产品进出口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出口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演变。研究发现:(1)自2000年以来,相对于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率(包括其构成部分)更高且其增量更大,并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2)在中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来源中,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份额在不断降低,相反,发展中国家和资源型国家的份额在不断增加;(3)中国出口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增加值与发达国家出口中来自中国的增加值两者之间的比率在下降,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该比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4)基于增加值计算的新显示比较优势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