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33)
- 2023(8911)
- 2022(7499)
- 2021(7293)
- 2020(6059)
- 2019(13673)
- 2018(13713)
- 2017(25332)
- 2016(14034)
- 2015(16281)
- 2014(16282)
- 2013(15963)
- 2012(15286)
- 2011(14198)
- 2010(14252)
- 2009(13446)
- 2008(13547)
- 2007(12105)
- 2006(10808)
- 2005(9878)
- 学科
- 济(58149)
- 经济(58074)
- 管理(36293)
- 业(32452)
- 方法(24801)
- 企(24389)
- 企业(24389)
- 数学(21556)
- 数学方法(21261)
- 中国(18875)
- 农(18549)
- 学(15654)
- 贸(15633)
- 贸易(15627)
- 易(15332)
- 制(13087)
- 财(12536)
- 业经(10811)
- 银(10802)
- 银行(10758)
- 融(10635)
- 金融(10627)
- 体(10516)
- 行(10455)
- 农业(9946)
- 理论(9407)
- 环境(8573)
- 和(8571)
- 地方(8510)
- 关系(8401)
- 机构
- 大学(212274)
- 学院(208250)
- 济(89109)
- 经济(87454)
- 研究(83621)
- 管理(71294)
- 中国(64385)
- 理学(60540)
- 理学院(59688)
- 管理学(58407)
- 管理学院(58031)
- 科学(52131)
- 京(48051)
- 所(44816)
- 农(41210)
- 研究所(41097)
- 财(39820)
- 中心(35911)
- 农业(32870)
- 业大(32223)
- 财经(31534)
- 江(31229)
- 北京(31000)
- 院(30224)
- 范(29108)
- 经(28900)
- 经济学(28783)
- 师范(28736)
- 科学院(25927)
- 经济学院(25837)
- 基金
- 项目(136905)
- 科学(106812)
- 基金(100954)
- 研究(96458)
- 家(91510)
- 国家(90840)
- 科学基金(74576)
- 社会(61055)
- 社会科(57768)
- 社会科学(57753)
- 基金项目(51583)
- 省(49457)
- 自然(48507)
- 自然科(47448)
- 自然科学(47426)
- 自然科学基金(46576)
- 教育(44218)
- 划(44061)
- 资助(43141)
- 编号(36942)
- 重点(32012)
- 成果(31750)
- 部(31618)
- 发(29326)
- 中国(28267)
- 创(27228)
- 课题(27111)
- 国家社会(26602)
- 教育部(26354)
- 科研(26246)
共检索到326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梁碧波
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着该国在其中的基本位置。在其他一些变量的共同作用下,一国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动。本文基于参与模式、参与程度以及增值率三个维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目前仍处于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但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展、承担的国际分工份额不断增加、参与国际分工的精细程度不断深化、加工增值率不断提高,这意味着中国正从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向两个高端位置方向迈进;但要占据或掌控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中国需要依靠自有品牌及行业技术优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炳南 陈玲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关键词: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东亚 政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
中国 产品内分工 价值链 竞争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范章
中国在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要认清当今时代给予中国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并且我国在新世纪初期应该并且能够履行的历史责任。不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还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中国在新世纪最初的20年内定将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关键词:
中国 世界经济 分工体系 新型工业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 ,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 ,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 2 1世纪 ,随着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 ,产业融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 ,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由于外国企业的大量进入 ,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了中中、中外、外外之间的立体交叉竞争。即中国企业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外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 ...
关键词:
国际分工 工业化 竞争力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汤海燕 沈玉良
世界制造业以生产者推动和购买者推动两种方式形成产业分工体系,上海制造业正在融入到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之中,但上海处于制造业的"底部密集竞争"状态,要走出这一发展模式,必须要形成原创产业能力,并在制造业研发、供应链服务体系方面构筑综合竞争优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伟 胡剑波
基于产品内分工发展,分析产业体系演变的内在规律,揭示不同分工形式下产业体系的特征及构成,并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产业分工演进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现状,提出我国基于产品内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安
本文首先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增长不稳定的几种表现,并对区域内以垂直产业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分工体系、以对中间品及部分资本品的"交叉需求"为基础的贸易结构作了分析;其次研究由区域内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指出由于处在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底部的发展中经济体承受结构调整的能力有限、处在上游的经济体的生产(需求)对处在下游的经济体的波及效应不大、区域外对东亚所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缺乏足够的有效需求,所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及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较差,结构性不平衡难以纠正;最后着重研究东亚各经济体如何通过战略调整来加强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并提出今后调整的基本方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绍东
在以产品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新国际分工体系中,寻求合理的产业链治理模式是本土企业和理论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以产品技术结构演变作为分析基点,本文探讨本土企业产业链治理模式的选择问题,对产品建构特征影响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进行概括,并提出在产品市场需求不稳定背景下构建"柔性"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链治理模式 产品建构 柔性治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昭乙
按照Koopman et al.(2010)的全球价值链分解原理,将金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依赖关系划分为"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同时借鉴"后向关联度"和"最终需求贡献度"两个指标加以计算和测量。利用WTO-OECD发布的附加值贸易数据分析后发现,在"上游依赖"方面,金砖五国对外部的依赖度大于对内部的依赖度,金砖五国内部在生产协作中的经济往来逐渐密切;在"最终需求依赖"方面,金砖五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东亚地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依赖",对美国较为稳定,而对欧洲呈现稳中有降,对东亚地区是缓慢
关键词:
金砖国家 上游依赖 最终需求依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捷
6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仅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和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这种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东亚地区为8.1%,世界平均为5%;1973—1980年,东亚为6.6%,世界平均为3.3%;1980—1989年,东亚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李亚鹏 林森
本文根据劳动异质性对分工体系做了划分,揭示了不同分工体系中广义价值决定原理。本文认为,相对于其他分工体系而言,混合分工体系下的价值关系是经济主体对竞争优势和独立自主性的正向反馈;广义价值论与狭义价值论的区别不在于适用的分工体系不同,而在于广义价值论是以更为一般的劳动异质性为前提的,其结论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关键词:
劳动异质性 分工体系 广义价值决定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锡进 吕永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经济失衡 均衡增长 国际分工 战略调整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詹姆斯·杰克逊 王宇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呈现常态化,这主要源自美国的宏观政策。伴随全球价值链的发展,限制进口可能伤害自身出口。如果只减少贸易逆差而不解决宏观经济失衡问题,其结果可能是产出减少,经济增长率下降,因为国内工资水平、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宏观政策和国际环境变动的产物,而不仅是贸易逆差的结果。
关键词:
贸易逆差 经常项目 宏观政策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唱新
西方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由来已久,但是,全球范围内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一体化部署则是从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才开始的。这种全球战略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都与传统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大不相同,它使西方跨国公司超越一国资本主义范围,成为全球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进行相互浸透的经济巨人。其结果,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使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