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04)
2023(16141)
2022(13793)
2021(13001)
2020(11059)
2019(25602)
2018(25281)
2017(47909)
2016(25720)
2015(29797)
2014(30039)
2013(29647)
2012(27745)
2011(25062)
2010(25133)
2009(23469)
2008(23440)
2007(20935)
2006(18203)
2005(16504)
作者
(75341)
(63187)
(62990)
(60245)
(40473)
(30502)
(28814)
(24763)
(23982)
(22633)
(21569)
(21315)
(20241)
(19985)
(19695)
(19505)
(18998)
(18760)
(18268)
(18224)
(15961)
(15426)
(15340)
(14560)
(14313)
(14141)
(13943)
(13866)
(12838)
(12609)
学科
(124579)
经济(124448)
管理(74593)
(69019)
(56718)
企业(56718)
方法(53416)
数学(46867)
数学方法(46258)
中国(31528)
(29168)
(28655)
地方(24905)
(24736)
业经(23997)
(22738)
贸易(22725)
(22059)
(21398)
农业(19260)
理论(17911)
(17674)
(17547)
(17515)
财务(17489)
银行(17476)
财务管理(17433)
(17304)
金融(17301)
环境(16684)
机构
大学(383697)
学院(381433)
(165681)
经济(162355)
管理(144269)
研究(130500)
理学(123907)
理学院(122470)
管理学(120223)
管理学院(119507)
中国(100114)
(80908)
科学(78003)
(74799)
(66102)
(60222)
中心(60033)
财经(59920)
研究所(59712)
(57065)
(54301)
业大(53809)
经济学(52389)
北京(51317)
(49784)
师范(49274)
农业(47290)
经济学院(47035)
(46419)
(45404)
基金
项目(247371)
科学(194780)
基金(181006)
研究(180288)
(157312)
国家(156015)
科学基金(133782)
社会(115865)
社会科(109745)
社会科学(109718)
基金项目(94837)
(94351)
自然(85560)
教育(84026)
自然科(83620)
自然科学(83596)
自然科学基金(82108)
(79736)
资助(75654)
编号(72190)
成果(59304)
(56084)
重点(55733)
(53172)
(50685)
课题(49921)
国家社会(48664)
教育部(48474)
科研(47666)
创新(47500)
期刊
(185172)
经济(185172)
研究(114233)
中国(73583)
(59677)
学报(58469)
(54100)
科学(54041)
管理(53636)
大学(44784)
学学(42032)
教育(39637)
农业(36636)
技术(35041)
(33857)
金融(33857)
财经(30582)
经济研究(30437)
业经(27581)
(26461)
问题(24303)
(21791)
统计(20661)
技术经济(20348)
(20010)
国际(19157)
世界(18957)
(18169)
(18047)
图书(17903)
共检索到5733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兰日旭  
本文利用历史梳理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在中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处在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变迁之中。19世纪初以前,凭借"大国效应"所致的较多赋税收入等条件,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德治"维系的经贸交往圈。19世纪至21世纪初的近二个世纪,中国主导的经贸交往圈渐被西方"军政"维系的世界体系所替代,成为"工业西方、农业中国"格局下边缘化角色;同时,利用全球化、比较优势等条件,中国展开了自我重塑的努力,随"中国制造"的崛起,在中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转向了"中国制造、西方符号"。21世纪初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显现有所作为的大国机遇。今后,中国要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和...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兰日旭  钟慧心  
中国模式中所展现的经济发展路径及其内涵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发达国家早期的现代化,是在"寻找东方商品"向"寻找自身制造"的转化中,由模仿、替代东方商品转向实现生产方式的变迁、新技术的发展和扩充的结晶;而中国的是嫁接、完善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果。受制于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发达国家更多遵循市场为导向的方式,而中国则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方式。中国的现代化尚未定型,难以用某一种模式加以表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小强  方蒙生  
国家间地缘经济关系分为竞争与合作两种,主要受到资源和产品流动性的影响。而国家对外经济联系量则受到人口、GDP和国家间距离的制约。本文将地缘经济关系和对外经济联系量进行匹配分析,有效地考虑了各项因素的影响,并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兰日旭  
新航路开辟至今,处于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核心国家尽管出现了多次变更,但从未改变已有秩序规则的不对称、利益配置的非中性等特征。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渐趋融入已有秩序的同时,也谋求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然而,这一过程会遭遇原有秩序的干扰、阻碍。我国经济的崛起是在和平复兴的条件下渐渐推进的,自然我国所谋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无法建构在过去不公平、不合理的秩序基础之上,而是以和谐共赢为目标。在新秩序的策略选择中,我国一定要采取"和而不同"和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的策略,而无法一蹴而就。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文进  
一国经济在长波中的位置变化,决定了其经济繁荣程度的变迁。各国在同一长波或不同长波中的相对位置及其变化,则决定了它们之间在国际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及其变化。战后各国经济关系的变迁,就是由它们之间在长波中的相对位置决定的。目前,发达国家正进行新一轮长波转换,其中美国已在新长波中跋涉了十多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革  孟宪生  
针对国民经济关系问题,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过论述,为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后,他从所有制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主体、工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等多个维度,阐明了调整国民经济关系的思想,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邓小平关于调整国民经济关系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加强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具有重要现实启示意义。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房师杰  王圳  
近十几年来,亚太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发展中心,其中尤其是太平洋西岸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如何开展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在这其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何种角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现实的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道全  
树立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代价意识就是要我们不仅要看到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成果和所得 ,而且要看到我们为此所作出的付出和牺牲 ;不仅要看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而且要看到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和负面作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对外开放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风险和代价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建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结构大转型时期,"民"、"本"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政治和经济意义也日益凸现出来,从而影响和导致了民生方式和利益结构的变革。在此条件下,先秦诸子百家对民生概念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对"富"有了个量和总量、量和质的认知,他们当中大多人注重从富民的角度来探索民生问题,并从民生在农、民生在勤、民生在民、民生在于节用爱人和保护土地私有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民生的经济主张。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奠定了中国农业社会的民生框架。但在自然经济形态和封建专制主义下,民生内涵也受制于此而不包含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权利,因而真正的富民是难以实现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邹加怡  
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中国需要更加平衡的对外经济关系,需要转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中国应当从主要以低成本劳动力要素为核心参与全球化,逐步转向以货币资本要素为核心,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全面参与全球化。更加平衡的对外经济关系应当包括动态平衡的贸易关系、双向可控的投资关系、多元自主的货币关系、全方位的开放地缘关系和积极有为的发展合作关系。更加平衡的对外经济关系将改善中国的外部平衡,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伊然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是如何有效应对一个相互依存关系趋于分化、竞争合作格局趋于重构的世界。从当前态势及特征来看,因应于不同行为体对华立场之亲疏、共同利益之宽窄、合作空间之广狭,中国已作出对彼此经济关联的差异化安排。理解当前格局,须着眼于时代主题、国家目标、能力资源、战略选择而探究其内涵。首先,中国正在重新审视现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稳定性,评估其所蕴含发展空间的演化趋向,为可能出现的变动制定预案;其次,新时期中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目标在于稳定本国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依存,平衡经济效率与国家安全,争取长期合作收益的最大化;再次,中国所具备能力资源的正向外部效应及非替代性促成了其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地位;最后,中国推动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诸般选择,折射出的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考量,更有着关乎自主性、安全性的战略内涵。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懿  
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关系问题是跟这些国家经济情况和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方面,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在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所以不发达并非由于受发达工业国的操纵,而是由于内部因素,即:政府过多干预经济、价格扭曲、贪污腐化、缺乏经济积极性、结构性僵化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特尔拉尔、拜拉萨、西门、巴格瓦蒂、克鲁格等。他们主张实行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东京  
关于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政策分析王东京对外开放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近1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联系发展十分迅速,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某些具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或局限,需要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