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00)
- 2023(13735)
- 2022(11508)
- 2021(10846)
- 2020(9058)
- 2019(20586)
- 2018(20287)
- 2017(37953)
- 2016(20037)
- 2015(23028)
- 2014(22770)
- 2013(22320)
- 2012(20921)
- 2011(18990)
- 2010(18869)
- 2009(17491)
- 2008(16951)
- 2007(14822)
- 2006(13182)
- 2005(12016)
- 学科
- 济(105436)
- 经济(105332)
- 管理(56843)
- 业(50477)
- 方法(43174)
- 企(40971)
- 企业(40971)
- 数学(38243)
- 数学方法(37741)
- 中国(26841)
- 贸(25137)
- 贸易(25120)
- 易(24399)
- 农(22472)
- 地方(22386)
- 财(20781)
- 业经(19311)
- 学(18185)
- 制(16948)
- 农业(14623)
- 融(14154)
- 金融(14152)
- 银(14134)
- 银行(14121)
- 环境(14043)
- 地方经济(13991)
- 行(13584)
- 和(13196)
- 理论(13021)
- 体(12593)
- 机构
- 大学(293839)
- 学院(290565)
- 济(138272)
- 经济(135951)
- 管理(110863)
- 研究(101978)
- 理学(95165)
- 理学院(94188)
- 管理学(92656)
- 管理学院(92119)
- 中国(79568)
- 京(61046)
- 财(59976)
- 科学(56475)
- 所(49167)
- 财经(48130)
- 中心(47165)
- 经济学(44855)
- 研究所(44309)
- 经(43899)
- 江(42639)
- 农(40994)
- 经济学院(40269)
- 北京(38652)
- 业大(37538)
- 范(36919)
- 院(36908)
- 师范(36590)
- 财经大学(35701)
- 州(33257)
- 基金
- 项目(190462)
- 科学(151955)
- 基金(142509)
- 研究(140834)
- 家(123058)
- 国家(122137)
- 科学基金(105697)
- 社会(94195)
- 社会科(89591)
- 社会科学(89573)
- 基金项目(73726)
- 省(70272)
- 自然(65702)
- 教育(64687)
- 自然科(64269)
- 自然科学(64254)
- 自然科学基金(63132)
- 划(59539)
- 资助(59347)
- 编号(54464)
- 部(44246)
- 成果(44146)
- 重点(42696)
- 发(41611)
- 国家社会(40825)
- 创(39167)
- 教育部(39002)
- 人文(37481)
- 课题(37393)
- 大学(36895)
- 期刊
- 济(153061)
- 经济(153061)
- 研究(91708)
- 中国(55644)
- 财(45730)
- 管理(43627)
- 学报(40309)
- 科学(38960)
- 农(36942)
- 大学(32533)
- 学学(30542)
- 融(27920)
- 金融(27920)
- 教育(27888)
- 技术(27025)
- 经济研究(26371)
- 农业(25373)
- 财经(25056)
- 贸(22485)
- 经(21830)
- 业经(21274)
- 问题(20959)
- 国际(20196)
- 世界(17363)
- 技术经济(16064)
- 统计(15756)
- 业(14026)
- 策(13590)
- 理论(12974)
- 商业(12573)
共检索到447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晓 丁一兵 秦婷婷
本文考察近20多年来东亚贸易发展后指出,中国经济崛起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亚原有的贸易格局,东亚地区正在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枢纽的新“三角贸易”模式。未来发展,中国有可能逐步取代日本成为东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者。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宏青
从国(域)别、产品分类两层面,借助贸易份额等指标,考察中国对主要东亚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关系,发现东亚地区都是中国的传统贸易伙伴,市场(贸易)依赖较大,但依存程度总体上逐年下降,且变动趋势不对称的特征。总体上说,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关系基本稳定,对日本依存迅速下降,与东盟有较明显的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品出口的趋势。
关键词:
贸易依存 贸易份额 贸易密集度 HM指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坤
本文在分析东亚新贸易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此次东亚贸易转型的核心即为中国经济的转型。随后,本文运用传统简化的引力模型,从分产品的视角考察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能力,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按产品分类还是按行业分类,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能力随着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显著提升,这是中国在"新三角贸易"格局下作为地区出口平台的结果;中国提供的最终产品市场以资本品市场为主,最终消费品的吸收能力仍较弱;未来,中国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能力的提升将有赖于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能力的提升,而这又取决于中国国内最终消费规模的扩大。
关键词:
新贸易模式 东亚转型 中国消费规模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喻春娇 徐玲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丁一兵 刘璐 傅缨捷
本文着重考察了近年来东亚区域贸易模式的变化,指出中国从其他东亚经济体进口资本品、零部件而向区域外出口最终消费品的贸易格局虽然在缓慢变化,但仍未发生质的改变。一方面,中国作为区域内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从东亚区域产业内贸易结构看,"新三角贸易"模式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促进了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1世纪之后,却抑制了这一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要促进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维持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将东亚区域贸易模式与中国国内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共同做出相应的调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昭阳 周昕
本文从零部件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东亚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文中计算了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1992~2005年的零部件贸易额,在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在东亚地区以零部件进口为主,而与区域外市场之间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中,东亚地区的"三角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进口来自于区域内较发达经济体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进行装配加工后将最终产品销往区域外市场。
关键词:
中国 东亚 零部件贸易 三角贸易模式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廖泽芳 宁凌
本文以WTO-OECD新推出的附加值贸易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价值链地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加工贸易"环节,与主要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出口国之间存在附加值逆差,与欧美等最终产品进口国之间存在附加值顺差。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附加值出口贸易具有较高的国外附加值、较低的国内附加值、服务附加值偏低等特点。国内自给能力较强的制造业和开放程度较低的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国内附加值,而国外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则集中在中间进口品占比较高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价值链 附加值贸易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超愚 韦伟
1、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对外开放实践中暴露出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理论上也相应地存在着对开放经济以及我国贸易政策选择的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 (1)各级政府和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不重视内外贸的效益比较,表现出追求出口规模的数量冲动。出口创汇似乎已经成为考核地方政府和企业经济效绩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合理地偏高,出现了强制出口现象。而在理论上,也认为经济的开放程度是与外贸依存度正相关的,片面借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认为我国应无条件地实行出口促进。 (2)不计成本代价,盲目利用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娇 陆晓丽
东亚的"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但是一种新的分工与组织方式——国际生产网络——随即出现。本文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视角,考察了近年来在新的组织和分工方式下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东亚 国际生产网络 贸易模式 转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范爱军 常丽丽
运用贸易增长分解方法,将东亚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分解为广度增长、数量增长与价格增长,从贸易增长途径这一新视角探讨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相对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四国对中国的出口以价格增长为主,而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主要以数量增长带动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这说明中国并非位于分工体系的底端,而且其分工地位将逐步提高,因为在东亚七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数量增长表现出了趋于主导的态势。由此看来,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处在上升阶段,并逐步向分工体系的高端收敛。
关键词:
贸易增长途径 东亚生产网络 分工地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威 刘德学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间产品是主要的贸易对象,研究分工地位的传统方法将不再适用。本文借鉴了Koopman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欧盟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经济体1995-2011年制造业价值链参与程度指数和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并进行跨国跨行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价值链参与程度国别差异较大;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分工地位仍处于较低的位置,有被"锁定"的风险;国际分工地位较高的主要是资源密集型行业;高技术行业的分工地位指数为负,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威 刘德学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间产品是主要的贸易对象,研究分工地位的传统方法将不再适用。本文借鉴了Koopman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欧盟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经济体1995-2011年制造业价值链参与程度指数和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并进行跨国跨行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价值链参与程度国别差异较大;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分工地位仍处于较低的位置,有被"锁定"的风险;国际分工地位较高的主要是资源密集型行业;高技术行业的分工地位指数为负,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福中 陈诚
本文采用中国1994-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贸易开放水平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从区位差异视角考察贸易开放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水平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基本成立;贸易政策调整对于缩小贸易开放水平的区位差异并推动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总体贸易开放水平不足,但东部和沿海地区却可能过高;直辖市和三大经济带总体贸易开放水平的提高可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整体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开放水平不足,而沿海地区、直辖市和三大经济带则可能过高;整体进口贸易开放水平不足,可进一步提升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出口,进口贸易开放水平上升对经济增长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蔡伟宏 李惠娟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测算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在东亚生产网络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日、韩参与东亚生产网络对分工地位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来自东亚生产网络的增加值偏高,而发往东亚生产网络的增加值偏低;中国服务贸易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程度偏低,分工地位落后;中国服务贸易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来自中、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日、韩相反;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中、日、韩服务贸易分工地位提升。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分工地位 增加值贸易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蔡伟宏 李惠娟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测算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在东亚生产网络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日、韩参与东亚生产网络对分工地位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来自东亚生产网络的增加值偏高,而发往东亚生产网络的增加值偏低;中国服务贸易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程度偏低,分工地位落后;中国服务贸易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来自中、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日、韩相反;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中、日、韩服务贸易分工地位提升。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分工地位 增加值贸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