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70)
- 2023(12324)
- 2022(10434)
- 2021(10152)
- 2020(8547)
- 2019(19663)
- 2018(19286)
- 2017(36401)
- 2016(19177)
- 2015(22127)
- 2014(21614)
- 2013(21130)
- 2012(19545)
- 2011(17664)
- 2010(17271)
- 2009(15855)
- 2008(15483)
- 2007(13393)
- 2006(11641)
- 2005(10507)
- 学科
- 济(82734)
- 经济(82643)
- 管理(54749)
- 业(50952)
- 企(41391)
- 企业(41391)
- 方法(40644)
- 数学(35921)
- 数学方法(35415)
- 贸(26091)
- 贸易(26076)
- 易(25420)
- 中国(23769)
- 农(20772)
- 财(19316)
- 业经(17181)
- 制(16466)
- 学(14522)
- 银(13850)
- 银行(13836)
- 地方(13369)
- 农业(13263)
- 行(13225)
- 融(12623)
- 金融(12621)
- 理论(12325)
- 和(12005)
- 务(11750)
- 技术(11705)
- 财务(11702)
- 机构
- 大学(274113)
- 学院(270204)
- 济(122176)
- 经济(120150)
- 管理(106264)
- 理学(91778)
- 研究(91341)
- 理学院(90862)
- 管理学(89342)
- 管理学院(88843)
- 中国(72475)
- 京(57299)
- 财(53463)
- 科学(51584)
- 所(43530)
- 财经(43400)
- 中心(43307)
- 经(39816)
- 农(39624)
- 研究所(39495)
- 经济学(39039)
- 江(38761)
- 业大(36334)
- 北京(36043)
- 经济学院(35306)
- 范(34123)
- 师范(33798)
- 院(33290)
- 财经大学(32573)
- 农业(31018)
- 基金
- 项目(182542)
- 科学(145957)
- 基金(137527)
- 研究(133956)
- 家(119510)
- 国家(118633)
- 科学基金(102929)
- 社会(88864)
- 社会科(84508)
- 社会科学(84490)
- 基金项目(71360)
- 省(66615)
- 自然(65533)
- 自然科(64170)
- 自然科学(64156)
- 自然科学基金(63045)
- 教育(62170)
- 资助(57215)
- 划(57191)
- 编号(52212)
- 部(42694)
- 成果(41768)
- 重点(40774)
- 国家社会(38599)
- 发(38467)
- 创(38071)
- 教育部(37568)
- 人文(35958)
- 创新(35789)
- 大学(35488)
- 期刊
- 济(126953)
- 经济(126953)
- 研究(81302)
- 中国(51660)
- 财(40645)
- 管理(40415)
- 学报(39072)
- 科学(37277)
- 农(35135)
- 大学(31366)
- 学学(29250)
- 教育(27270)
- 融(25715)
- 金融(25715)
- 技术(24753)
- 农业(24331)
- 经济研究(22532)
- 财经(21626)
- 贸(20853)
- 业经(19437)
- 经(18818)
- 国际(18672)
- 问题(17781)
- 世界(15230)
- 业(14029)
- 图书(13964)
- 技术经济(13709)
- 统计(13513)
- 理论(12730)
- 版(12268)
共检索到405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喻春娇 徐玲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昭阳 周昕
本文从零部件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东亚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文中计算了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1992~2005年的零部件贸易额,在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在东亚地区以零部件进口为主,而与区域外市场之间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中,东亚地区的"三角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进口来自于区域内较发达经济体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进行装配加工后将最终产品销往区域外市场。
关键词:
中国 东亚 零部件贸易 三角贸易模式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范爱军 常丽丽
运用贸易增长分解方法,将东亚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分解为广度增长、数量增长与价格增长,从贸易增长途径这一新视角探讨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相对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四国对中国的出口以价格增长为主,而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主要以数量增长带动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这说明中国并非位于分工体系的底端,而且其分工地位将逐步提高,因为在东亚七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数量增长表现出了趋于主导的态势。由此看来,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处在上升阶段,并逐步向分工体系的高端收敛。
关键词:
贸易增长途径 东亚生产网络 分工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陈静 Somnath Sen 白雪飞
东亚因其迅速发展的国际生产网络而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瞩目。本文在整理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分析提出了东亚区域内广泛存在技术梯度差异的现实。作者根据Jones等人提出的国际垂直分割理论,建立增广引力模型,在区分零部件贸易和传统贸易的情况下,利用联合国贸易统计面板数据,对东亚垂直分工网络的技术结构进行了细致梳理。结果显示,近年来日本在核心部件上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四小龙实现了技术升级,作用得到较大的提升。作为东亚生产共享网络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同四小虎之间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而非替代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伯伟 胡学文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核心特征,但尚缺乏对该生产网络系统勾勒的研究。本文借助投入产出表对国际贸易分类标准中的零部件划分进行修正,以产业链为基础系统总结了SITC(Rev3)第7、8类四分位最终产品所对应的零部件,进一步探讨了东亚产品竞争力的来源、区域生产网络的变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1)东亚零部件贸易是其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来源;(2)诸多生产链交织形成了东亚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并呈现出不断强化、加深和技术升级的趋势;(3)中国经济的融合推动了东亚分工网络的发展和调整,成为区域内主要的零部件出口国,日本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晓 丁一兵 秦婷婷
本文考察近20多年来东亚贸易发展后指出,中国经济崛起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亚原有的贸易格局,东亚地区正在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枢纽的新“三角贸易”模式。未来发展,中国有可能逐步取代日本成为东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者。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娇 陆晓丽
东亚的"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但是一种新的分工与组织方式——国际生产网络——随即出现。本文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视角,考察了近年来在新的组织和分工方式下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东亚 国际生产网络 贸易模式 转变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坤
本文在分析东亚新贸易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此次东亚贸易转型的核心即为中国经济的转型。随后,本文运用传统简化的引力模型,从分产品的视角考察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能力,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按产品分类还是按行业分类,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市场提供能力随着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显著提升,这是中国在"新三角贸易"格局下作为地区出口平台的结果;中国提供的最终产品市场以资本品市场为主,最终消费品的吸收能力仍较弱;未来,中国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能力的提升将有赖于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能力的提升,而这又取决于中国国内最终消费规模的扩大。
关键词:
新贸易模式 东亚转型 中国消费规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威 刘德学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间产品是主要的贸易对象,研究分工地位的传统方法将不再适用。本文借鉴了Koopman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欧盟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经济体1995-2011年制造业价值链参与程度指数和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并进行跨国跨行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价值链参与程度国别差异较大;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分工地位仍处于较低的位置,有被"锁定"的风险;国际分工地位较高的主要是资源密集型行业;高技术行业的分工地位指数为负,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威 刘德学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间产品是主要的贸易对象,研究分工地位的传统方法将不再适用。本文借鉴了Koopman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欧盟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经济体1995-2011年制造业价值链参与程度指数和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并进行跨国跨行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价值链参与程度国别差异较大;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分工地位仍处于较低的位置,有被"锁定"的风险;国际分工地位较高的主要是资源密集型行业;高技术行业的分工地位指数为负,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黎峰
本文通过国际分工地位及贸易收益的理论分析及跨国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的行业贸易收益由该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决定,国际分工参与度及行业生产效率对贸易收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国际分工地位,随着部门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两者的影响逐步增强。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的部门应加快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同时着重加强中间品本地配套;而全球价值链上游的部门应进一步推动部门开放,同时加快提升行业生产效率,以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蔡伟宏 李惠娟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测算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在东亚生产网络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日、韩参与东亚生产网络对分工地位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来自东亚生产网络的增加值偏高,而发往东亚生产网络的增加值偏低;中国服务贸易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程度偏低,分工地位落后;中国服务贸易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来自中、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日、韩相反;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中、日、韩服务贸易分工地位提升。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分工地位 增加值贸易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蔡伟宏 李惠娟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测算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在东亚生产网络的GVC地位指数,同时探讨中、日、韩参与东亚生产网络对分工地位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贸易来自东亚生产网络的增加值偏高,而发往东亚生产网络的增加值偏低;中国服务贸易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程度偏低,分工地位落后;中国服务贸易分工地位提升的动力来自中、低技术密集度服务贸易,而日、韩相反;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中、日、韩服务贸易分工地位提升。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分工地位 增加值贸易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昕 牛蕊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理论出发,在"华盛顿苹果效应"的贸易成本假设下,研究地理距离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文章选用2000~2009年中国对41个国家(地区)的零部件进口数据,通过面板引力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来自高收入国家的零部件进口受距离影响较小,而来自低收入国家的零部件进口受距离影响较大。在生产网络中,距离因素对于其中各个环节存在不对称的影响。本文也由此说明低端生产环节之间的临近是东亚生产网络区位优势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距离 零部件贸易 引力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蒲华林 张捷
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扩展的必然结果。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不同的贸易区域、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具有不同的特点。零部件贸易失衡和较低的零部件进出口单位价值比表明中国还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低端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围。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必须从零部件开始。
关键词:
产品内国际分工 零部件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