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2)
2023(8218)
2022(6996)
2021(6696)
2020(5485)
2019(12754)
2018(12344)
2017(23862)
2016(12823)
2015(14496)
2014(14061)
2013(14166)
2012(13433)
2011(12555)
2010(12540)
2009(11830)
2008(11759)
2007(10330)
2006(9477)
2005(8737)
作者
(35423)
(29783)
(29622)
(28472)
(19101)
(14182)
(13416)
(11500)
(11474)
(10765)
(10341)
(9993)
(9812)
(9679)
(9471)
(9188)
(8873)
(8604)
(8480)
(8312)
(7559)
(7165)
(7096)
(6778)
(6703)
(6689)
(6462)
(6330)
(6009)
(5855)
学科
(58733)
经济(58678)
管理(38678)
(35773)
(28312)
企业(28312)
方法(22936)
数学(20642)
数学方法(20460)
中国(19537)
(16579)
(14130)
(13333)
贸易(13324)
(13121)
(12250)
(11757)
业经(11120)
(10907)
农业(10588)
地方(10237)
环境(10183)
(9709)
银行(9706)
(9434)
(9250)
(8929)
(8808)
土地(8769)
(8557)
机构
大学(186783)
学院(185482)
(90339)
经济(88852)
管理(73084)
研究(70890)
理学(62022)
理学院(61325)
管理学(60623)
管理学院(60239)
中国(57162)
(40975)
(40487)
科学(38603)
(34997)
财经(31899)
研究所(31640)
中心(31510)
(29291)
经济学(28833)
(27490)
(27238)
北京(26663)
经济学院(25906)
(25683)
(24158)
师范(24038)
财经大学(23707)
业大(22764)
科学院(21587)
基金
项目(119105)
科学(96003)
基金(90047)
研究(89962)
(78048)
国家(77497)
科学基金(66362)
社会(60662)
社会科(57821)
社会科学(57806)
基金项目(45966)
(42080)
自然(40596)
教育(39990)
自然科(39496)
自然科学(39486)
自然科学基金(38845)
资助(37836)
(36787)
编号(35042)
成果(29260)
(28942)
(26982)
重点(26829)
国家社会(26596)
中国(25763)
教育部(25019)
课题(24508)
(24245)
人文(23798)
期刊
(100460)
经济(100460)
研究(60715)
中国(41639)
(28999)
管理(28174)
科学(26065)
(25067)
学报(23368)
(20138)
金融(20138)
大学(18020)
农业(17490)
经济研究(17046)
教育(16855)
学学(16638)
财经(16408)
业经(14632)
(14302)
技术(14232)
(13665)
问题(13433)
国际(12310)
世界(11993)
资源(11245)
(10063)
技术经济(9592)
图书(9018)
现代(8670)
统计(8541)
共检索到292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运用边际分析法和拓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测度模型,探讨中国2000—2016年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及变化特征,针对性提出土地资源错配纠正策略。结果表明:2000—2016年中国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率损失从3.29%下降到0.56%,空间错配效率损失则由9.34%下降到4.60%;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指数小于空间错配指数,但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率损失值大于空间错配;中国土地资源错配类型、成因、损失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中西部错配程度较大,但效率损失值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负相关关系。主要结论:中国土地资源错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损失依然比较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减轻土地资源错配损失;提升农地边际收益是纠正土地资源部门错配的根本路径;差别化区域发展战略与用地政策是纠正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有效且必要手段。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依据资源错配理论和C-D生产函数,构建土地资源错配及其效益损失测度模型,并对中国1996-2015年土地资源错配程度及其效益损失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96-2015年中国农用地修正错配率由24.02%下降到4.64%,建设用地错配率由198.08%降至13.18%;中国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益损失先降低后上升,2015年达23 982.84亿元,年均损失率为1.98%;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错配效益损失率由14.33%下降为11.62%,但效益损失由4 652.30亿元增加到35 441.05亿元;在部门错配类型上,西部表现为农地非农化损失,东部和中部先后由农地非农化损失转变为农地农用损失,拐点为2001年、2013年,在空间错配类型上,东部表现为短缺错配、中西部为过度错配。由此得出:中国土地资源短缺错配和过度错配并存,中西部土地错配程度较高,但效益损失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土地资源错配和效益损失程度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部门和空间收益差存在,错配效益损失值仍在增加;调整土地资源部门和空间配置量、缩小部门和地区土地边际产出效益差异是纠正土地资源错配的根本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丽静  王冬艳  
文章从县域土地资源最优配置条件的理论分析入手,构建县域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模型,以山东省沂源县为例,测算2005—2015年该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得出我国县级层面的土地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基于此,分析了县域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原因,并探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可行优化路径,包括:研究结合农用地生态效益评估的指标分配技术方法;构建指标再分配机制与机动指标奖励机制促进指标分配的再优化;规范县域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实现每个县域一套指标引导土地资源配置;引入市场机制搭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平台弥补政府干预造成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优化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缩小土地资源分用途收益差距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辉  王良健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模型探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损失测算与优化途径选择,为加强与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数理分析与计量方法。研究结果:(1)2004年以后土地资源部门收益差距比规模配置欠优导致的配置效率损失更大;(2)部门收益差距效率损失增大导致了土地资源部门配置效率损失增大;(3)中、西部建设用地边际收益小于东部导致了建设用地空间效率损失。研究结论:(1)通过测算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能够找到最佳的优化配置途径;(2)当前提升农用地边际收益和重点提升中、西部建设用地边际收益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欣泽  司海平  
本文在Hsieh&Klenow资源错配模型的基础上,将行业内资源错配程度进一步分解为资本错配程度、劳动错配程度与要素关联性资源配置程度,并利用1998—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进行测算,就其对经济效率损失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行业内的资源配置达到效率最优水平,总体经济效率将至少会提高115%~156%。中国总体资源错配程度、行业内资本错配程度以及劳动错配程度均呈现"先降低后上升",尤其是在"四万亿"计划实施后上升趋势明显。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苏苏  段军山  叶祥松  
文章旨在“资源配置与总量生产率”框架下研究提升行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在启动内需动力和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以199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研究样本,采用陈永伟、胡伟民(2011)建立的引入中间投入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框架,测度了资本、劳动和中间投入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和产出缺口。研究发现:(1)考察期行业间的劳动、资本、中间投入三大要素对产出的扭曲变动效应均为负数,表现为“中间投入扭曲带来的影响>资本扭曲带来的影响>劳动扭曲带来的影响”,中间投入的影响最大且呈现扩大趋势。(2)资源错配造成的产出缺口平均为8%。其中资本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约为劳动错配造成效率损失的2倍,中间投入造成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约为劳动错配造成效率损失的4倍。(3)工业产出和TFP变动的分解表明,要素投入增长依旧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行业TFP的提升主要动力源于各个行业总体TFP的增长,份额效应和扭曲改变效应微乎其微。(4)资源错配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行业集中度越高、国有企业比重越大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本和中间投入过量问题。文章研究表明加强中间投入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启动内需和构建双循环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红梅  谭明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具有职业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的鲜明特征。研究发现,中职专业课教学评价存在以下误区:偏重量化评价和理论考核,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评价的诊断与调控功能;教学评价主体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各方力量。中职专业课教学评价应树立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评价观;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化主体评价模式;采取过程与目标并重的价值取向,坚持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武小平  徐寅峰  郑斐峰  
在静态交通量分配中,针对边际收费策略会引起系统总费用过大的问题,本文设计了最小收费策略收取拥挤道路使用费。同边际收费策略相比较,该收费策略不会增加系统的效率损失;当路阻函数不是常函数时,最小收费策略所收费用严格小于边际收费策略所收费用;最小收费策略能使得交通状况达到系统最优且收费总额度最小。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耀宇  陈会广  林奕冉  
基于审批约束与效率损失的研究视角,文章剖析了以未经批准占地为主要案由的土地违法成因,并运用1999–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边界模型完成了实证检验,证明了工作假说。研究发现,在审批制度过于繁琐耗时的情况下,建设项目以未批先占的方式突破审批制度,居然能够部分弥补由于过强审批约束带来的效率损失,从而导致了以违法手段拉升地方经济发展效率这一有悖常理的情况出现。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土地违法收益,才导致了该类土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可见,已有的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既造成了效率损失,也有着催生土地违法行为的负向作用,审批制度已经处于“制度危机”之中。所以,无论从效率层面还是法治层面,都有必要深入推进相关的审批制度改革,一方面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审批项目;另一方面,对于确有必要的审批项目,应积极探索制度创新,避免僵硬的审批管理方式。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耀宇  陈会广  林奕冉  
基于审批约束与效率损失的研究视角,文章剖析了以未经批准占地为主要案由的土地违法成因,并运用1999–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边界模型完成了实证检验,证明了工作假说。研究发现,在审批制度过于繁琐耗时的情况下,建设项目以未批先占的方式突破审批制度,居然能够部分弥补由于过强审批约束带来的效率损失,从而导致了以违法手段拉升地方经济发展效率这一有悖常理的情况出现。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土地违法收益,才导致了该类土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可见,已有的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既造成了效率损失,也有着催生土地违法行为的负向作用,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鑫  
改善资源错配是实现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物流业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非线性纠正效应。通过非线性关系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和物流业资源错配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标准差与四分位差条件下的产业集聚水平临界值分别为0.0295和0.0331;通过动态滞后性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对物流业资源错配的纠正效应存在显著的滞后性,标准差与四分位差条件下的当期产业集聚每提升1%将加剧资源错配4.0475%和4.0216%,滞后期产业集聚每提升1%将纠正资源错配2.9989%和-5.1158%。基于实证结论,文章提出一方面应鼓励优质物流企业在市场调节机制下形成自发性的产业集聚,同时减少强制性调控政策对市场机制的冲击和弱化,另一方面,考虑到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长期纠正效应,应通过集聚水平的提升纠正资源错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山桂  李敏  王健  张苗  
研究目的:测度土地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分析土地资源错配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扩展的HK模型、面板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上,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平均值为19.03%且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上,损失效应大小排序为西部、东部、东北、中部。(2)全国层面上,资源错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主要症结在于土地资源错配。区域层面上,东部、中部地区的主要症结在于土地资源错配,西部、东北地区的主要症结在于资本错配。(3)全国层面上,机制障碍、数量结构均为土地资源错配的重要成因。区域层面上,土地资源错配的成因具有一定差异。研究结论:着力推动财税与政绩考核制度改革,调整基于地区、城市双重偏向的土地供给政策,有利于从机制障碍、数量结构两个维度化解土地资源错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钰芬  陈锦颖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正确认识创新要素配置现状,是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本文将Brandt传统要素错配测算模型拓展至创新领域,规避创新价格水平获取难题,兼顾创新经济价值与成果共享特性,放宽不变产出弹性假定,构建创新要素错配测算新框架。基于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地区间创新要素错配程度及效率损失,结果表明:地区间创新要素错配明显缓解,现阶段创新人力错配为主要表现形式;不同地区创新要素错配程度差异显著但逐步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异质性尤为明显;大部分中西部落后地区创新要素配置过度,创新效率偏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空间巨大。本研究有助于客观掌握创新要素配置状况,为推进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卢小青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长期以来,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包括职前阶段学校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职后阶段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以及制度设计上教育体系与劳动体系相分离。基于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职前、职后两阶段明确其培养目标,按照不同的知识与技能类型在职前与职后实施不同的培养内容,实施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以及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制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玉林  刘超  潘毛毛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测算R&D资源错配并实证分析其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从理论上分析不同R&D资源错配造成绿色创新效率损失的具体机理,采用中国内地省级高技术产业数据,结合反事实方法,测算R&D资源错配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中国高技术产业存在明显的R&D资源错配问题,R&D资本和R&D人力错配均属于资源配置过多的情况;R&D资源错配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整体上造成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损失值为0.061 4,损失率达26.4%。基于此,必须持续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R&D资本和R&D人力在区域间合理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